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宴子
云无心:清华大学生物化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现在美国食品行业从事研发工作。出版有个人文集《吃的真相》系列,并有精选版本《吃的常识》。
吃很简单,每个人都会;吃很复杂,我们被真真假假的信息包围!所谓真相,是全部的事实和事实的全部。我不试图说服你什么,也不试图劝阻你什么,只是把关于食物的真实信息告诉你。
在各种食物成分中,糖能够最快地转化为能量,这对于风餐露宿、时刻可能面临搏杀的远古祖先而言,实在太过重要。人类对糖的偏好,或许因此而形成。往后食物逐渐丰富,但业已养成的味觉偏好却至今没有改变。
蜂蜜是人类从自然界直接得到的糖,因为稀少,也就格外珍贵。从甘蔗和甜菜中制取糖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糖的产量有了数量级上的提升。甜,终于从奢侈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不过,甘蔗和甜菜制取的糖依然无法满足人类对甜蜜的追求,人类继续寻求成本更低的制糖方式。比如玉米,其主要成分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的产物,把便宜的玉米淀粉“切”开变回一个个分子——科学术语叫作“水解”,也就得到了糖。历史悠久的“饴糖”就是这样的产物。不过饴糖的水解不够彻底,所以不够甜,也就只能作为风味食品,而不能代替糖。现代工业把饴糖的制取升级换代,使得水解更加充分,得到的产物一般被叫作“葡萄糖浆”。它的生产成本比蔗糖低,也就受到了很大欢迎。
不过,葡萄糖浆的甜度不如蔗糖高,为了达到相同的甜度需要用得更多。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酶,可以把葡萄糖转化成果糖。果糖的甜度比蔗糖要高,转化之后的“高果糖浆”中含有大约一半的果糖,甜度也就跟蔗糖差不多了。除了甜度,它在成本、口感和加工性能等方面比起蔗糖甚至还有一些优势,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甜蜜,变得如此廉价而易得。
然而,随着我们饮食中的糖越来越多,肥胖、糖尿病、龋齿等等“现代病”也越来越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动物实验发现,糖是罪魁之一。不管是工业加工的高果糖浆、玉米糖浆,还是原生态的蔗糖、甜菜糖,或者人们心目中“更高级”、“更天然”的蜂蜜,在营养意义上也都是“添加糖”。在当今的膳食推荐中,它们已经成为了健康的大反派,所以,限制添加糖,是健康食谱最核心的追求之一。
那么,有没有能让我们“甜蜜”,却又不影响健康的东西呢?“糖替代品”,或者叫“甜味剂”,就是这样的东西。
糖精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种甜味剂。但是,它出身“化学合成”,让人们本能地充满了戒心,对它的安全争议持续了一个世纪,二三十年前学术界才认定它“无罪”。此后又出现了许多种甜味剂,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等,跟糖精一样,从科学上说,它们是安全的,带来的好处也很明确。但是,“非天然”出身使得许多人对它们始终抱有戒心,“甜味剂有害”的说法也一直盛行——科学界和监管部门可以基于科学证据做出“安全有效”的结论,但无法改变消费者“宁可信其有”的戒心。
所以,只要你想要“甜蜜”就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纠结:是选择“传统”“天然”但已被科学证实对健康有诸多不利影响的“真糖”,还是选择科学上认为安全但“万一还有人类不知道的风险”的甜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