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王克林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四川鞋业
文 本刊记者/王克林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产能国际合作,巩固传统市场优势,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骨干企业率先在条件成熟的国家进行产能输出,鼓励骨干企业设立配套齐全的产业园区,引导中小企业抱团入园跨境发展,参与新的国际产能分工,实现产品、资本、品牌等走出去,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推动行业外延性增长。
——《中国皮革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草案)》节选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为了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2015年3月,我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宏伟工程,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带一路”不是一个短期行为的项目,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认为,就“一带一路”建设初期而言,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议——探路阶段。自2013年9月、10月中方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至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期间,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沿线大多数国家予以响应,表示支持、合作;国内省市自治区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获得新发展。
第二阶段,共商——行动阶段。自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后,共建“一带一路”的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等主要内容基本清晰,中国与有关各国共商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新合作,在双边或多边国家共同可研的基础上,落实共识,制定时间表、路线图、行动计划,签署政府间合作文件;与此同时,选准一些重大合作项目,抓“早期收获”,调动各有关国共商、共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内各有关省市自治区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本地区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第三阶段,行动——扩大合作阶段。在先易后难推动、与积极性高的国家先行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合作面,深化合作领域,包括商签自由贸易协议,实施市场开放、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新型区域合作,分享合作成果;在国内,以开放带动改革事业新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的、包容的,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加。
专家指出,“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中国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落实好“一带一路”,首先需要同沿线60多个国家思想相通,知其虑、知其需、知其忧,方能实现合作。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第一站,中国与东盟经贸互补性强,是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大倡议之后,为了便于双方企业合作,东盟大力推进经济共同体建设,打造升级版自由贸易区,加之正在共建的海上丝绸之路,给双方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新商机,中国和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商机纷呈。
不仅如此,“一带一路”还将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许宁宁说,从东盟一体化的建设进程看,围绕东盟经济共同体撤销地区关税的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目前,东盟成员内97.3%的贸易产品已经实现了自由贸易。2015年转向消除非关税壁垒,比如简化海关程序,协调各成员间的标准,加大服务和贸易便利化的力度。从总体上来看,近两年东盟经济整体上仍然保持了中速增长,明显好于世界其他地区。与此同时,东盟和六个地区伙伴——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新西兰和韩国亦将逐步共同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增强了东盟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个有着6.4亿人口、代表着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就的大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七大经济体。通过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东盟国家将具有比较统一的市场和商品生产基地,从而使商品、投资、人才更加自由流动,也预示着地区乃至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机遇正在到来。
以产业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共同关注点。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具有产能和技术优势,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前期,双方合作可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鞋业作为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将有机会参与新的国际产能分工,共享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红利,实现产业、资本、品牌等走出去。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产鞋国和出口国,主要出口地为美国、欧盟和东盟。近几年,中国每年生产各种鞋超过100亿双,占全球制鞋总量的66%,是世界最大的鞋类制造基地。近年来,受国际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制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制鞋业新的格局如何变化,已成为全球业界关注的焦点。
除了中国以外,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看,目前制鞋业主要分布在南亚的印度以及东盟的越南、印尼、柬埔寨、缅甸等国家。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鞋类生产国。印度目前年产鞋约20亿双,约有4000家制鞋及相关企业,其中约500家为大型企业,3500家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产量约占印度鞋类总产量的60%到65%;大型企业一般能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主要为国际品牌加工。
越南是全球第四大制鞋国,约有400家制鞋企业,从业人员约50万人左右,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鞋产品出口国。目前制鞋业已成为越南出口的三大支柱行业之一。世界知名鞋业品牌正在扩大在越南的业务,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国际领先的制鞋企业已将订单从中国转向越南。
印尼是世界6大主要鞋类产品出口国之一,制鞋业也是印尼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并且在印尼非石油类的出口产业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印尼制鞋业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马来西亚,有部分印尼工人为马来西亚鞋厂工作,这些鞋厂在女性时尚鞋品的制造工艺精湛,品牌知名度高,是印尼的最强大竞争对手。
柬埔寨鞋业和成衣制造业是继农业和旅游业以外的出口行业中最为稳定的行业,主要的出口市场包括欧盟和美国。近年在柬埔寨建立的制鞋和制衣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了解,目前柬埔寨政府正在引进新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在鞋业和成衣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
缅甸鞋业近年发展迅速。由深圳汇龙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的中缅鞋业轻纺文化产业园项目,采用“一园两国”的发展模式,产区跨中缅两国边境,计划总投资86亿元,规划占地8500亩,其中,镇康县境内初步规划面积4500亩,计划总投资67.2亿元。该项目自2012年8月开工以来,目前已建有标准化厂房8栋,建筑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已被8家入园企业预定和使用,首家入园企业天马鞋业已开始加工生产。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幕拉开后,四川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紧扣“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据了解,目前四川已经明晰了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路线图,正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向具体操作层面的推进,引导广大企业寻求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增添发展动力,促进各行业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四川省政府也在着力推动开放型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释放“一带一路”制度红利。
“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构建新时期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更为我国制鞋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四川制鞋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下,找准定位、精准对接,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寻求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作为我国女鞋重要生产基地,成都鞋业聚集了全省80%以上的制鞋企业。成都自被授予“中国女鞋之都”荣誉称号以来,准确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组织企业抱团“走出去”,不断加大拓展国内市场,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有效对接和开拓欧美、南美、南非、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市场,实现了“中国女鞋之都”经济跃升至新台阶的目标。
专家认为,未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将逐渐失去竞争优势,所以必须“走出去”。鞋业要坚持创新发展,应该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全面推动转型升级。
据介绍,“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核心国家,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如果将周边辐射国家也纳入其中,“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将超过100个。为了四川制鞋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四川省以及成都市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相继行动起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助力。
2015年6月,中国女鞋之都工厂联盟订货中心、成都鞋业工厂联盟、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四川省制鞋业协会共同主办了以“抓住新机遇、打造新鞋都、迎来新发展”为主题的大型论坛,探讨如何推动中国女鞋之都产业平台转型升级发展。四川省经信委、省及成都市有关部门、大专院校专家以及鞋业厂商代表相继在论坛上作主旨发言,为成都鞋业“走出去”背书,通过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高端行业平台相联动,为四川鞋企抢占“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发展先机创造条件。
2015年10月,“中国女鞋之都”所在地——成都武侯区与新疆霍尔果斯市签署“一带一路”经济商贸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科技与创新、旅游与物流等四大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新疆霍尔果斯市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都很突出,成都武侯区与新疆霍尔果斯市“一带一路”经济商贸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成都相当数量的鞋企出口欧盟市场,将借助新疆霍尔果斯市的物流、贸易等方面资源优势,为成都市的相关企业打开了融入“一带一路”的便道。
与此同时,成都鞋业以实现“抗下行,稳增长”为基础,着力建设互联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研发设计与质检、物流配送等功能配套中心,以“一平台、七中心”的发展新思路,让产业链得到更加完善,助推行业转型发展,帮助鞋企降低成本并扫清“走出去”的障碍。
2015年12月,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召开“2015年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皮革学会理事年会”,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四川皮革业,尤其是四川鞋业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谋求新的发展路径,推动全省皮革业乃至鞋业转型升级这一宏观发展思路。
根据中国皮革协会发布的《中国皮革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草案)》总体部署,“十三五”期间,中国鞋业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推动“走出去”步伐。四川鞋业将积极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坚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产能国际合作,全面推动四川皮革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四川皮革行业整体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