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春玲
为了每一个学生:上海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
●刘春玲
摘要:近年来,上海市特殊教育快速发展,体现在聚焦特殊儿童发展需求、构建跨部门多学科合作运行机制、着力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促进特殊教育内涵提升等方面。
关键词:特殊儿童需求;评估;合作运行机制;服务体系;质量提升
编者按
上海市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经验做法,具有借鉴意义,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本期约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春玲教授对特殊教育发展的“上海模式”作了解读,值得分享。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将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发展目标。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上海特殊教育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作为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特殊儿童是一个异质的群体,他们因障碍类型、障碍程度的不同,个别差异极大。近年来,上海市以特殊儿童需求评估为工作的切入点,量身定制教育服务方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10年以来,上海市教委与市卫计委共同颁发了一系列文件,通过统一诊断与评估标准、构建评估体系、规范评估制度、设置定点医院、建立评估运行机制等措施,有效地推进了残疾儿童发现、诊断及评估工作。2012年起,上海市新入学的残疾儿童全部接受医学诊断与健康评估,由市教委和市卫计委联合组成的专家团队会同残疾儿童所在学校的教师,与家长(监护人)、残疾儿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每位残疾儿童的医疗康复、教育安置及教育康复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特殊儿童评估结果是教育服务的重要依据,围绕儿童需求设计课程、提供特殊教育与相关服务正逐渐成为共识。无论是虹口区曲阳二幼构建的集全融合、半融合、特教班为一体的特殊幼儿融合教育模式,还是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创设的脑瘫学生互动、长效、连续的康复过程,抑或是静安区启慧学校的“一生一课表”,其目的都在于选择最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安置方式,确定最适当的特殊教育与相关服务的内容,使用最科学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手段,实现多方协作,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上海市积极构建跨部门多学科的特殊教育合作运行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以市、区两级政府为主导,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相互合作的运行机制。实践中,各区县在市教委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区域特点,逐渐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运行模式。静安区的“1+3”特殊教育管理体系是区域层面跨部门合作的一个很好的例证,通过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入学鉴定委员会、协调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制度推进工作。鉴于区域地理特点,静安区提出“片区式指导服务网络”,通过建立中、小、幼片区资源中心,集聚专业服务资源,辐射服务于片区内融合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需求。同时,区特教指导中心通过建立标准、规范服务流程等举措切实保障工作的运行。
实践运行中,跨部门多学科合作对特殊教育学校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提出了挑战,不少学校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与实践,走出一条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的医教结合之路。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自2008年起开展脑瘫学生康复训练的实践与研究。为适应多学科合作的需求,学校创新组织管理模式,设立专门的“医教结合”管理部,全方位负责学生教育与康复的管理工作。同时,学校还搭建了由医生团队、学校康复师、学科教师组成的协作团队,推行“指导医生驻校制度”,在学校层面成功完成了医教结合保障机制建设。该校研究成果《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荣获全国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静安区启慧学校整合多方资源、开展跨领域合作,学校成立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基地,在医院、社区服务中心设立脑瘫康复社区工作站,与医疗合作单位合作开展自闭症与智障儿童的康复与保健工作;学校提出了“CIF”(课堂教育+个人训练+家庭照顾)医教结合管理和服务模式,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组,协调指导学生的入学鉴定、综合评估、制订教育训练计划、指导家庭康复等工作。同时,学校制订了医教结合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估—训练—监控的机制。
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是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工作。市教委审时度势,对全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重点解决学前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短板问题,努力构建全面覆盖、融合多元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设点布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将“增设学前特殊教育点”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各区县普遍重视学前特殊教育工作,在区域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学前特教点设点布局与建设任务,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推进。《宝山区学前特殊教育设点布局规划》提出,根据本地区人口分布情况与残疾儿童的实际需求,对学前特教进行合理设点布局,计划新增9个学前特教点,实现全区学前特教点各街镇全覆盖,并提出当区域内学前儿童达到3人就正式运行该学前特教点,当人数较少时,采用随班就读方式进行。《2015年宝山区幼托机构招生告知书》明确规定全区11所幼儿园招收“3—6岁智力、听力、自闭症等有障碍的儿童”。各区县通过建设学前特教点、融合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快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科学规范,健康有序发展义务教育。相比较而言,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工作整体发展较为成熟,近年来的工作重心是构建更为科学规范的特殊儿童义务教育服务体系。通过加强随班就读以及送教上门工作的制度建设,破解长期以来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2013—2014年间,市教委牵头成立项目研究组,其中包括随班就读与送教上门两个项目组,重点研究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与送教上门的工作规范问题,送教上门项目组调研了全市所有区县送教上门的工作制度、师资队伍情况,并对全市四百多名送教上门服务对象进行了摸底分析,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送教上门工作规范,重点解决送给谁、送什么、如何送、由谁送等问题。
稳步推进,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上海市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及中职的融合教育、特殊职业教育及高中教育。为进一步推进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上海市教委通过全市范围的调研,摸清底数,整体规划布局各类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同时指导各区县全面分析需求与资源,合理规划区域内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创新“双预备教育”模式,既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又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满足听障学生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需求。
虹口区特教指导中心“悦读园”活动 摄影 戴美
融合共享,协调发展高等教育。上海市充分利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融合教育为主导模式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市教委与各高校、市残联充分合作,在残疾学生招生入学、培养、就业等重要环节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同时上海开放大学专门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为残疾人继续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上海特殊教育始终追求质量提升,重点围绕课程与资源建设、有效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迈向优质特殊教育的实践之路。
构建课程与资源体系。早在2005年,上海市教委就发布了《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先后颁发了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四门基础性课程的指导纲要,以及感知运动、言语沟通训练、行为训练等三门补偿性课程的实施指南。与此同时,还制定了《上海市聋人高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这些举措对规范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区县重点落实学校层面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工作,并针对学校教育需求,不断补充、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此背景下,宝山培智学校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课程、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课程、静安启慧学校的丰富多样的发展性课程、上海市盲童学校的个性化康复课程、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的“双预备教育”课程等应运而生,为课程建设增添了勃勃生机。
顾村中心校资源教师个训课教学观摩 摄影 戴美
落实个别化教育,实施有效教学。长期以来,随班就读教学质量问题始终困扰着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为了破解这一实践难题,2015年,上海市教委委托市教研室牵头组织随班就读教学有效性项目研究,全市19所普通中小学参与了该研究,项目重点关注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随班就读教学,各实验校在区特教指导中心指导下全面评估随班就读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个别化教育计划。虹口区以特教指导中心为核心组建工作团队,开展多元评估,带领学校完成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继而以专人个案管理的工作模式,通过定期研讨、个案随访、提供辅具支持、共同开展个训等方式监控并指导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落实。宝山区特教指导中心建立了项目组工作例会制度,每周到一所实验学校开展研讨活动,一方面通过研讨解决学校在开展研究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意在督促学校重视此项工作,确保研究措施得到落实。同时,各实验校基于对融合班级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探索有效落实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最适途径。虹口区张桥路小学对六名随班就读学生的英语课视频进行分析,通过助教进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有效改善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的薄弱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宝山区罗店中心校、顾村中心校、上海大学附属学校通过视频分析随班就读学生语文与数学课堂参与情况,归纳学生的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提升特教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为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近年来,上海市教委陆续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搭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特殊教育教师双证制度、特殊教育名师基地、骨干教师海外研修、教育硕士规培项目以及丰富多样的特殊教育专题培训为特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区县及学校则直面实践需求,宝山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实践操作—讨论交流”培训模式,虹口区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依托高校及海外专业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静安启慧学校以个案综合康复为重点的研究团队,上海盲校的教师分层培养体系,爱心幼儿园的园本研修活动,曲阳二幼构建的特教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定期分享研讨等多样化举措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多彩的样例。
“办好特殊教育”是新一轮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我们有理由期待,上海特殊教育将进一步完善体系,攻坚克难,提升内涵,朝向更优质的发展目标迈进。
中图分类号:G760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