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龙(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四川某片区市政排水管道的规划
李彦龙(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市政排水管道为城市雨水、污水排水的主要通道,其对保证片区雨水、污水的顺利排放,推进雨、污分流工作及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经排水管道规划明确的排水体制、排水管道排向、服务面积、管径、标高等参数,对指导城市排水管道的设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排水管道规划;海绵城市建设;洪水顶托
1.1片区概况
本次规划片区为四川某市规划新区,规划区以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现代农业产业用地为主,规划区面积约 11km2,其中建设用地约9km2,规划居住人口约10万人。
1.2现状排水情况
规划区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规划区西侧边界外以山地为主,东侧、北侧边界外为江河及其防洪堤,片区南侧江河上设置有水电站,雨水出口位于南侧水电站坝后。片区水系发达,现状水系一般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排放,水系主要以片区南侧水电站坝后河道为出口。
片区分布有少量居民自建房及工厂等,由于片区污水处理厂暂未建成,片区污水主要以化粪池、沼气池等简易设施处理后就近排入沟渠、水系,给当地水环境造成污染。
1.3片区地质情况
片区现状用地以农业用地为主,除西侧少量山地外,其余均为平原地带。片区地质自上而下依次为耕植土、粉质粘土、砂卵石层等。其中砂卵石层透水性良好。
1.4现有相关规划
规划区已有总体规划及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水系规划等。
总体规划及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片区用地、片区水系、市政管线、污水处理厂等已有相应阶段的规划方案。
片区水系规划:对片区水系做了详细规划,明确了设计洪水位、沟底高程、渠道断面、渠道汇水面积等内容。
1.5规划内容及期限
本次规划主要内容为片区排水管道规划,规划期限与片区总体规划规划相一致,为2015~2020年。
1.6排水体制选择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及环境保护的要求,片区排水体制为分流制。
2.1雨水管道规划
2.1.1雨水系统分区规划
本次规划雨水系统分区需结合片区规划水系,根据片区水系规划,可供片区雨水管道排入的规划水系共有8条排洪沟渠,因此,片区雨水分区亦分为8个分区,每个分区对应一条规划水系作为分区雨水排出口,片区规划水系最终均排入片区南侧水电站坝后。
2.1.2雨水管道平面规划在结合片区道路规划的基础上,雨水管道平面位置一般布置在规划道路下,同时根据道路坡向及规划水系位置考虑雨水管道排向,雨水排水采用就近排放的原则,规划雨水管道就近排入片区规划水系。
2.1.3雨水管道竖向规划
考虑到与其它地下管道交叉的需要,雨水管道起端覆土一般按2m考虑,为合理控制管道埋深,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一致的路段,一般取道路坡度为管道坡度,相反的路段,一般取规范允许的较小坡度为管道坡度,以便尽量减小管道埋深。除此之前,雨水管道高程还需与沿线涵洞、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管道出口水系、沟渠等相协调。规划雨水管道采用管顶平接。
2.1.4雨量计算
本次雨量的计算主要采用了推理公式计算法 (用于集雨面积在2km2以内的雨水管渠)计算。
推理公式计算法:Q=q×φ×F
式中:Q——雨水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φ——综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a),根据规划地形高程划分管道汇水面积。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
式中:P——设计降雨重现期(年);
t——降雨历时(min),t=t1+t2,t1为地面集水时间:取5~10min。t2为管渠内流行时间。
2.1.5管渠水力计算公式
雨水管道水力计算按满流计算。
流量Q=v·A(m3/s)
式中: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m2);v-水流断面的平均流速(m/s)。
式中:R——水力半径(m),R=A/P,P-湿周(m);
I——水力坡降,重力流管渠按管渠底坡降计算,I= h/l(管渠起终点高差与该段长度之比);
n——粗糙系数,其取值与管道材料相关。
2.1.6主要参数规划标准
(1)设计暴雨重现期
根据片区控规及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的要求,雨水重现期取值为:
一般地区重现期采用P=2~3年。
重要干道、重要地区重现期P=5年。
(2)综合径流系数
综合径流系数ψ:对于建筑密集、城市化面积较高的城区采用ψ=0.65,其余地区采用ψ=0.60,绿地采用ψ=0.25。
2.1.7雨水管道规划成果
经过上述规划过程,得出片区雨水管道规划管径为d600~d1600,规划雨水箱涵尺寸为BXH=1.5×1.0m~BXH=2.5× 1.5m。规划雨水管渠总长约47km,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总投资约1.67亿元。
2.2污水管道规划
2.2.1污水系统分区规划
本次规划污水系统分区需结合片区污水处理厂规划及道路平面、竖向规划,根据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规划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布置于片区南侧地块。根据片区道路平面、竖向规划,自北向南贯穿整个片区的道路主要有两条,同时上述两条道路地势较低,因此本次规划考虑将片区污水主干管布置于上述两条道路。根据污水主干管的走向,本次规划区污水系统共分为两个分区,片区污水最终均进入污水处理厂。
2.2.2污水管道平面规划
在结合片区道路竖向规划的基础上,污水管道平面位置一般布置在规划道路下,污水主干管布置尽量靠近排水大户及城市主干道,考虑到片区规划水系发达,本次污水管道布置时尽量避免穿越规划水系,以便优化污水管道埋深。片区污水主管道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进入片区规划水系排放,城市污水也可经深度处理为中水,供城市绿化、浇洒等用水。
2.2.3污水管道竖向规划
考虑到与其它地下管道交叉的需要,污水管道起端覆土一般按3.0m左右考虑,竖向总体上污水管道置于雨水管道之下。为合理控制管道埋深,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一致的路段,一般取道路坡度为管道坡度,相反的路段,一般取规范允许的较小坡度为管道坡度,以便尽量减小管道埋深。除此之前,污水管道高程还需与沿线涵洞、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沟渠等相协调。污水管道采用管顶平接或水面平接。
2.2.4污水管道水量计算
污水量计算采用面积比流量计算的方式,根据相似城市经验,确定污水支管面积比流量q0取值为1.0L/s·ha(平均日平均时),污水干管面积比流量q0取值为0.8L/s·ha(平均日平均时)。
Qz=q0×F×Kz
式中:Qz-设计管道污水量(L/s);q0-面积比流量(L/s·ha),F-管道汇水面积(ha);Kz-总变化系数。总变化系数Kz由Kz= 2.7/Q平0.11计算而得,其中:Q平-平均日平均时污水量(L/s)。
2.2.5管渠水力计算公式
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公式同雨水管道公式。污水管道按非满流考虑,其充满度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要求确定。
2.2.6污水管道规划成果
经过上述规划过程,得出片区污水管道规划管径为d400~d1200,规划污水管道总长约52km,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总投资约0.8亿元。
为响应国家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结合片区用地规划、规划区地质条件等因素,提出了规划区可采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透水铺装
规划区的人行道、广场等需要硬质铺装的地面可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停车场等使用可渗透地面,将雨水充分下渗形成地下水,补充地下水源,减少地面径流量。
3.2雨水调蓄池
与片区规划水系相结合,在水系周边绿地设置雨水调蓄池,既可起到调整洪峰流量的作用,减缓洪峰排洪压力,又可将贮存的雨水用作城市道路、绿地浇洒用水。
3.3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对于规划区建筑,建议设置屋面雨水收集系统,收集主要采用绿化屋面或者屋面雨水收集器,收集到的雨水通过雨水罐存储,可作为绿化浇洒、景观用水等。
3.4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在城市绿地设置的下凹的绿化区域,利用下凹空间充分收集、下渗雨水、削减洪峰流量、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增加了雨水调蓄容量、下渗时间的一种措施。针对规划区,建议可在城市规划绿地、公园等设置下凹式绿地。
3.5浅草沟、卵石沟及生态滤沟
可在绿地区域内修建浅草沟、卵石沟及生态滤沟,与市政雨水主管连通,并设置沉泥设施,优先收集雨水储存,多余雨水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或城市规划水系。收集的雨水可用作城市绿化、道路浇洒等市政用水。
浅草沟表面铺设草坪,内填一定级配的砾石、卵石及种植土,利用这种近似自然植被的生态条件增强对雨水(尤其是初期雨水)的截流效果,起到减水减沙的过滤和水土保持作用。卵石沟是填有一定级配卵石的可渗滤排水沟,可促进初期雨水的入渗,并对后期雨水进行过滤并输送。卵石沟能去除原雨水中大多数的悬浮颗粒,及部分有机物和氮磷。
3.6人工湿地
结合片区景观绿化设计,建议在规划区低洼绿化带设置生态湿地,将雨水收集后排入生态湿地,利用生态系统将污染较严重的初期雨水进行自然净化,处理后排放到片区规划水系或进行资源化利用。人工湿地既起调蓄洪水作用,又为城市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1洪水顶托问题
在洪水期,规划区雨水管、渠雨水的排放均受到出口河道洪水的顶托作用,为尽量减小洪水顶托的影响,避免片区雨水内涝积水。本次规划对规划水系沿线洪水位进行了复核计算,对于沟渠超高较小、易发生内涝积水的路段,采取增大雨水管道管径、减小雨水管道规划坡度,以便减小顶托段水头损失的方式避免产生内涝积水。
4.2污水管道与规划水系高程交叉问题
本次规划区规划水系发达,污水管道难免会与规划水系产生交叉,为避免交叉后增加污水管道埋深,增加工程投资,本次规划考虑除必须与规划水系交叉的污水管道外,其余尽量避免污水管道与规划水系产生交叉。
市政排水管道规划的编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次从规划阶段对片区排水管道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措施,规划成果科学可行,可作为后续市政排水管道设计、建设的依据及指导性文件。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3.
[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
[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10.
李彦龙(1983-),男,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工作。
TU991
A
2095-2066(2016)17-0051-02
20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