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李爽石家庄铁道大学 蒋春艳 孙海召
基于生态保护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①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李爽
石家庄铁道大学蒋春艳孙海召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国内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把握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相结合,建设集低碳、环保、智能、集约为一体的绿色城镇势在必行。本文在介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绿色生态城镇化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对策。
关键词:生态保护 绿色城镇化 发展战略 研究
蒋春艳(1976-),女,汉族,河北玉田人,石家庄铁道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孙海召(1976-),男,汉族,山东省海阳市人,石家庄铁道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城镇化建设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速,但与之相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制约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原则和理念,提倡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已成为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1]。基于此,为推动新型绿色城镇化发展进程,研究基于生态保护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对于城镇化而言,其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聚集的过程,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逐渐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2]。城镇化发展不但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情况,而且也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水平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于生态环境而言,其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一定影响的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除人以外的其他环境要素[3],例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大气环境等。
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代表传统农村面貌、生态环境的改变;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需要传统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若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尊重生态自然规律,则极易引发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绿色环保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
2.1城镇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在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着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问题,导致农村耕地严重受损,进而引发耕地危机。一方面,农村耕地面临着因乡镇企业不合理发展和城镇规模扩大而造成的“占而不用”问题,导致大量农村耕地资源被肆意占用与浪费;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中形成的部分乡镇企业由于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设备等相对落后,造成其对周边生态环境、土地资源产生严重破坏和污染问题。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居民转入城镇生活并从事非农产业,造成农村大量耕地闲置浪费。
(2)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对地下水体资源带来诸多危害,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乡镇企业在污水处理技术、资金投入方面严重不足,致使生产污水、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导致地下水体资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人口和生产发展的多方面压力,过度使用农药,导致地下水和地面水的总量和质量不断下降。
(3)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对空气产生了一定污染,这主要是由于部分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烟尘、粉尘以及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带来的尾气污染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4)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城镇固体废弃物污染也在不断加重,成为城镇化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镇,造成的生活生产固体废弃物无法及时清理;另一方面,堆积、掩埋、焚烧等处理固体废弃物方式,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循环性、统一性,还间接污染了生态系统中的水、大气、土地、植物等,不利于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
2.2城镇化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对城镇生态环境带来诸多危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1)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的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致社会经济城乡差距较大,为摆脱农村贫困的现状,部分农民负担过重走上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对于城镇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2)导致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投资融资体制缺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科学技术不足以及乡镇企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等原因造成的。
(3)目前国内社会和民众对于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保护意识较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综合管理能力明显不足,并且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配套的监督检查机制缺失等,都会对城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
为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城镇化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稳定,提出了绿色生态城镇化的概念,即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镇化[6]。在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1)建设和发展绿色城镇化社会,应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整体进程之中,例如城镇化设计规划、城镇化空间布局以及城镇化实际建设等。
(2)避免过去盲目规划和发展的城镇化错误路线的出现,应充分结合城镇化周边区域发展现状及特点,对城镇化发展潜力进行充分挖掘,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以不断提升城镇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在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既要在发展区域绿色的过程中坚持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又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重视空间格局的优化,同时还应对生态红线和耕地红线进行严控。
(4)在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绿色人居建设为核心,关注公众的生存与发展,重视城市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通过不断加强生态文化意识的宣传,提升社会民众对绿色城镇化的认识,鼓励和引导社会民众特别是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其中。
(5)在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既要把握进度,又要控制质量。在对城镇化人口布局中,应充分考虑城镇化人口承载能力、资源环境以及生产力布局等问题。在保障城镇化居民就业的基础上,通过对绿色人居环境的改善,促进城镇化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6)在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把握好环境公平与发展效率的关系。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为城镇居民,确保城镇居民的环境权益,保障公民环境健康,为其提供更加周到的环境公共服务。
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来推动绿色城镇化发展的进程[7]。
4.1建设和发展绿色城镇化进程,应尽量弥合城乡差距
第一,针对城乡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异,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推动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应逐步建立健全城乡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机制以及城乡社会基本保障体系等,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合;第二,针对城乡间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应充分结合城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调整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同时实现统一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以促进城镇现代化“边发展,边治理”模式的形成;第三,针对城乡间生态环境差异性,统一环保体制,完善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强化城乡生态建设,集中整治农村垃圾和污水,以实现城镇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融合;第四,针对城乡间文明与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应通过城市文明带动农村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农民自身力量和农村现有的资源开展一系列的文明建设活动,实现城乡间文明与生活方式的融合,进而促进城乡社会文明的一体化;第五,针对城乡间发展规划一体化与整体形态的差异性,通过编制和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开展实际调查,整治村庄建设问题,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改善。
4.2加强生态城镇建设,促进绿色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应通过转变传统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高效益、低污染和低消耗;其次,作为城镇化发展动力,现有的城镇工业存在着能源消耗严重和环境污染危害大等问题,应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工业链,实现工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工业;再次,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耕地使用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耕地保护的农业制度,走持续农业道路,要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后,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以实现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4.3政府应做好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角色定位,完善环境保护政策
第一,政府应转变传统的职能,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第二,政府应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立绿化带,强化生态环境管理,以实现绿色城镇化;第三,通过加大环境保护意识宣传,增强公民环境和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素养;第四,完善资源与环境的立法体系,把市场运行机制使用到资源与环境管理中,以建立健全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总而言之,绿色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绿色环保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战峰,杨春玉,吴琼,等.中国新型绿色城镇化战略框架研究[J].生态经济,2014(02).
[2] 李忠,卢伟,王丽.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3(04).
[3]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等.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8(6).
[4] 栗炼.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湘潭大学,2013.
[5] 丁元.生态城镇建设问题研究——以白山市生态城镇建设为例[D].长春: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3.
[6] 胡萍丽.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9.
[7] 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走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镇化之路[J].中国园林,2010(07).
作者简介:李爽(198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辛集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气污染治理视角的河北省绿色城镇建设研究》成果(HB15YJ018)。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c)-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