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关于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分析
李 波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各高职院校开始了课程改革与创新,这对汽车专业教学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上,部分院校汽车专业教学存在教学效果不高与滞后现象,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存在阻力,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之间对接不充分、更新不及时。基于此本文针对汽车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分析研究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6.170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对于汽车专业教学就要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发展和提升汽车后市场服务的质量。
1.1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
目前,大多院校的教学安排分为文化课、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和技能实训课四部分,第一学年以文化课、公共课为主,第二学年学习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第三学年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很多院校并未通过全方位调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重复地按照学期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学生看似什么都会一点,但到用人单位却什么都不会,需要较长的试用期,无法满足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大部分汽车专业课教师缺乏在汽车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教学方法主要依赖教科书,导致实践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填鸭式教育)。教学中,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承以及应试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成为“考霸”但实际动手能力却很糟糕。
1.3实训室建设不足,实训缺乏体系性
对于汽车专业来说,大多数院校安排的实习环节基本脱离汽车行业的生产实际,一些高职院校所配备的实训车型或总成件大多是一些报废车及拆旧件,其结构和技术与现在车型有一定差距。由于实训条件不足,学生数量的扩招,导致学生在校内未经过系统性的实训,实训与实习也没有设置考核标准,实训体系不健全。
此外,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教学资源不完善,校企合作不紧密、汽车行业课程标准不统一,都是现阶段汽车教学改革的应该解决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汽车行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催生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各类型社会岗位的需求。高职院校主要在汽车制造生产、汽车的销售服务到汽车保养美容、汽车检测维修层面上对应岗位培养人才,这就要求在不同专业方向上应有不同的特色规划目标。职业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结构需求,改革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参照国际标准设计人才培养,形成高标准、高起点、高发展的良性循环。
2.2课程体系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准确后,需要建立对应的课程体系。优化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三个对接”,即: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考核与企业评价对接。
借鉴国外的经验,汽车行业或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应统一课程标准,具体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的确定、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都由该机构提供,从而保证每个学校传授的标准都一样,做到标准的统一,培养人才的规格统一。
2.3教学资源建设改革
汽车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离不开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包含实训室条件建设、实训指导书、教材和资源库等软性资源、教师队伍三个重要方面。要突破传统实训室追求设备的堆积形式,采用“理实一体“设计思路,并为实训室配备实训指导书、教材、资源库,信息化与教学环节深度融合的教学资源平台,以支持人才培养过程。
综上所诉可以看出,对汽车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从事汽车行业的工作,同时也可以满足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孙培峰.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汽车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43-144.
[2]朱建风.汽车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05):1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