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礼才 苏醒
高职生身体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徐礼才 苏醒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及可比性原则等研究方法,通过对2015年江苏省苏北地区高职生身体素质测试,结合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数据进行比较研。研究发现:他们的身体素质总体水平比2010年全国大学生低,特别是800m、1000m等耐力素质随着年级的增长有下降趋势;而50m和立定跳远等爆发力随着年级的增长略有进步,但女生没什么改变。分析了影响他们身体素质下降的许多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路。
苏北地区;高职生;身体素质;下降;对策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8.089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所提出的:“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我国青少年普遍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即速度、力量、弹跳和耐力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1]。2015年对江苏省苏北地区高职院1~2年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了测试和问卷调查,主要目的是在全面掌握高职生身体素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职生身体素质存在问题和体育教学中相关影响因素,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路。
表1 样本女生与2010年全国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均值比较
1.1研究对象
2015年10月至12月,对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炎黄职业技术学院、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职院校共计1564人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样本构成采取分层随机整体抽样。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搜集相关资料并通过网络检索有关文献。
1.2.2问卷调查法
对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炎黄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职院发放问卷共88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04份,有效率为91.4%,根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为适当,60%以上为好,70%以上为非常好”(美国肯尼斯等《现代社会研究方法》),本调查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符合社会分析及研究的要求[2]。
1.2.3数理统计法
所有数据均经过spss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表2 样本男生与2010年全国男大学生身体素质均值比较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体质健康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四个方面。相关研究认为,身体素质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中的权重可达70%[3],在显性体质构成要素中,身体素质既是反映学生体能状况的有效指标,同时,其改善或提高也是增强体质最重要的方面。
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省苏北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身体素质与2010年全国相比,男生呈普遍下降趋势,具体表现:除50m跑提高0.10s以外,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1000m跑下降22.13s;引体向上下降1.86次;坐位体前屈下降2.75cm;立定跳远下降4.13cm。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女生身体素质状况与男生基本相似,除50m跑下降0.13s以外,具有显著差异(p<0.05);800m跑下降10.84s;仰卧起坐下降0.98次;坐位体前屈下降1.61cm;立定跳远下降5.49cm;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表3 二年级和一年级耐力、速度和力量素质差异
调查对象身体素的年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中男、女生耐力素质在一、二年级之间具有明显差异(t=6.697,p<0.05),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速度和爆发力素质,男生是随着年级的增加有所提高,而女生则无明显变化,且短跑是女生身体素质中最差的一个项目。
2.1高职学生平时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课外体育锻炼频度是反映高职生课外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频度是单位时间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本次研究对高职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设定为五种情况(见表4)。调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第三种,即每周1~2次,占54. 2%;其次是第二种,每周参加2~3次,占13.8%;虽然有87. 2%的高职生参与
表4 苏北地区高职生平时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
表5 高职生平时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调查表
课外体育锻炼,但其中有12.5%的学生不是以周为锻炼周期而是以月为锻炼周期。即他们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间隔过长,并不能达到体育锻炼应有的作用。甚至还有12. 8%的同学从不参与锻炼。由此可见,高职生平时体育锻炼的频度是比较低的,不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也是非常高的,身体素质下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在问卷调查中,认为“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很有用”的占90.6%,认为“没有用”的仅占3. 4%,认为“课外体育锻炼有必要”的占94.2%;“如果你体质增强了,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76.3%的学生认为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位居第一,其次是休息、营养等原因;如果你每周锻炼在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是多少时,结果接近1/3的学生每次锻炼少于0.5h,接近1/3的学生每次平均锻炼少于1h,只有约1/3的学生每次平均体育锻炼达到1h或以上。由此可见他们明知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但思想上不够重视,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将积极锻炼身体变为主动的自觉行为。为什么?经济学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把吃饭穿衣置于比居住优先的地位,而体育锻炼的位次则更靠后。并且人短期不锻炼身体,一般不会形成什么不良后果,特别是处于生命颠锋期的高职生更是如此;长期不锻炼身体的不良影响,一般也只有在进入中老年后才逐步显露出来[4]。这也是许多高职生不重视基本体育锻炼需求的一个主观原因。
2.2高职生平时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积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次研究调查得知,目前很少有单位能够保证学生每天1h正常的课外体育锻炼。可以说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平时体育锻炼严重不足,充分反映出对群众性体育观念重视不够,调查结果位居第1位,占58.9%。而观念指导行为并决定结果,不正确的体育观念必然导致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缺失。其次,各高职院虽有体育教学部或教研室,但在计划部署全校体育工作时,只有教学计划和竞赛计划,却没有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与督促的明确分工,领导组织不力,在表5中选择人数位是第2位,占36.4%。无组织无纪律无制度约束,最终只有是放任自流而毫无结果。客观方面,运动场地和锻炼器材不足(表5中选择频数位居第3,占34.9%)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很难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找自己喜欢的锻炼场地、喜欢的项目、伙伴难,借器材更难,激发不了他们锻炼的欲望。另外体育教师工作量负担过重,以致于对待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显得力不从心或无心关照,导致没有辅导老师。自身健身意不足、学业负担重没时间、就业压力大等因素,使得课外体育锻炼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造成“无病即健康”的旧观念在他们当中仍存在一定市场。
2.3高职生对学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评价
不管测试成绩是优秀、良好,还是及格与不及格,他们对运动场地、锻炼器材、教学内容与组织实施、体育成绩的评定以及老师在锻炼方法的传授方面满意度都不高(表6)。
不难看出,调查对象对学校体育教学满意度最高的才达到35.95%,最低的只有3.83%,一般高职院校场地器材这些教学硬件的短缺,是造成项目设施单一、课程资源匮乏、教学组织困难的主要原因,并由此产生一些列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成效。其次,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普遍较差,“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已为师生所习惯[5],而这种教师包打天下的教育模式弊病之一就在于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潜在能力、创新精神的开发,更无从提及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
表6 高职生对体育教学存在问题调查表(%)
2.4体育课程改革的导向问题
近年来随着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这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一实施过程中,要防止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而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忽略了因又苦又累而导致他们所不喜欢的,但对健康却非常重要的诸如耐力素质等项目的练习,久而久之,必然造成某些身体素质下降的结果。传统中国家庭溺爱的教育方式,放松了对独生子女在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方面的教育,独生子女怕苦怕累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仅以学生喜欢不喜欢、情愿不情愿为改革标准,必然造成改革的错位,后果堪忧。现在的学生大多注重智育,忽视体育,许多同学在意识、观念、行为上轻视体育。对此,我们应做好体育锻炼迫切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2.5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
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是造成高职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造成体育教学资源匮乏的根源。虽说国家这些年来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经费的总额,但远不能满足高职院发展的需求。并且这些有限的经费投入,首先用于满足学生住宿、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建设,对于体育教学所需场地、器材经费投入少之又少。在缺乏必要健身条件的情况下,他们也就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体质下降也就很自然的事了。
3.1结论
3.1.1十二·五期间,苏北地区高职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2015年苏北地区高职生身体素质(男生50m跑除外)比2010年全国大学生低。
3.1.2800m、1000m等耐力素质二年级与一年级相比呈下降趋势;速度和爆发力,男生二年级比一年级有所提高,而女生则没有什么变化,50m是女生身体素质中最为薄弱的一个项目。
3.1.3他们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3.2建议
3.2.1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板报和网络等加强对广大同学科学健身重要性的宣传教育,使之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2.2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重视课程内容的文化含量,做到课内课外一体化,增加能增强体能、体质的素材内容。
3.2.3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由分管领导挂帅,学生工处、体育教学部等部门组成领导机构,辅导员管理、专业教师辅导及职能部门检查等管理体系;同时应发挥学生会组织动员和自治作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
[2]董晓虹.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
[3]吴嘉玲,平越.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演进与意义---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解读之一[J].教学与管理,2008(12)..
[4]李芾,赵立.体育锻炼增进个体健康的经济学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94--96.
[5]吴秋林,胡婉珍.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2000(10):115-118.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2013年度规划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高职生体育锻炼坚持性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GZYGH1213032);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重点课题。
徐礼才(1960-),男,江苏涟水人,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副教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