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哈阳农场平原区退耕还林造林技术

2016-07-14 08:47:55宋大鹏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樟子松落叶松柳树



查哈阳农场平原区退耕还林造林技术

查哈阳农场地处大兴安岭东麓,位于低山丘陵区与松嫩冲击平原的过度地带,甘南县境内。全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丘陵区属侵蚀、剥蚀地形。呈岗埠状自东北到西南片状分布于金边、太平湖一带,地形起伏明显,岗顶平缓,地面缓倾,海拔200~280 m,坡度10°~20°。该地区土壤以暗棕色森林土为主。查哈阳农场土地总面积8.3万hm2,林业用地1.4万hm2,有林地0.93万hm2,活立木蓄积57万m3,森林覆被率11.2%。

1 治理技术思路

查哈阳农场耕地面积5.5万hm2,由于长期旱作农业的影响,部分地块土壤板结严重,肥力不足,农作物产量不高。如果将这部分耕地进行退耕还林,不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改善农场的区域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充分享受国家退耕还林的各项优惠政策,使职工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提高职工的收入,达到发展农场经济的目的。

2 技术要点及配套措施

2.1 造林设计。按照国家、省和总局的要求,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退耕还林规划设计。首先对所有低产田进行一次全面的实地调查,确定应该退的地块。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规划设计,确定林种和造林树种、混交比例、苗木规格、栽植方法等。

2.2 整地。在造林前一年秋季进行整地,整地方法是机械全面整地,翻、耙后起垄,按农业整地标准执行。然后挖栽植坑,挖坑规格40 cm×40 cm,即深40 cm,上口和坑底直径40 cm。

2.3 造林树种选择。退耕还林区域属于漫川漫岗立地类型,造林树种选择应该以防止风沙及保持水土功能为主,为此选择小黑杨、樟子松、柳树和兴安落叶松为主要造林树种。

2.3.1 防风固沙功能树种。主要防护对象是风害,主要功能是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保证农田高产稳产,同时生产各种林产品并美化环境。①抗风力强,不易风倒、风折及风干枯梢,如樟子松、小黑杨;②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枝叶繁茂,能更快更好地发挥效能,如小黑杨、落叶松;③深根性,侧根伸展幅度小,树冠狭窄,胁地作用小,如落叶松;④寿命长,和农作物没有共同的病虫害,如樟子松;⑤能生产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小黑杨、落叶松、樟子松。

2.3.2 水土保持功能树种。水土保持林的主要功能是拦截及吸收地表径流,固定土壤。要求:①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的特殊环境,如护坡林的树种要耐干旱瘠薄,如樟子松等,坡底树种要能耐水湿、抗冲淘,如柳树等;②生长迅速。枝叶发达,树冠浓密,拦截雨滴直接冲打地面,保护地表,减少冲刷;③根系发达。特别是须根发达,能固持土壤,如小黑杨、樟子松、落叶松等。④落叶丰富且易分解。具有土壤改良性能,如落叶松等,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2.4 苗木规格。造林树种以小黑杨、樟子松、柳树和兴安落叶松为主,苗木规格为:小黑杨二根一干或二根二干苗,高1.7 m以上;樟子松容器苗三年生以上,高0.6 m以上;柳树二根一干或三根二干苗,高1.8 m以上;兴安落叶松三年生苗,高50 cm以上。

2.5 造林。造林时间4月中、下旬,顶浆造林。严格遵守“三埋、两踩、一提苗”的造林技术,水要浇足浇透,栽植后覆一层干土,以减少水分蒸发。造林株行距1.8 m×3 m,注意杨树和落叶松不能混交。樟子松容器苗造林可选择在春季或雨季造林。在起苗及运输的过程中确保土坨不散,栽植时只要将容器苗塑料袋底部撕掉即可,放入植树穴中。回填土埋没苗木根际处5 cm左右,用脚踩实容器苗四周的回填土,不要直接踩土坨,因为一旦把土坨踩碎,影响苗木成活。

2.6 抚育。造林后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工作,抚育年限3年5次,按“2、2、1”的方式进行,即:第1年抚育2次,第2年抚育2次,第3年抚育1次,并按规程进行除草、扶正、中耕、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成活率达不到85%的,第二年要用同龄苗进行补植。

3 模式成效

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区域性小气候得到明显好转,生态效益显著增加。

4 适宜推广区域

本模式适宜在松嫩平原降水量不足、立地条件较好的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推广。

152100黑龙江省望奎县林业局林业总站宋大鹏

猜你喜欢
樟子松落叶松柳树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长白落叶松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神奇的落叶松提取物
柳树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09
初探北方樟子松栽培关键技术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08
我眼中的樟子松
北极光(2018年12期)2018-03-07 01:01:58
会治病的柳树
柳树的春天
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及其管理管窥
河南科技(2014年5期)2014-02-27 14: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