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洁 仲女
江苏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基于Ma lmquis t指数法
董洁仲女
本文以2008-2014年江苏省制造业27个行业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Malmquist生产指数法,以R&D投入和综合能源消耗为投入指标,工业总产值为产出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江苏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江苏制造业各行业间的创新效率表现出不平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创新效率;Malmquist指数法
当前制造业结构不合理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主要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新制造技术等重大技术创新为先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快速发展,通过新产业的崛起给全球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甚至交易方式等带来重要变革。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工业革命都会催生一批新业态和新模式,带动产品、服务生产及存在方式的重大变化。目前,新制造业变革已出现端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形态、制造模式和运营组织方式等的深刻变革,强化了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催生出一系列制造业模式的创新,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2008-2014年江苏制造业27个行业面板数据,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法,对江苏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评价,对江苏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出政策和建议。
表1 2008-2014年江苏省制造业产业创新效率的M almquist指数及分解指标变动表
从表1可知,江苏省2008-2014年制造业创新效率变化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TFPch)为1.010,说明6年间,江苏制造业生产效率整体上平均每年进步1%,6年内技术进步变动指数平均每年有所提升,综合效率平均每年有所下降,但全要素生产率仍是上升的,综合效率下降则是分别由纯技术效率平均每年下降0.1%与规模效率平均每年下降2.5%造成的。说明江苏省制造业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导致生产效率略有所波动。
江苏省制造业27个行业中仅烟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综合效率变动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大于1,即这两个行业6年来存在较大进步趋势,相较其他行业,管理水平、产业创新能力和能源资源利用率都有所提升。为此,江苏省在保持行业发展同时,需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拉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塑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14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综合效率指数小于1,而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说明这14个行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足以弥补综合效率的不足,从而提高整体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与张海洋、沈能分别对工业部门和制造业测算的结果一致,即技术进步增长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1】【2】。
在这14个行业中,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1个行业和另外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综合效率指数小于1,纯技术效率值大于1,而规模效率小于1,归根结底为技术效率的提高不足以弥补综合效率降低的缺陷。这11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是高技术产业,说明江苏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到综合效率影响,综合效率的提高迫在眉睫了,成为提高江苏省制造业生产效率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14个行业中的另外3个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塑胶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综合效率,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降低造成。但在技术效率的弥补下,全要素生产率反而得到提升。由此可以看出,这几个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相比高技术产业来说,还有很大差距,规模还未达到一定程度,需要加大对这些传统行业的科研力度和创新资金的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节能减排。
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6个行业技术效率的进步不足以弥补规模效率的降低带来的综合效率的降低,造成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平均降低。因此,需对这几个行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技术研发效率,从根本上突破产业发展和升级中的瓶颈,降低产能过剩,实行供给侧改革,提高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和家具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所有效率值均小于1,说明这两个行业的产业创新效率较低,鉴于这两个是传统产业,应加快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加快技术研发的步伐,合理配置创新资源。
表2 2008-2014年江苏省制造业产业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概况
1.052 1.013 2013-2014均值0.672 0.939 1.565 1.285 1.035 1.000 0.650 0.942
从表2总体看,江苏省制造业2008-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以每年进步1.3%,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近6年来处于波动变化趋势。由表可以看出,2008-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减少3%,主要是由于技术变动和纯技术变动同时降低造成的。江苏省制造业的产业创新效率基础薄弱,且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对制造业影响较大,说明江苏省制造业对外依存度高,缺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这一年的产业创新效率受到很多原因的束缚。所以,江苏省在采用新技术同时,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产业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2009-2010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淡化,使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得到反弹,虽然规模效率变动有所下降,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动得到大幅度提升,纯技术效率有了小幅度的上升,生产率指数平均增长14.7%。由此可以看出,技术进步的贡献占据了主要地位。2010-2011年,全要素变动指数虽然相比于去年有小幅度下降,但总体来说,这一年的生产率还是提高了,综合效率变动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小于1,说明这一年生产率的提高,完全是因为技术水平的提高,再一次验证了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理。2011-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小于1,表明江苏省制造业产业创新水平有所下降。从表中可以看出,技术变动指数和纯技术变动指数全部都是小于1的数值,而规模效率平均变动指数大于1,这一年江苏省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规模发展效率得到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有所下降,新能源的使用量增加,使用效率却不高,造成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需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产业创新资源的配置,建立起以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建立和完善与产业创新相关的相关的法律制度,改善产业创新的硬环境。2012-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大于1,虽然技术变动指数大于1,足以弥补综合效率变动指数降低带来的缺陷。因此,提高综合效率是提高江苏省制造业创新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2013-2014年江苏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技术变动指数大于1,规模效率指数却小于1,说明江苏省制造业的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也得到提高,需提高规模效率,避免出现资源冗余和产能过程的现象。
图1 2008-2014年江苏省制造业创新效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趋势图
从图1中看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与技术变动指数的变化几乎保持一致,它随技术变动指数的上升而上升,随技术变动指数的下降而下降。说明科学技术正逐步发挥潜力,逐渐成为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器,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将促使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图中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动率呈明显大幅度下降趋势。为此,江苏制造业的创新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化为产业革命,新能源的使用、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推广和大数据的驱动,都使得制造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第一,提高新能源使用率,降低产能过剩。江苏省产业创新发展需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新能源和互联网的使用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要实现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快速转型升级,需要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风能、太阳能灯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智能化供给,为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奠基石。
第二,建立和完善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法律制度和现代企业创新制度,为产业创新提供优化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制造业的发展除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还需一个健全的体制保证创新环境的支持。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基础上,拓展产业创新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贷款。同时,规范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管理,提高江苏省制造业的创新效率。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模式的转型升级。江苏制造业最大的瓶颈是缺乏核心技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第三次工业革命依托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能源绿色化和能用高效化,将破解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层层矛盾,推动传统产业向可再生能源和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调整。[3]
[1]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5):107-117.
[2]沈能.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101-110.
[3]沈雪石,吴集,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和思考[J].国防科技,2012(6):1-4.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科技处、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1.005
江苏省社科学基金项目“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江苏制造业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ZHB005);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YXX-0016);江苏省社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ZHB005);江苏统计应用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0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