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中内容设计之ISM分析

2016-08-10 10:35:45易雪冰
新课程(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教材信息技术

易雪冰

(湖南省长沙教育学院)

《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中内容设计之ISM分析

易雪冰

(湖南省长沙教育学院)

依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及对项目化课程的认识,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制作Flash动画》为例,针对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内容设计环节,采用ISM分析法,探讨怎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用、删减、调整和加工分析,从而实现项目内容设计的科学化和教学最优化。

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ISM分析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来逐渐引入基础教育。项目化教学,简言之,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以工作任务结果的产品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从一定层面上来讲,可以被理解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学生的职业能力),依据项目化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确实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习能力)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目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入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了一大批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热门话题。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流程如下:

(1)项目内容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用、删减、调整和加工;

(2)项目任务分析:教师根据内容提出任务,同学讨论;

(3)制定项目计划:学生制定,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4)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

(5)评价: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材内容分析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各地区计算机软硬件配备不均衡,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起点的差异性较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要适用于不同对象,内容的呈现要有灵活性,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项目内容设计,项目内容设计分析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减少对未知教学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学习者在认知上的不完全、不理解和不确定变为完全、理解和确定。项目内容设计实质上就是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前提的教材内容分析。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吃透教材”,对学习的理解是学生“掌握教材”,但是真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对教材内容缺乏科学的分析。大多数教师或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或是依靠教参得出教学重难点,然后写出教案;有的老师干脆就照本宣科,把教材内容“灌”给学生;还有的老师完全抛弃教材,打字、玩游戏、上网就是他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在项目化教学的内容设计环节,要求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用、删减,确定合适的项目知识内容;其次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所含知识点的关联,适当调整和加工为下一步项目任务设计做准备。

二、基于ISM分析实施项目内容设计的实践

从教学的视角来看,教材内容设计作为教与学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很多科学教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探究活动时,特别是实施项目化教学时,没有把握好知识的结构和呈现的先后顺序,会导致自己精心设计的探究过程或者探究活动序列混乱、探究偏离主线。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将教材中各知识点信息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将它们关联起来是授课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从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说,目前重点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求教育者对教育系统进行充分的信息分析,并基于这种分析,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地进行信息的生成、加工、传递、存贮、利用等各种有意义的操作。而课程教学其实是一个传播信息的过程,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基于教学信息的教材内容分析对于课程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实施项目化教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基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ISM(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结构解释模型法或解释结构模型法)是Waffield将图论用于研究社会系统中复杂要素间关联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们的经验和主观认识,并将内容结构用易于理解的可视化图形予以呈现,是目前教材分析方法中运用较多的一种,ISM能够将教材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形成合理的逻辑结构,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教材分析方法。以南方版的《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Flash动画制作模块为例进行ISM分析:

1.抽出要素,确定教材中的教学信息。在本教材涉及的Flash动画制作模块中抽出:①动画原理;②时间轴;③工具栏;④帧类型及应用;虞图层;愚库面板;舆元件;余补间动画;俞文本和声音,九个重要教学目标作为行为要素,进行ISM教材分析。

2.确定各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根据目标行为的决定性前提行为,若学习目标A之前必须进行目标B的学习,则称B为A的直接下位目标,两者具有直接关系,表示为B→A。例如,本例中教学目标①和教学目标②的直接关系表示为:①→②。据此,以上九个学习目标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如图2。

图1形成关系

3.根据上图的各教学目标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列出以高级目标为横轴,直接低级目标为纵轴的目标矩阵。如上图1所示,教学目标①是教学目标②的直接低级目标,则相应的目标矩阵第1行第2列的值为“1”;教学目标②和教学目标③没有直接关系,则相应的目标矩阵第2列第3行以及第3列第2行的值为“0”(在矩阵中表示为“空”)。如此类推得到如图2所示的目标矩阵。

图2关系矩阵

图3层级关系

4.对如上图2所示的目标矩阵进行分析,第1列、第6列均为空,则教学目标①和教学目标愚不存在直接低级元素,即教学目标①和教学目标愚为第一层级的学习目标。去掉矩阵中的第1行第1列以及第6行第6列,在得到的新矩阵中可确定位于第二层级的教学目标②和教学目标③。如此类推,得到教学目标④和教学目标虞为第三层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舆、教学目标余、教学目标俞为第四层级的教学目标。所有教学目标的层级关系如上图3所示。按照各教学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层级关系,得到各教学目标之间的层级分布如图4所示。

5.确定教学序列任务。根据以上的分析,教师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时,可根据实际的学习者特征、学生起点能力、课时分配情况,按照层级之间由低层级向高层级、同一层级的不同要素之间按照先易后难、应用性由大到小、基础性由低到高的原则,灵活、合理地设计、安排教学序列任务。有了确定的教学序列任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将教学内容有逻辑性、有效地向学生传授。

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教材内容分析能够使教师的授课过程更加具有逻辑性,更有效地设计学习任务,并将序列任务关联起来,从而减少教学过程中干扰信息的出现,减小课程安排的不确定性,灵活把控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进度。

图4 各要素关系的结构解释模型

综上所述,项目内容设计作为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科学的方式来设计项目内容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实施。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掌握教材内容,通过梳理知识点结构,结合学习者特征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用、删减、调整和加工,有效地提取教学信息,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内容设计,确定合理、科学、最优化的教学序列,不拘泥于教材特定的内容顺序,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最优化的教学路径,提高处理教材内容中的教育信息的能力,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随着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推广,教师不仅应注重项目内容设计,而且应该更多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实现教学最优化。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07).

[2]傅德荣.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处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2(04):41.

[3]傅德荣.教育信息处理: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1.

·编辑乔建梅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化课程理念下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BZXX029)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教材信息技术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地理教育(2022年13期)2022-04-08 21:25:40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