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峰
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来自上海市长宁区的探索
●夏峰
摘要:基于残障人士终身学习和特殊学生多样化需求,上海市长宁区发挥独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功能,进行区域特殊教育顶层设计,从健全区域特殊教育服务框架、组建医教结合服务团队、建设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机制、开发校外特殊教育课程、探索特教服务项目流程五个方面探索了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终身学习提供支持。
关键词: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终身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转衔服务;校外特殊教育课程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第38次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强调通过终身学习增加或扩大教育机会,保证全纳与公平、教育质量和学习成果。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我国基本普及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同时,也面临着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特殊教育办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严重不足,学校之外和之后的公办教育和康复训练不足,残疾学生生活质量堪忧。各个阶段的教育服务机构彼此独立,未能针对学生需求建立相互协调配合的机制。
长宁区践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健全了区域特殊教育服务框架,组建了区域医教多学科合作团队,建设了一套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机制,开发并实施了校外特教课程,探索了区域特殊教育服务的项目流程,构建了0—3岁直至老年的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2010年12月30日,上海市长宁区成立大陆地区首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的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2013年,长宁区人民政府在全市率先以文件(长府办〔2013〕17号)形式成立了区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区府办、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等各委办局,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特教指导中心,特教指导中心主任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中的各部门合作构建多学科专业资源平台,设计项目,为特殊儿童生涯发展提供医教结合、体教结合、文教结合、社教结合的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
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教师编制16人,现在编在岗8人,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对接市级盲聋中心,整合资源,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内涵建设,逐步健全工作部、学术部、康复部三大组织架构。工作部发挥管理与服务功能,负责区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特教校(园)长例会、政策咨询、医教结合、学前融合教育、中小学随班就读、转衔服务、学术年会、傅兰雅奖、微信、网站等;学术部发挥研究与指导功能,负责资源库建设、教师发展项目、特教专业中心组、特教课题研究;康复部发挥评估与训练功能,负责专业评估、康复课程建设、社教结合的终身教育服务等工作。
对于构建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而言,长宁区特殊教育服务框架的优势体现在两个公式。第一个公式是:1+1>2。第一个“1”指的是具有强烈专业色彩的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第二个“1”指的是具有行政管理色彩的区特殊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两者形成合力,一方面可以加强区域特殊教育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包括特教学校在内的特殊教育资源,发挥出比附设在特教学校的指导中心更强大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功能。第二个公式是:1+3>4。长宁区在成立独立指导中心的同时,保留了区学前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以及区残疾人终身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三个机制性中心,以配合实体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中小学随班就读和残疾人终身教育工作。通过发挥三套运行机制的作用,长宁特教指导中心一方面发挥特教学校的人财物等专业资源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响应“全面推进全纳教育”的目标,拓展特殊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思考并着手解决区域特教的结构性、衔接性与针对性等前沿问题。
图1 长宁区特殊教育服务框架
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学校普遍面临教育对象障碍程度越来越重、障碍类型及问题越来越复杂、个体间(内)差异越来越大的挑战,仅靠原有的特殊教育教师已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迫切需要医学等多学科人员的介入和支持。
长宁特教指导中心进行了区域医教资源平台硬件配置,开发并逐步扩大了医教专家资源,涉及上海四大儿科医院与精卫中心儿童康复科、发育行为儿科、临床心理科、神经内科、小儿耳鼻喉科、儿童骨科、儿童口腔科、中医儿科等42位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组成专家医生团队,14位国际专业治疗师,以及上海老科协医委会500位退休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等。中心还充分整合了社会团体志愿者、企业家、艺术家等社会各界资源,从而组建了区域医教多学科合作团队。
特殊教育主导下的多学科团队成员涉及儿科所有领域,通过直接链接多学科优质资源,破解了国内治疗师资源短缺的问题,便于特教指导中心集中配给医教资源,投入成本少,有助于聚焦区域特殊教育现场多样化需求,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拓展了区域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服务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组建多学科团队,能够响应全纳教育发展中不同类别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需求,提供必要的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长宁区医教结合多学科合作服务具有以下七个特点:服务平台实体化、服务团队国际化、服务对象多元化、服务年限终身化、服务项目多样化、服务资源菜单化、服务效益最大化。
表1 特教指导中心组织家医校转衔会议的12步骤
基于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长宁区开展特殊转衔服务的研究与实践,链接学前、中小学随班就读学校、特教学校、就业单位以及业余大学,开发并实施了早期干预至幼儿园、幼儿园至小学、小学至初中、初中至初职,以及初职之后五大阶段的转衔服务项目。例如,特教指导中心为每个特殊学生组织开展个别化的家医校转衔会议(见表1),邀请特教专家和医学专家、上下学段教师、家长、学生参加,以促进特殊学生的顺利转衔。具体步骤见表1。从而,长宁区创建了从学前直至就业、升学的区域性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机制,帮助特殊学生顺利地完成各阶段发展转衔。
长宁区特殊学生转衔服务工作具有三个特点:多学科、全学段、新常态。长宁区运用区域医教多学科合作团队开展转衔服务工作,转衔服务对象涉及0—3岁直至就业、升学全学段,形成了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机制,从而,为特殊学生提供转衔服务成为长宁特殊教育的新常态。对于整个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而言,转衔服务工作使区域内各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学校、机构增强了协同性,是多学科合作团队的重要服务项目,使区域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具有了连贯性,促进了学生的生涯发展,是区域终身特殊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宁区将特殊教育支持服务对象扩展到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语言言语障碍、超常儿童等各类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覆盖到特殊人群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各个生涯发展阶段。长宁特教指导中心本着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错位的思想,基于生涯(Lifelong)、融合(Inclusive)、支持(Support)和潜能(Talent)的理念,开发了LIST校外特殊教育课程,按照课程实施方式分为特制课程、社团课程和区域课程三类(见表2)。重视特殊学生功能补偿和潜能开发,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特殊人群的发展需求。目前,中心校外特殊教育课程直接服务对象中,最小年龄为2岁,最大年龄为92岁。除此之外,设计并实施数学超常生思维训练班项目,向区域内三年级、四年级的数学超常生免费提供教育支持,为全区中小学开展注意缺陷、多动、书写、阅读、计算以及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摸底、评估与指导;启动了超常学生生命科学社团、戏剧表演社团、文学创作社团等项目。
表2 指导中心校外特殊教育课程框架
着眼于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课程建设的特点在于八个字:系统思考、蓝海战略。这里所讲的系统思考,是指用“直升机”的视野,以区域特殊教育整体发展的视角、全纳教育发展的高度,进行区域特殊教育的顶层设计,进行指导中心课程的设计,超越了通常特教学校课程设计的视角。所谓蓝海战略,就是用错位发展的思想去做那些“应该有人做、别人不愿做、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为区域内的残障、超常儿童提供校外特殊教育课程服务,为区域内学前、成年和老年残障人士提供终身特殊教育服务。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校外特殊教育课程实现了两个突破:第一,实现了残障教育课程向特殊教育需求课程的发展。虽然普通教育中普遍存在超常儿童教育服务,但都是在隐性地实施。在国际上,超常儿童教育属于特殊教育的研究与服务范围。作为一线的特殊教育服务主体,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将特殊教育服务率先延伸到超常儿童研究与服务的领域。第二,实现了学龄段特殊教育课程向终身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从专业层面,长宁区跨学科横向介入,申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打破行政管理层面上基础教育处与终身教育处的职能壁垒,实现区域终身特殊教育研究与专业服务。
长宁区加强特殊教育的顶层设计,以基础教育阶段为重点,跨学科横向介入,以项目推进的方式向0—3岁和成人两头延伸,开发了一系列终身特殊教育服务项目,并探索了“0—3岁高危幼儿家长工作坊”“学前特殊幼儿康复训练”“智障人士高等融合教育”“老年残障人士保健讲座”“多学科转衔服务”“名医坐堂公益咨询”“国际治疗师培训分享会”“中小幼棘手学生援助项目”,包括超常学生等在内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团体训练项目”,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学生家长、书写障碍学生家长等在内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家长工作坊”,包括无语言儿童教育、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教育等在内的各类“专题教师中心组项目”等23个特色服务项目的实施流程。
图2 学前特殊幼儿康复训练项目流程
每年8月,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向各幼儿园、早教机构和妇幼保健院,发放特殊幼儿康复训练需求推荐表,搜集并整理报名信息。邀请医教专家,召开医家校家长会,对报名参加康复训练的孩子进行医学评估,教师访谈家长和观察评估孩子,医教结合评估确定是否参加个训。根据孩子评估结果,安排课程和训练方式,由中心教师、国际治疗师指导、音乐治疗专业志愿者、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专业志愿者为特殊幼儿开展个别化训练。制定个别化目标及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康复训练,期间每日教研,每月一次家长交流活动,定期专家指导。过程性动态评估,根据结果有的继续实施,有的调整IEP和康复方案。最后学年末评估,提供假期训练建议,假期结束进行家访,了解训练情况。不参加个别化训练的特殊幼儿可以参加医教结合家长沙龙、名医坐堂、学前中心组等活动。
项目流程使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具有三个特点:项目管理的规范性、服务系统的长效性、操作经验的可复制性。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中心内部的项目管理,为残障人士提供长效的服务,提供可借鉴的操作经验。
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健全服务框架是最大限度发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作用的制度保障;组建医教结合服务团队是指导中心提供特殊学生终身服务的核心资源;形成区域学生转衔服务机制是指导中心提供特殊学生终身服务的必要环节;开发校外特殊教育课程是指导中心提供特殊学生终身服务的主要载体;探索服务项目流程是指导中心提供特殊学生终身服务的工作路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的“每一个学生”包括普通学校普通学生和特教学校学生,还包括普通学校各类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独立的指导中心可以整合医教多学科资源,协调普通学校和特教学校、上下学段教育机构、医疗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终身特殊教育服务的整体构架,为特殊需要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东珍.让教育满足学生特殊发展需求[J].现代特殊教育,2010,(11).
[2]戴爱华,蒋骊.特制课程:为双特殊儿童悉心服务[J].上海教育,2015,(Z1).
[3]邓猛,卢茜.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2,(1).
[4]方俊明.努力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4,(2).
[5]黄牧君,王瑶.基于医教结合的区域特殊教育支持服务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5,(Z1).
[6]夏峰,徐玉珍.《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手册》编制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4,(12).
[7]许家成.以区域性变革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兼评上海市长宁区创建实体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6,(2).
[8]肖非,傅王倩.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论 “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4).
[9]严淑琼.融合教育事业下的教师专题中心组建设[J].现代特殊教育,2016,(2).
[10]张薇,张正琴,黄牧君.特殊儿童医、家、校幼小转衔会议的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4,(12).
中图分类号:G760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中心,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