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眉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美国“朱诺”探测器成功进入木星轨道
张扬眉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美国时间2016年7月4日,美国“朱诺”(Juno)木星探测器历经近5年的飞行,终于成功抵达木星并进入木星轨道,总飞行距离达到2.83×109km。美国时间2016年7月10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朱诺”传回的首张照片。“朱诺”进入木星轨道后,将在木星大椭圆极轨道上工作约20个月,围绕木星飞行37圈。按NASA目前的计划,“朱诺”将于2018年2月结束任务,届时将离轨并撞向木星表面。
“朱诺”于2011年8月5日由宇宙神-5(Atlas-5)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任务目标是研究木星的起源与演变,探测木星大气、引力场、磁场以及磁球层,调查木星上是否存在冰岩芯,确定木星上水的含量,并寻找氧气。
“朱诺”是继美国“伽利略”(Galileo)木星探测器后的全球第二个木星探测器,采用了先进的太阳电池阵技术,是在以往探测过木星的深空探测器中首个使用太阳电池阵的探测器,也是深空探测史上飞行距离最远的采用太阳电池阵的探测器。此外,“朱诺”还针对木星严苛的辐射环境,首次采用了电子元器件辐射防护装置。
朱诺在古罗马神话中是天神朱庇特(Jupiter)的妻子,地位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的妻子赫拉。该探测器名称的含义是,天神朱庇特拉起了帷幕隐藏他的恶作剧,但他的妻子朱诺能够看穿云雾,看见朱庇特(木星)的真正本质。
“朱诺”是NASA“新疆域计划”(New Frontier Program)中的第2个探测器,项目总成本为11亿美元,包括探测器研发、科学仪器、发射服务、任务运行、科学研究与中继支持。项目由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管理,项目首席专家为美国西南研究院的斯科特·波顿。该项目所属的“新疆域计划”由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MSFC)管理。探测器由洛马公司(LM)制造。任务发射管理由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服务计划”(Launch Services Program)负责。
木星是太阳系从太阳向外的第5颗行星,也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太阳系行星,人类对其已经进行了数百年的观测和研究,但至今大量有关木星的基本问题尚未得到答案。1610年,天文学家伽利略首次对木星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并发现了木星的4颗大卫星,这几颗木星卫星后来被称为“伽利略”卫星。自1972年起,先驱者-10(Pioneer-10)、旅行者-1和2 (Voyager-1和2)、“伽利略”、“新视野”(New Horizons)等探测器对木星进行了一些探测活动,发现木星的组成情况和科学家们之前猜测的并不一样。至今,人们对于木星以及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大量问题仍未解决,其中关于木星的基本问题如下:
1)木星是如何形成的?
2)木星上有多少水或氧气?
3)木星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4)木星是否有固体核?如果有,固体核有多大?
5)木星巨大的磁场是如何产生的?
6)木星深层内部运动是如何影响木星的大气特征的?
7)木星极光传播能量的物理过程是怎样的?
8)木星的两极看上去是怎样的?
“朱诺”的主要探测目标是揭示木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探测器在大椭圆极轨道上工作,将观测木星的引力场和磁场,研究木星大气动力学和组成,探索木星内部结构、大气和磁气圈的情况,将木星作为巨行星的原型理解木星的起源和演变,并有助于我们理解太阳系和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系统的起源。
“朱诺”的发射质量为3625kg,干质量为1593kg,燃料和氧化剂总质量为2032kg。主平台为直径3.5m、高3.5m的六边形柱体结构,3个太阳电池翼从柱体侧面伸出。平台舱顶部中央装有0.8m×0.8m×0.6m的钛合金防辐射屏蔽装置,厚度约1cm,质量150kg,该装置将探测器的中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设备以及电子单元保护起来,以抵御木星辐射影响。推进系统包括1个双组元发动机和12个单元肼推力器,其中645N双组元发动机用于主推进机动;12个单元肼推力器用于自旋控制及辅助轨道修正。电源系统采用3个总面积约60m2的太阳翼(每个太阳电池翼尺寸为9m×2.65m,太阳电池阵单元为18698个)和2个55A ·h的锂离子蓄电池组。在地球轨道附近时,太阳电池翼功率约为14kW;在木星轨道上时,太阳电池翼功率约为400W。该探测器自旋稳定,在任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自旋速率;其中巡航阶段为1r/min,科学观测阶段为2r/min,在主发动机点火机动期间为5r/min。主任务通信采用X频段,装有高增益天线、低增益天线和螺旋天线,地面通信采用NASA深空网的70m天线;探测器还为引力科学实验提供Ka频段双工链路。探测器运行于高倾角木星椭圆极轨道,远木点为39个木星半径,近木点为1.06个木星半径。
“朱诺”的有效载荷包括引力科学实验装置(Gravity Science)、磁强计(MAG)、微波辐射计(MWR)、木星高能粒子探测仪(JEDI)、木星极光分布实验装置(JADE)、无线电和等离子体波探测仪(Waves)、紫外成像光谱仪(UVS)、木星红外极光成像仪(JIRAM)以及“朱诺”相机(JunoCam)。
“朱诺”探测器有效载荷分布图
“朱诺”有效载荷
“朱诺”飞行历程如下表。
“朱诺”飞行历程
采用大量成熟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任务成功率
由于成本的限制,“朱诺”任务采用了大量成熟的、已经过飞行验证的技术,可降低成本,提高任务成功率。例如探测器携带的“朱诺”相机,其硬件基于“火星科学实验室”(MSL)的下降相机的设计,软件则基于“火星奥德赛”(Mars Odyssey)和“火星勘测轨道器”(MRO)的设计。
采用高效、节能且能抵御辐射的太阳电池翼为探测器提供电能
“朱诺”是首个在离太阳如此远的距离上采用太阳能供电的航天器,因此太阳电池翼的表面积必须足够大,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
“朱诺”的太阳电池阵单元的设计非常先进,比传统的硅质太阳电池阵单元的效率高50%,且可以耐受高强度的辐射。此外,“朱诺”携带的科学仪器也非常节能。“朱诺”的任务设计避免了进入木星阴影区域,在木星极轨道上运行也使得探测器只受到最小程度的辐射。
“朱诺”探测器飞行轨道图(该飞行轨道图中的时间为原计划时间,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针对木星任务进行专门设计,首次携带电子元器件辐射防护装置
由于木星的磁场和辐射带比地球强得多,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为探测器设计了专用的防辐射屏蔽装置,并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特定的飞行轨道来降低辐射对仪器的影响。
为防御辐射,“朱诺”的电子器件都安装在一个钛金属盒内,里面安装了探测器的指令与数据处理装置、电源与数据分发单元以及其他20余种电子组件。
附录:曾经探测过木星的深空探测器
1972年,NASA发射先驱者-10。1973年,该探测器成为第一个穿越小行星带、飞越木星的航天器。探测器飞越木星时探测到的剧烈辐射令人吃惊。
1973年,NASA发射先驱者-11,该探测器飞到距离木星云层顶部34000km处,研究了木星磁场和大气,拍摄了木星及其卫星的图像。
1977年,NASA发射旅行者-1和2。1979年,旅行者-1和2发现了木星黯淡的光环系统,以及数颗新卫星和木卫一“伊娥”(Io)表面的火山活动。
1989年,NASA发射“伽利略”木星探测器。“伽利略”是首个长期详细研究木星大气、观测木星全球结构以及磁场的探测器,探测到木星有一个光环系统。“伽利略”也是首个进入外行星大气的探测器,“伽利略”进行了三次扩展任务,对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进行了研究。此外,“伽利略”探测器还观测到舒梅克-列维9(Shoemaker-Levy 9)彗星撞向木星南半球的现象。
1990年,欧洲航天局(ESA)和NASA联合发射“尤利西斯”(Ulysses)太阳探测器。该探测器进行了木星借力飞行,飞越了木星,其搭载的仪器研究了木星的强烈磁场和辐射。
1997年,NASA和ESA联合发射“卡西尼-惠更斯”(Cassini-Huygens)土星探测器。该探测器在到达土星之前,须先飞越金星、地球和木星。在飞越木星的过程中,项目团队测试了探测器的仪器和运行情况。
2006年,NASA发射“新视野”冥王星探测器。该探测器进行了木星借力飞行,以进入飞向冥王星的轨道。2007年初开始,探测器对木星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观测,2007年2月28日,探测器与木星的距离达到最近。
2011年,NASA发射“朱诺”木星探测器。2016年7 月4日,“朱诺”成功进入绕木星轨道。
NASA Juno Entered Jupiter Orbit Success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