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研究
摘要:玉米是我国农作物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先进的夏玉米种植技术,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玉米管理技术方案,提高夏季玉米的管理水平,能有效的保证玉米在育种、生苗、播种、水培、除草除害、施肥管理等重要种植环节得到实时监控,保证夏季玉米生长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高效的种植水平,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本文主要针对夏季玉米不同的种植技术和相关的种植管理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提高夏季玉米整体的种植水平。
关键词:夏玉米;种植技术;管理方法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玉米作为其中最主要的农产品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着国家及社会的安定。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已成为各学者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针对夏玉米的生产种植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培育方式、不同密度种植、不同灌溉方式以及不同种植管理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求更好的生产种植技术及管理方式。
1.1试验地基本资料。试验于2015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进行,其中对天柱、锦屏、三穗等地的村镇地区的农户进行了跟踪调查,分别记载了农户在进行夏玉米种植时的播期、产量、施肥品种、施肥量、种植密度等基础信息。
1.2高产农户与低产农户的选择。将夏玉米的平均产量作为基准,较之于高出10%产量的农户则为高产量农户;反之,低于10%基准产量的农户则为低产量农户。
1.3研究方法。①总结所有农户对夏玉米的栽培模式,对种植密度分别为6.0万株 /hm2以下、6.0~6.75万株/hm2、6.75~7.5万株 /hm2、7.5万株/hm2以上这四种方式的产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②不同农户对夏玉米的灌溉次数也有一定的差异,大多分为一次灌溉和两次灌溉,分别比较两种灌溉次数下夏玉米的产量情况。③对高产农户以及低产农户的栽培管理模式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种植密度、品种、施肥量、穗粒数、产量等方面的差异。
2.1不同密度种植结果比较。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夏玉米具有不同的产量,其中密度越高则产量越高,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然而每株的穗粒数以及千粒重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种植密度越大其穗粒数越低,而千粒重也大体呈现出反相关性,详见表1。
表1 不同种植密度下夏玉米产量的比较
2.2不同灌溉次数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灌溉次数两次较一次可获得更高的产量,且穗粒数与千粒重也明显高于灌溉一次的栽培方式。详见表2。
表2 不同灌溉次数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于各地的立地条件不同,夏玉米的种植及管理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种植密度、土壤条件、灌溉方式、施肥量等方面均对产量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在品种的选择、定苗、耕种、穗期以及粒期都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做好田间管理,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尤其需要注意在玉米耕种时对土壤板结情况进行处理,保证根系的生长。同时在玉米苗期土壤的含水量不宜过多,通常维持在60%即可。夏玉米苗期为了保证根系的稳固,通常采用早中耕、勤中耕、深中耕的方式将追肥浇水的时间延迟,将基部节间拉长,形成玉米壮而不旺的生产状态,提高玉米的总产量。为了探究更加合理的种植技术及管理方式,本次研究对贵州省多个农村地区的农户进行了归纳分析,不同密度下夏玉米的产量具有较大的差异,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即密度越高,产量越高。然而密度与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又存在一定的反相关,只有更好的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得到最高的产量。同时,本文又从灌溉方式上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灌溉次数越多,且搭配较高的种植密度,最终产量也相对高于灌溉一次的农户。说明在进行夏玉米种植时,也需要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求进行适当多次数的灌溉,加强田间管理。为了进一步探究多种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特对高产量农户以及低产量农户从8个方面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其中包括种植密度、施肥量、品种等相关因素,最终可知高产量农户在穗粒数、千粒重以及密度等方面的搭配更加协调,得到了更高的产量,对夏玉米种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然而由于此次试验样本有限,且考察因素较少,夏玉米产量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参考文献
[1]郑国清,李国强,冯晓,等.基于模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构建 [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2):284~289.
[2]于云波.浅谈夏玉米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8):83.
[3]王慧茹.浅谈夏玉米中后期管理措施 [J].新农村 (黑龙江),2014,24(16):86.
556612贵州省天柱县渡马乡农业服务中心舒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