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桃树蚜虫的发生与药剂防治

2016-08-06 02:33:35张玉国胡海燕刘兴军侯兴田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药剂防治发生规律蚜虫

张玉国, 胡海燕, 刘兴军, 侯兴田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植保站,山东临朐 262600)



春季桃树蚜虫的发生与药剂防治

张玉国, 胡海燕*, 刘兴军, 侯兴田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植保站,山东临朐 262600)

摘要[目的]确定春季桃树蚜虫的防治适期及筛选出高效低毒药剂,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2 a调查春季桃树蚜虫的田间发生规律以及几种药剂在田间的防治效果。[结果] 2014和2015年春季蚜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15日和5月10日,2015年蚜虫发生数量明显比2014年大。药后7 d,田间药效试验中各药剂的防治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50%氟啶虫胺腈、5%啶虫脒、25%吡蚜酮、40%毒死蜱、25%吡虫啉。[结论]春季桃树蚜虫的防治适期在5月10日之前,防治桃树蚜虫最适药剂为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50%氟啶虫胺腈及5%啶虫脒可交替使用。

关键词桃树;蚜虫;发生规律;药剂防治

蚜虫是春季危害桃树最常见的害虫之一[1],群集新梢嫩叶背面危害,被害叶向背面卷缩并排泄黏液,污染枝梢,严重时叶面发生烟霉病,并抑制新梢生长,引起落花、落叶,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2]。目前,关于桃树蚜虫的防治方法已有很多报道[3-6]。但化学农药的毒性、残留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安全。因此,寻找和开发控制桃树蚜虫的新型、安全、有效药剂,对当前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7]。笔者通过连续2a调查春季蚜虫的发生动态研究了桃树蚜虫的发生高峰期,并结合几种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对桃树蚜虫高效低毒的药剂,以期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手段。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验药剂。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山东邹平农药有限公司)、40%毒死蜱乳油(陕西先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25%吡蚜酮悬浮剂(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上海东风农药厂有限公司)。

1.1.2供试作物。桃树(Amygdalus persicaL.)品种为寒露蜜桃,防治对象为桃蚜。

1.2方法

1.2.1桃蚜发生规律调查。2014和2015年连续2a进行调查,从3月下旬至6月上旬调查,每5d调查1次,采用阶层抽样方法,选取2棵桃树,每株树分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每方位分上、中、下3层,将整个树冠分为15个资源单位,每个单位取3片已展开的叶片,记录桃蚜数量和温湿度情况[8]。

1.2.2田间药效试验。

1.2.2.1试验设计。试验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城街道黄埠店村进行,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行株距为3.0m×4.0m。共设6 组处理:①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8 000倍稀释液;②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 500倍稀释液;③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稀释液; ④25%吡蚜酮悬浮剂4 000倍稀释液;⑤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5 000倍稀释液;⑥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稀释液;⑦清水对照。

1.2.2.2试验方法。试验于2015年4月25日进行,该时期正处于桃树幼果期。使用3WBD-20L智能电动喷雾器将药剂均匀喷布于叶片正反面,重点喷施叶梢部位的叶片,喷施剂量为1 000kg/hm2,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化学药剂。

1.2.2.3调查方法。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棵树,每株按东、西、南、北、中固定5个被害树梢,每树梢调查顶梢5~10片叶的活蚜虫数。基数调查时每处理总蚜虫量不应少于500头。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第1、3、7、14、21天各调查1 次存活蚜量。试验期间调查供试药剂对桃树是否有药害。

1.3数据处理根据调查结果计算虫口减退率及防治效果,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数- 施药后虫数)/施药前虫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结果与分析

从图1、2可知,桃树蚜虫从每年的3月中旬开始发生,随着温度的升高,种群数量不断增多。2014年蚜虫发生高峰期在5月15日,而2015年蚜虫发生高峰期在5月10日,2015年蚜虫发生数量也显著高于2014年,这可能是由于2015年从3月开始温度要高于2014年,导致2015年蚜虫开始发生的时间早,发生量大。连续2a的调查也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 产生有翅蚜, 7、8月开始逐渐向夏季寄主禾本科杂草上迁移侨居繁殖,但仍有一部分留在桃树上继续繁殖危害。

由表1可知,药后7d各处理药剂的防效达到最高,其中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8 000倍稀释液处理防效最好,达94.43%,其次为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5 000倍稀释液,2种药剂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药剂处理防效相比均有显著差异;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 500倍稀释液和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稀释液的防效相当,分别为76.39%和77.62%;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稀释液和25%吡蚜酮悬浮剂4 000倍稀释液的防效较差,分别为55.10%和67.16%。药后14d,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8 00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仍达80.26%,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5 00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为77.41%,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 500倍稀释液、25%吡蚜酮悬浮剂4 000倍稀释液、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稀释液的防效均在60%以上。但到药后21d,各药剂的防效均逐渐下降。

图1 2014年春季桃树蚜虫消长动态Fig.1 Population dynamic of spring peach aphid in 2014

药剂处理Pesticidetreat-ments施药后天数Daysafterpesticideapplication∥d1371421①18.87a88.70a94.43a80.26a63.52a②15.78bc73.48b76.39b65.60b57.78a③15.82bd70.73b77.72b66.63b57.73a④14.13bd55.38c67.46c66.17b47.76b⑤16.76ac84.11a90.56a77.41a61.07a⑥12.75d50.48c55.10d53.55c50.18b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Note:Differentlowercasesinthesamerowindicatedsignificantdifferencesat0.05level.

3结论与讨论

通过连续2a的田间调查发现,桃树蚜虫从3月中下旬开始发生,随着气温升高,种群数量不断增长,2014年桃树蚜虫的发生高峰期在5月15日,而2015年蚜虫发生高峰期在5月10日,蚜虫数量达到高峰后开始逐渐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气温不断升高,不利于蚜虫繁殖,导致寄主衰老,蚜虫开始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夏寄主上繁殖。因此,桃树上蚜虫数量不断降低。古丽加马丽·吐尔汗等[9]也报道在桃树、杏树上从4 月下旬开始出现无翅桃粉蚜,5月下旬出现高峰期,然后开始产生有翅蚜并迁移到田间夏季寄主上繁殖,秋季又转移到桃树上继续危害。春季是桃树蚜虫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时期应选择在蚜虫发生高峰到来之前,该研究通过连续2a的调查发现,春季防治桃树蚜虫应选择在4月底或5月上旬进行。

从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来看,防治桃树蚜虫首选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8 000倍稀释液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5 000倍稀释液防治桃树蚜虫,2种药剂用量少且持效期在14 d以上。其次可选择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 500倍稀释液。25%吡蚜酮悬浮剂4 000倍稀释液及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稀释液防效相对较差。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稀释液处理的效果最差,这可能是由于桃树蚜虫对这种药剂有一定抗性。张玉英[10]报道抗性蚜虫治理最好的化学防治方法是镶嵌交替式防治,利用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虫剂在每个季节交替防治,达到防治的效果。因此,人们在生产中防治要采用不同药剂轮换使用,有利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从害虫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逐步改善桃园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桃树蚜虫防治问题,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无公害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震星,刘岱双,杨恩芹.桃蚜虫年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治时期的观察[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5,2(2):44-46.

[2] 许建兰,张斌斌,马瑞娟,等.春季异常气候对桃树蚜虫发生及坐果率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11):21-23.

[3] 陶晡,康占海,李星.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桃蚜试验[J].中国果树,2014(4):53-55.

[4] 喻会平,陈雪,高冬冬.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烟蚜的田间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 :90,131.

[5] 乔岩,董杰,王品舒,等.三种生物源农药对桃树蚜虫的防治效果研究[J].生物技术进展,2015,5(6):468-470.

[6] 雷改平,孙新杰.3%高渗苯氧威防治桃树蚜虫药效试验[J].林业科技,2013,38(4):54-55.

[7] 张新,赵莉,陈娟.八种杀虫剂对桃蚜的毒力测定[J].北方果树,2011(2):10-11.

[8] 薜毅民.桃园蚜虫无公害防治措施[J].中国南方果树,2007,36(2):75.

[9] 古丽加马丽·吐尔汗,于江南,蒋雯,等.桃粉蚜在桃树杏树上种群动态及越冬生物学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8):1526-1530.

[10] 张玉英.桃蚜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防治策略[J].山东农业科学,2006(4):55-56.

作者简介张玉国(1970- ),男,山东临朐人,农艺师,从事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通讯作者,农艺师,博士,从事植物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11

中图分类号S 436.6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6-170-02

OccurrenceandControlofSpringPeachAphid

ZHANGYu-guo,HUHai-yan*,LIUXing-junetal

(PlantProtectionStationofLinquCounty,Linqu,Shandong2626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optimal control stage of spring peach aphid,to select high-efficient and low-toxicity medicament,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production. [Method] For consecutive two years,we investigated the occurred law of spring peach aphids in the field and the control effect of several kinds of agents in the field. [Result] The peak periods of the occurrence of spring peak aphids were May 15,2014 and May 10,2015. The number of aphids in 2015 occurred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number in 2014. After drug application for 7 d,control effects in field efficacy tests were in the order of 46% flonicamid·acetamiprid > 50% sulfoxaflor > 5% acetamiprid > 25% pymetrozine > 40% chlorpyrifos > 25% imidacloprid. [Conclusion] The optimal control period for spring peach aphid should be before May 10. The optimal reagent for the control of spring peach aphid is alternate use of 46% flonicamid·acetamiprid,50% sulfoxaflor and 5% acetamiprid.

Key wordsPeach; Aphid; Occurrence regularity; Chemical control

猜你喜欢
药剂防治发生规律蚜虫
蚜虫婆婆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几种药剂防治柑桔红蜘蛛药效评估简报
现代园艺(2016年7期)2017-01-09 17:59:56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清原地区枣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的研究
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马铃薯黑痣病药剂防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