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十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述评

2016-07-26 07:00:3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社会责任感学生

雷 晓 庆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7)



国内近十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述评

雷 晓 庆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210097)

摘要:社会责任感是当代道德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近十年来,我国关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分析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并从不同的领域选取不同的主题探讨社会责任感的价值等。但也存在实践研究偏多、深度不够,对象集中、方法单一,主题广泛、深入不足等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学生; 社会责任感;研究述评

人是社会的人,责任是社会对每个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并不是偶然兴起的,而是有其研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大也进一步强调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见,党和国家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高度重视。近十年以来,我国关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有所发展,取得了部分有价值的成果,本研究将对近十年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一、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进展

(一)研究数量

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页面以“学生社会责任感”为篇名,选择精确匹配进行搜索,再逐篇以研究相关度、规范等为标准进行筛选,选取2006年至2015年相关文献422篇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期刊与硕博论文,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绘制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论文统计图,如图1。

图1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论文统计图

从图1中看出,近十年来,单从数量上说,不论是期刊文献还是硕博士论文,我国在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研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自2010年至今,随着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研究数量逐年增加。同时,在整理文献过程中发现,在该领域的研究主体也正在由最初的一线教师逐步向包括教师、管理者、研究者等在内的群体转移,也就是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人员在数量上和类别上都有所增加[1]。

(二)学生社会责任感基本问题分析

1.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研究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人们都不得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些责任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模糊的,但社会责任感并不是简单地知道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比如: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有论者认为责任感作为一种社会情感,是在一定的社会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起来的,也是社会化的结果。[2]从心理学角度看,论者认为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态度的情感体验。[3]从伦理学角度出发,论者认为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4]从德育视角来看,社会责任感指的是社会成员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调节自身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关系的行为活动与价值评判,是一个人心理倾向和个人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5]将这些定义进行概括总结,社会责任感包括个体在生活中为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应履行或承担责任的情感体验、认知倾向和价值取向。

2.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研究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我国学生社会责任感在主流形态方面还是比较乐观的,杨彩琴等人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学生对自己、家庭、他人、集体、民族都有一定的责任感,总体认知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范洁波也提出学生在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志愿服务社会他人、关心国家民族大事等方面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6]。但弱化现象也比较明显,以类似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或淡化”为篇名的文献大致占总相关文献的32%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论文中也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进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现状进行说明分析。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缺乏崇高的社会理想;漠视公共道德;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行为不规范等。从中不难发现,这些行为都归属于社会领域,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并不仅仅局限在社会领域,它更应该具体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家庭责任感、学校责任感、民族责任感等,而对这类问题的研究较少。

3.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研究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父母教育的失职、亲子沟通的缺失、教育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端、教育方式方法的落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消极方面、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16];也有学者认为原因既有来自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渗透、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挑战、网络传媒的消极影响等因素,也有来自青年自身主体性弱化的因素[17]。总之,原因可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因素,内因主要有学生自我认识不足、责任意识薄弱、自我认知水平较低;外因主要来自同伴、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

4.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研究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它涉及环境设施、课程教学、教师素养、家长认知、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韩瑞芳提出要从净化环境,发挥舆论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生家庭责任感;推进课程改革和加强学校建设,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内化社会责任感意识;提高自我修养,増强自我责任感五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13]。还有研究者提出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知行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教师素质,做到言传身教;加强学生自身学习,拓宽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18]。这些建议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的建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仅靠现有的建议策略还是难以解决的。

表1 我国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现状代表性研究

二、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概况

(一)研究课程广泛

社会责任感是道德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只能局限在道德课程体系范围内。近十年来,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出现在各种课程研究体系中,如:何绍芬和钱波认为在“原理”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陈艳呼吁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杨长生分析了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孙明杰提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许秀平主张高中历史教学要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结合在一起,秦莹强调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毫无疑问,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提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对象全面

从现有文献来看,社会责任感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对较快。研究对象涉及到大学生、高职生、中职生、高中生、中小学生等各个学生群体。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相关研究比例如图2所示。在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方面,但其他学生群体也都有所涉猎,所以在研究对象上还是比较全面的。

(三)研究视角多样

近几年关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教育学领域,而是转向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孙莉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明确了大学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以及途径[19]。吴玲也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进行了探究。李菲通过对当前价值多元时代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推动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提升教育的实效出发,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等展开实验研究,探索构建系统的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20]。结合当代时政热点话题,陆士桢认为“中国梦”的战略方向是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根本指导,建议用“中国梦”夯实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21]。同时,部分研究者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了研究等。目前,我国在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研究视角是多元化的,反映出社会责任感研究具有时代性特点。

图2 社会责任感研究对象分类图

(四)研究主题丰富

十年来,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主题分布广泛。理论研究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定义、内涵、特征、内容等;背景研究是分析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结合时代主题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比较研究是指介绍和比较国外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理论、经验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实践研究包括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原因分析以及培养途径、方法的研究等。

图3 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主题分布图

通过对相关研究分析发现,社会责任感实践性研究偏多,而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背景研究较少,虽然在实践研究、背景研究中也有部分理论研究,但理论研究整体偏少。由于有些文章可能同时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难以准确分类,但不影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状况的总体把握。

三、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反思

(一)实践研究偏多,深度不够

从10年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来看,研究论文逐年增多,尤其是近几年增长特别迅速。相关成果中实践研究居多,这说明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另一方面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泛化倾向,集中表现就是理论研究过少,深度不够。400多篇文章中,高水平的成果比例不高,大部分论文仍停留于对社会责任感的表层认识上,重复研究较多,随着不同阶段热点的出现,相关研究有一哄而上的现象,如大部分论文都停留在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或缺失的现象研究上,且表现形式、原因分析、解决策略都有类似之处,并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规范性研究。

虽然相关研究较多,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还没有解决,如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较为模糊,缺乏相应的培养模型;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结构也认识不清;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规律也没有客观认识等。因此,在今后的相关研究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标、内容、原则与路径,探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机制,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有效落实。

(二)对象集中、方法单一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对象理应包括大学生、高职生等各类学生群体。10年来,在这一点上我国相关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特别倾向于对青少年(包括大学生和高职生)的研究。毋庸置疑的是,大量选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这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忽视对其他学生群体的研究,严重影响了整体研究水平。

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大都以问卷调查为主,学生在填写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缺乏对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量化的指标研究,因而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社会责任感现实状况,研究的信度不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优化研究方法,围绕研究主题设计问卷,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利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手段确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维度和要素,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三)主题广泛、深入不足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主题相当广泛,尤其是近几年逐步与时政热点话题相结合。但就大部分主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之中对家庭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研究偏少,且仅是浅谈家庭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应该做什么或能够做什么,并没有深入揭示家庭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内容等;针对中小学生的研究少,这与中小学阶段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地位很不相称,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效果不理想具有一定的影响;即使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也是泛泛而谈的居多,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积极拓展研究视角和研究广度,深入挖掘,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出有益的启示,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苏兰.青少年公民责任意识的调查分析与教育思考[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5.

[2] 孙秀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与重塑的理性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8,(5).

[3] 任国忠.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度辩思[J].伦理与文明,2013,(1).

[4] 徐立.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消费导刊,2008,(6).

[5] 郑士鹏.当代中国青年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6] 范洁波.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

[7] 刘欣茹.虚拟社会中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与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

[8] 杨超.浅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原因和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2014,(7).

[9] 宋敏,周明星.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14,(12).

[10] 郭伟.独立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原因及培养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2010,(2).

[11] 陈黎东.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7,(5).

[12] 周平.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成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

[13] 韩瑞芳.当代职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4] 段燕菊.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5] 杨彩琴.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6] 王怡.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之原因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0).

[17] 欧阳丽君.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培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18] 杨岩.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3).

[19] 孙莉,孙静,吴澍.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7).

[20] 李菲.价值多元背景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验设计[J].当代教师教育,2012,(4).

[21] 陆士桢.“中国梦”与社会责任感教育[J].中国德育,2013,(16).

(责任编辑:刘学伟)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4.009

收稿日期:2016-06-03

作者简介:雷晓庆(1992-),女,宁夏中卫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6)04-0035-05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社会责任感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23:29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2:16:06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07:52:05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9:43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