马 雁(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曲》调式分析
马 雁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在遵循了传统的前奏曲与赋格曲大小调式布局方法的同时,在结构内部使用了中古调式、俄罗斯民族调式等各种音阶调式,并运用和声的游离对各种调进行扩展、重叠和融合,使它成为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和独具风格的平均律钢琴作品之一。
调式;调性;布局
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这整部作品以五度循环和平行大小调的方式为组织,在短小的段落里凝结了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塑造了独特的音乐形象和蕴藏着丰富的和声语汇,其中某些和弦甚至由自然音列全部七音或全部十二个半音构成,时而简单朴素,时而异常复杂。他扩展了传统的调性体系,给前奏曲及赋格这样的古老体裁注入了现代内容。
从中世纪在基督教教会中产生的单旋律形式的圣咏到有对位法的复调音乐,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把三度、六度音程作为和谐音程的倾向,使七个中古调式扩展为十二个。在巴洛克早期更出现了以三和弦为基础的调性写作,教会调式被大小调体系取代,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被完善,不协和音的运用使调性转换及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调性系统蓬勃发展并奠定了往后三百年调性音乐的基础并深刻的影响着十二平均律和声体系的诞生和发展。到了追求语言质朴、结构匀称、调性平衡的古典主义时期时,通奏低音逐渐被明确的和弦标记所替代,调性、和声的安排上升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听众能预先感知音乐的后续进行,段落或乐章间有更明确的终止式,和声风格简洁。而浪漫主义乐派在承袭严谨典雅的古典主义乐派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探索并涌现出大批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及体裁,作曲家们为了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幻想、对感情的崇尚而创作出使听众着迷又惊奇的音响。更吸收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多种民族民间音调。和声开始成为揭示内心与精神的重要工具。
传统的和声一般建立在中古调式,尤以大小调式为多见,和弦构架以三度叠置为主,但某些和旋即便是自然音级上产生的,也因多重叠置后功能上的不明确而被限制使用,带变化音的调内音构成的也更是如此。和弦序进同样遵循主、属、下属间规定的准备、进行和解决的功能性法则。调性转换依靠自然音和弦、变化音和弦生成的共同和弦,变化音和弦基于和声、旋律及其他各古老调式中音级的变化而产生,并被赋予具体或概括性的名称利用和弦外音、持续音、模进、等和弦等手法置于各种离调、转调和换掉中,常按功能划分为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属变和弦、下属变和弦、副属变和弦、副下属变和弦。调关系的远近以五度为基准,转换时必须理清新调进入的准备情况,共同和弦的音响效果以及转入新调后的终止式。虽然后期不谐和音的范围被扩大并被自由使用,七和弦、九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也经常出现,和声的表现力和色彩性也开始引人入胜。但对纵向上和弦叠置性质的协和与不协和,横向上对音列组合的调式依然有较严苛的界限和规定。
肖斯塔科维奇这里的前奏曲打破了对离调、转调远近关系中和弦序进及终止式的传统性规定,在等和弦转换、持续音、和弦外音的帮助下将平行大小调、同主音大小调,模进转调、半音转调、直接换调等方式频繁交替混合运用在短小的结构内部,其中高叠置,或带附加音的复合和弦还造成了和弦结构功能不稳定,序进不明确,主音被吞噬,以及和弦在各调式上性质功能的游离。
总体结构及名称三段式(No.1 C大调)次级结构 呈示段(1-14)中段(15-34) 再现段(35-67)调的进行 C-c-C-g(bE)bE-C-F-bA-bE C-c-C-a-g-(c-#f-F-a)-C转(离)调方法 同主音交替与近关系调;同主音交替与平行调;同主音、平行调、近关系调循环混用。总体结构及名称 复乐段(No.19 bE大调)次级结构 A段(1-39) A1段(40-88) A2段(89-133)调的进行bE(bB)bEbE-(bD-D-bA)-bE-bC(混合利底亚)-ba-bb(弗里几亚)bB-bb-bB-(E)-bE(c弗里几亚)-bE利底亚转(离)调方法 主持续与临时变音;模进转调;中古调式与大小调式混用。总体结构及名称 一段式(No.22 g小调)次级结构 a(1-7) a1(8-19) a2(20-71) a3(72-84)调的进行 g-bB g-G-E g-bA(bE混合利底亚)-C-g-(E、G)-g-be-bD-bG-bB F-bb-g转(离)调方法 半音转调。
赋格曲作为一种由独立意义的主题周期性循环出现的复调体裁,对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和组织性;对主题、答题、对题、连接性因素等主要成分的调式调性功能的结构骨架都有严谨的要求。一般答题在属、主、下属调上布局,属调上更多见,对题是主题的延续。中部调式调性的布局以不超出近关系调为主要范式,一般用主调的平行调调和色彩。再现部无论从属还是下属调进入,最终一定回归到主调并结束在主音上。但肖斯塔科维奇的赋格曲却是别出心裁的。身的调性双重性,加上变音、附加音和弦;高叠置复合和弦;还有不同根音结合的混合和弦以及非三度叠置的和弦都极大地干扰和削弱了和弦原有的功能和意义,加上主与属和弦被同功能甚至不同功能的和弦替代,不协和和弦不解决,致使期待的音响归属感被泯灭。和声的游离往往在旋律材料的半音化线性流动或模进中产生,是旋律公平的对待了十二个音,扩充了调性的音级数量的结果,大量的非功能和声进行被允许,无所谓调的远近关系。纵向上的复合和弦在多变的旋律下产生,同时
没有一个变化音的No.1 C大调赋格曲完全采用中古调式,给乐曲增添了几许肃穆。这种多调式的赋格曲写作在其他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
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作品在横向旋律上带有浓厚的俄罗斯音乐调式风格。纵向的对位与和声上没有遵循传统大小调的功能性,和声为迎合旋律线条运行的表现需要,允许各种和弦外音、不协和和弦的随意进行和不解决,音程的随意结合使传统的对位获得自由,调式调性模糊,音响色彩新颖丰富。根据以上部分作品的分析可将调式调性的布局大致归纳为:
(一)单纯调式:即同种调式下的多种调性相结合
大部分前奏曲与赋格曲还是在同种调式中变换调性,例赋格曲No.16至21前奏曲No.11等。
(二)综合调式:传统大小调式与中古调式相结合;多种调式与调性相结合
旋律进行中频繁出现降二级音和那波里和,常使音乐带有俄罗斯民族风格和弗里几亚调式的色彩。这些不同种类的调式结合自身调性的多样性,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调性布局。
(三)和声游离下产生的不明确的调式调性
由于自然音阶内包含的各种大小增减的三及七和弦性质本也支撑了横向上不同类型复合调式的诞生和进行,成为打破调性固有思维的革新者。
肖斯塔科维的这部作品既尊重了巴赫的传统技法,又充分的挖掘和尊重了旋律及音乐形象的发展和表达,把大篇幅的主调织体运用在复调作品中(赋格曲No.7、No.5等),将二十世纪的各种创新手法与中世纪风格、赋忧郁气质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使音响游离在各种调式(大小调、中古调式、俄罗斯民间调式、自创调、十二音调等)中。他善于将古今中外的各种旋律、调式、和声与节奏融合进他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不同于他人的音乐呈现出独特的现代音乐创作气息,对当今的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任达敏.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的技法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