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相瞒 让百姓吃得放心
云南 朱虹瑛
读了2016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杂志的专题报道《食品安全》,感到必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这是党中央对群众呼声的直接回应,也是对群众期盼的郑重承诺。
近年来,我们不断被食品安全危机的信号惊醒,谈食色变。不是我们神经过敏,而是食品生产加工诸多环节监管不力,公众才以身试毒。一勺油、一碗米、一桶奶粉,看似家常小事,然而其质量安全,不仅关乎百姓的身体健康,更是百姓安全感、幸福感的基本要求。如果百姓吃得不放心、吃得不安全、吃得不健康,小康之乐就很难实现。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不少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相关部门也对问题食品进行了大力查处,但有毒食品仍层出不穷,成为“打不死的小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方面的漏洞,不仅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政府形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将食品安全纳入“公共安全体系”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完善、综合执法、综合治理等多角度加强食品安全治理的法治化,这种顶层设计上的治理思路,意味着食品安全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面对沉甸甸的民意期待,相信食品安全会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构建起政府监管、部门协同、行业自律、企业负责、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做到“食”不相瞒,才能确保让百姓吃得放心。
“创客”守底线,成功有希望
江苏 杨昌俊
在多个公开场合,李克强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期待着一代又一代的“创客”们伴随着我国转型发展、经济升级,释放出更大的活力,使更多的人富起来,实现人生价值。年轻人作为全社会最活跃的因子,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展示奋斗者的形象,自不待言。
看了2016年第2期《民主与法制》刊载的《删帖90后老板咋成了诈骗犯?》一文,则让人对误入歧途的三个年轻人扼腕叹息。年轻人赶上一个“双创”年代,满怀豪情,怀揣梦想,“欲与天公试比高”,无可厚非。可是激情在光怪陆离的现实面前,实在是顶不了什么事儿。一旦遭遇挫折后,有些人便剑走偏锋,原本阳光的心理其实已经被阴影占据,而把青春的灵魂交给贪婪的欲望,必然开启的是罪恶之门。
报道中的三个小伙子,应该说是其中的一个标本。他们开了一家网络信息公司,当初“自我感觉良好”“设想很丰满”,可是“没有人脉没有资金”,就别指望“谁会找上门来”。向同行取经后,他们发现了低成本来钱快的活儿——帮人有偿删帖。如果说他们开始的市场分析、创业设计先天不足的话,那么此时选择这条灰色之路,游走于法律边缘,本就风险极大,很容易翻船呛水。更有甚者,在删不了帖的情况下,他们依然编造各种谎言,不断“忽悠”客户,就是不愿退钱,生生地把自己送进了高墙。
渴望创业成功,是人之常情,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从来没有人随便就能到达。成功的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守底线的人。须知“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儿饼,地上倒是不缺陷阱,等着那些见利忘义、利令智昏的人掉进去。如今再说“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之类,或许会被人笑话有些老土。不过,大道至简,老话还是管用的,唯愿“创客”们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