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岩溶地区人工造林技术研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6-07-18 00:37:47杨雄
大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德江县石质岩溶

杨雄

(贵州省德江县林业局 贵州德江 565200)

德江县岩溶地区人工造林技术研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杨雄

(贵州省德江县林业局 贵州德江 565200)

岩溶石质山地因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给植被恢复造成诸多困难,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恢复,更严重制约着山区的经济发展。本文介绍了岩溶石质山人工造林及植被自然恢复技术,通过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岩溶地区人工造林成活率提高了,植被覆盖度加大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生态效益。

岩溶地区;人工造林;技术研究;可持续发展;德江县

1 引言

岩溶地区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总框架下的一种战略,更是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岩溶地区人工造林技术的研究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整个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能离开该系统孤立地去进行,以便在保证后代利益的条件下更能够有效实现当代人对各种森林效益的供求平衡。

2 岩溶地区基本情况

岩溶石质山地多为喀斯特地质地貌。岩溶地区的岩性主要是碳酸岩类,岩石裸露率达20~85%。土壤种类为石灰土、黄壤,质地中粘,土层厚度10~45cm,石砾含量占6~12%。植物种类主要有柏木、马尾松、栎类、毛白杨、黄金丫、化香、盐肤木、救军粮、夹蒾、五节芒、白茅等。

德江县地处乌江下游、娄山山系与武陵山系交界处,绝大部分乡镇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山体切割较深,岩石裸露严重,特别是乌江沿岸的稳坪、桶井、共和、长堡和潮砥等乡镇,岩石裸露尤为突出。还有一部分因生境条件恶劣或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年放弃耕作的弃耕地,风吹雨蚀荒漠加快,土地功能逐步退化,成为潜在的生境隐患。根据调查,德江县目前岩溶土地面积178236.9hm2,占全县国土面积207190hm2的86%,其中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4.01%,其高抗风蚀特性是形成岩溶地区石质山地的主要自然因素。由于土体破碎,加之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植被破坏严重,保水保土能力差,生态环境脆弱,给山区人民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障碍。为此,从生态建设角度,探索了如何恢复岩溶石质山地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3 岩溶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3.1 岩溶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岩溶地区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作为基础的产业以及公益事业,涉及跟森林资源相关的所有的活动,例如森林资源的培育、采伐以及加工利用,还包括对森林的生态系统、森林景观以及自然遗产的保护活动,对于林区及其附近居民、参与林业建设的工作者的正常工作生活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对岩溶地区林业产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时,务必要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包含在内。岩溶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实现林业部门各种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同时能够满足地方以及国家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所以,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要将林分的数量、质量、效益以及环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不对森林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达到永续利用,并能够有效满足现阶段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需求,使得林业生产的潜力有所提高,确保代内平等和代际平衡。

3.2 岩溶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现阶段,岩溶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生态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所构成:①经济目标:建设优质高产的经济林基地,发展薪炭林,培育速生丰产林,营造饲料林;②环境目标: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森林覆被率,扩大环境容量,增强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③社会目标: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

4 岩溶地区人工造林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 岩溶地区人工造林技术应用

4.1.1 选择适生树种

选择适宜石质山地生长的树种是关键所在,根据石质山的特点、乡土树种分布状况及群众意愿,选择了柏木为主要造林和补植树种,均为本地种源。

4.1.2 容器苗造林

石质山地由于土体不连续,土层浅薄,裸根苗造林不易成活。根据地理条件,选择地势相对平稳、交通运输方便的复兴、煎茶、堰塘、合兴、平原等乡镇用1年生柏木容器苗进行石质山地人工植苗造林,造林密度为167株/亩,株行距为 2m×2m,穴状整地,规格 30cm×30cm×30cm,造林季节为初春。种源来源为县内,苗木来源采取就近集中育苗,袋装短距离运输,随栽随起。

4.1.3 保水剂造林

对于造林地点运输困难的泉口、高山、长丰、荆角、龙泉以及乌江沿线的几个乡镇的宜林地和因生境恶劣放弃耕作的弃耕地,选择柏木1年生裸根苗进行造林。岩溶石质山保水、保肥性能差,裸根苗木根系不易与土壤充分接触,因接收不到水分而易脱水死亡,造林绿化十分困难。为提高造林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选择国产聚丙烯酸钠保水剂应用于造林中,每穴用保水剂25g与植苗穴土壤充分混合,植苗时将苗木根系部分紧密接触保水剂混合位置后,再进行覆土、踩紧、扶苗、培土。造林密度为167株/亩,株行距为 2m×2m,穴状整地,规格 30cm×30cm×30cm,造林季节为初春。

4.1.4 设生物围栏

为防止牲畜进入造林地,在可能进入的林缘种植生物围栏带,带宽50cm,长度视需要而定,陡坡土坎牛羊不能到达的地方不需种植围栏。围栏植物品种选择救军粮,株行距20cm×2cm,每带种3行。苗木选用1年生人工培育苗或采集野生植株进行栽植。

4.1.5 补植、补造

对单位乔木密度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林地、林中空地和上年造林成活率达不到85%以上的造林地块进行补植补造,目的是加速人工森林植被恢复。补植时采用1年生柏木容器苗,整地采取穴状方式,规格为30cm×30cm×30cm,株行距原则上2m×2m,视需要而定,对于造林地苗木片状死亡和岩石裸露严重的地块,造林时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能造尽造。

4.1.6 封育管护

封育管护是对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新造林地实行的封禁措施,严禁人畜进入破坏地表植被。管护中选设专职护林员,召开村民大会,制定行之有效的乡规民约和管护措施,明确管护职责,确定好护林员的报酬和考核机制,疏林地、灌木林地一般管护2~3年,新造林地管护3~5年,做到封育一片、管护一片、成林一片。

4.2 岩溶地区人工造林可持续发展相关对策

4.2.1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德江县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是“努力把林业培育成为生态建设、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①要明确“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以“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托,以选择岩溶地区人工造林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断做大林业一产、做强林业二产、做活林业三产,努力实现林业产值三年倍增,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②要明白科学的发展才是切入点,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不只是盲目的发展一项产业和片面的追求面积,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找准适合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当地群众认可的林业产业项目,从林果种植、林下种养、生态旅游入手,造一片林就是一片产业,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③要弄清发展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既要保留和发扬一批与林业产业发展相关的传统工艺,又要在林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以及林业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延长产业链,在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巩固提升林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德江县引进企业投资8亿元的城北工业园区木艺创客产业园已实现商家入驻投产,这将是在岩溶地区林业种植选择、林业产业结构全面调整、森林资源高效合理利用、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等方面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4.2.2 调整经营管理模式

德江县岩溶地区石质山地近几年来的人工造林都是采用组织当地在家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专业队伍进行实施,林业干部职工包片进行技术指导,在造林质量上有所提高,但后期经营管理跟不上,保存率和成林率不是很高。为更好地提高造林保存率,有效地利用社会闲散资源,可以对外引进造林实体公司造林,包括成林前的经营管理,造林3~5年后保存率达到合格标准的,再将造林地转交给地方政府或当地群众进行经营管理。整合工程造林资金,加大基地建设投入,提高工程造林单位投入标准,制定好监督管理机制和利益再分配机制,实行“以短养长”经营管理模式。

德江县枫香溪镇5.3万亩核桃全面开始挂果,成为覆盖德江、沿河、印江“三县五乡镇”14万亩核桃基地的核心示范区,是贵州省10大核桃产业基地之一。在核桃种植前期,该镇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经营模式,引进公司、组建绿园朝天椒、金圣农业、农创果蔬等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在核桃林下套种了土豆、花生、辣椒、豆子、中药材等矮秆作物,兼顾核桃前期管理与促农增收问题,实现了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促进产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镇党委、政府提出“依靠核桃产业打造市级农业生态园区”的部署,已建成袁场-先联-长征-枫溪公路沿线核桃产业观光旅游带,修建、硬化了园区公路,为德江林业产业化经营开了个好头。

4.2.3 提高林业工作的执行力

人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对此必须加强林业科研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现阶段较多岩溶地区的林业科技含量还比较低,一方面充分利用有多年营造林工作经验的林业工程技术人员,累积历年造林经验成果,按照当地的实情加以总结和推广,提高造林成效;另一方面加大与贵州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产研合作力度,有针对性的在良种壮苗、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攻关。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岩溶地区这样一种特殊生态环境下造林,是促进岩溶地区森林覆盖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必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区域条件合理选择容器苗和保水剂造林的方法都能有效提高岩溶地区石质山地造林的成活率,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以短养长”模式加以利用造林成果,总结了对该地区人工造林技术经验,同时加强了对人工造林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从而有效推动了岩溶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黄诚,李赞统.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探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6(1):97.

[2]黄乐.辽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13.

[3]储小院,朱仕荣.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绿色经济关系辨析及对策探讨[J].林业建设,2015(4):44~47.

X22

A

1004-7344(2016)11-0183-02

2016-3-28

猜你喜欢
德江县石质岩溶
爸爸·我·山城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石材(2022年4期)2022-06-15 08:55:38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露天石质文物表面苔藓的科学认知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石材(2020年8期)2020-10-28 07:53:12
杜雄飞 藏石欣赏
宝藏(2020年5期)2020-10-17 08:03:08
宏 藏石欣赏
宝藏(2020年5期)2020-10-17 08:03:06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中华建设(2019年2期)2019-08-01 05:57:58
陈卉丽:石质文物修复技惊世界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28
德江县老龄办调研农村互助幸福院选址工作
晚晴(2016年5期)2016-05-14 08:01:10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区隧道勘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