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处理防治玉米螟效果试验
摘要:玉米螟是玉米的大害虫。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防治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玉米螟;不同处理;防治效果
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初孵幼虫群集在心叶内啃食叶肉,叶上呈现不规则的小型半透明斑或出现横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在玉米抽雄后,蛀入茎内危害,蛀孔外常有虫粪堆积,是识别此虫的重要特征。在商洛市商州区1年发生3代,后期蛀食玉米果穗、花丝、穗柄和穗轴,造成果穗秃尖、折断、籽粒不饱满,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减产10%~30%。为此,笔者进行了玉米螟不同处理防治效果试验,现总结如后。
1.1 试验地概况。试验设置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板桥镇上湾村玉米地。海拔859 m,砂壤土,肥力中等,为可灌溉的旱坪地。玉米螟危害较严重。
1.2 试验方法
1.2.1 心叶末期施用颗粒剂防治试验。在玉米心叶末期,设0.2%辛硫磷颗粒剂、2.5%西维因颗粒剂2个处理组进行对比试验。试验时以煤渣或细砂作载体(为小米粒大),将药剂和载体混匀,每株用“三指一撮”撒入玉米心叶丛的四、五片叶隙中,每千克颗粒剂撒500株左右。以单株为小区,随机排列,药后7 d调查防治效果。
1.2.2 抽丝盛期施药防治试验。为防治玉米螟第二、三代幼虫,分别将2.5%西维因粉和1.5%敌百虫粉装入纱布袋,在花丝及其上下各两片叶腋撒施。采用随机排列,以单株为小区,药后5~7 d调查防治效果。
1.2.3 心叶末期或抽穗前后喷雾防治试验。心叶末期或抽穗前后分别用25%灭幼脲胶悬剂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0.5%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采用随机排列,每小区4 m×5 m(20 m2),重复3次,喷雾时要均匀、周到,喷至药液下滴时为止,药后10 d调查防治效果。
2.1 心叶末期施用颗粒剂防治效果。将0.2%辛硫磷颗粒剂和2.5%西维因颗粒剂分别与细砂混匀放入玉米心叶四、五片叶隙中,玉米螟死亡率分别为92.9%、94.2%,防治效果明显。
表1 玉米心叶末期施用颗粒剂防治效果比较
2.2 抽丝盛期施药防治效果。为防治玉米螟第二、三代幼虫,在抽丝盛期在花丝及其上下各两片叶腋撒施2.5%西维因粉和1.5%敌百虫粉,其杀虫效果分别为93.9%、91.9%,均在91%以上,杀虫效果明显。
表2 玉米抽丝盛期施药防治效果比较
2.3 心叶末期或抽穗前后喷雾防治效果。心叶末期或抽穗前后,用25%灭幼脲胶悬剂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0.5%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其防治效果分别为90.9%、93.3%、91.2%,均在90%以上,防治效果明显。
表3 3种药剂喷雾防治效果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心叶末期施用0.2%辛硫磷颗粒剂和2.5%西维因颗粒剂,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2.9%和94.2%,防治效果明显。抽丝盛期施用2.5%西维因粉和1.5%敌百虫粉,其杀虫效果分别为93.9%和91.9%,杀虫效果明显。玉米心叶末期或抽穗前后,用25%灭幼脲胶悬剂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0.5%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其防治效果分别为90.9%、93.3%、91.2%,均在90%以上,防治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农业学校.作物保护学各论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万永东,谭映红,王大鹏.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种业,2004(5):20~21.
726003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板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王立宏
726000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农业推广中心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