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价值研究

2016-07-14 01:41:12董跃春宋宗佩
体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育生活发展

董跃春,谭 华,宋宗佩



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价值研究

董跃春,谭 华,宋宗佩

西方国家的群众性体育经过了以“人人拥有体育权利”为主旨的大众体育阶段,正在形成以个体自我发展、满足多种体育生活方式为主旨的终身体育阶段,以实现终身体育社会为发展目标。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虽然也经历了以职工体育为特征的群众体育阶段和以社会参与为主旨的社会体育阶段,但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终身体育社会还远没有形成。由于我国体育发展的特殊过程,终身体育自引入我国以来,其实践领域主要被限定在学校体育中,这与西方社会较为和谐的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发展关系有很大不同,应该说我国比较狭隘的社会体育观念制约了终身体育在我国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体育强国战略,终身体育社会是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对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终身体育社会具有丰富、多元的体育价值观与体育文化,是形成现代社会体育文化的基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终身体育社会为目标,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方向。最后指出,建设终身体育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建设终身体育社会是一个多途径、多目标、长期的过程。

群众体育;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终身体育社会;价值

体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通过身体活动发展和改造自身的一种活动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认知、理解与实践也更具有了时代的特征。但是,人类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古代社会,体育活动常常与军事训练相结合,是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在备受推崇的古希腊文明中诞生的雅典体育,重视人的尊严与教育,成为人类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但是,人们在体育和竞技中体会到的力量和欢愉,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力量和欢愉感受源于人自身,而认为是神灵的赐予[19]。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大踏步发展的良机,但短短百余年的历史却也走过了曲折的路程。近年来,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人们重新对体育的价值进行审视,现代体育也逐渐走上了回归本源之路,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价值重构[5]成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终身体育就是近年来在世界各国被广泛研究与实践的一种体育思潮,因其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格与广泛而丰富的实践方式,逐渐成为众多国家重要的社会体育发展方式。

本研究以终身体育社会的价值为切入点,结合我国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探讨“终身体育社会”以及“建设终身体育社会”对现阶段我国群众性体育事业及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为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行有益的探索。

1 战后国际社会群众性体育的发展与终身体育社会形成

1.1 战后国际群众体育发展的回顾

二战后的国际社会群众性体育运动发端于西德。在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余暇增多、运动不足引发了健康问题等社会背景下,1959年,西德开始实施“所有居民都有权利参加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第2大道”(Second Road),为了实现“第2大道”,从1950年开始了旨在扩充公共体育设施的“黄金计划”(Gold·plan)。1970年,兴起于瑞典“Trimm AKtion”(锻炼活动)运动加入到“第2大道”活动中[13],并逐渐从欧洲大陆普及到世界各地。1975年,欧洲议会通过了《欧洲体育宪章》,“Sport for All Charter”理念被采纳,并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开启了大众体育的新时代。

1965年,朗格朗(Lengrand,P.)在UNESCO 的成人教育推进国际委员会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并指出了体育在终身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终身教育理念一经提出迅速被各国所接受,并成为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柏林墙倒塌之后,为了适应新的欧洲共同体制,1992年第7次欧洲议会通过了新的《欧洲体育宪章》。新宪章从原有的“Sport for All”理念中脱离出来,提出终身体育不仅限于大众体育,也含有对高水平选手和职业体育的支援在内的广泛的内容[30]。此后,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群众体育发展进入了终身体育时期,也从“体育权利”的保障发展至“自我人格的完善”的新阶段。

2000年以后,欧美和大洋洲、亚洲各国群众体育动向的特征表现为,青少年和女性成为热点,个人型体育活动和体育俱乐部生活的融合成为摸索和推进的重点[31]。英国从2004年开始施行“每天来运动”活动,促进居民进行自发性的体育活动。法国组织了全国300个以上的体育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最便利的体育活动俱乐部设施。以前没有介入终身体育事业的美国,因为成年人肥胖问题已经扩展到青少年群体,政府也已经介入进来。奥巴马总统夫人米歇尔提出了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动起来”(Let,s Move)运动,从2010年开始进行网络和电视的宣传活动。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体质下降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促使世界各国都将体育运动作为增进国民体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

1.2 “终身体育社会”目标的形成与推进

在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体育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挖掘,积极参与体育生活对于缓解许多现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体育有助于人类自身机能的维护、促进现代社会中的人际交流以及保持社会活力等,体育生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正因为体育对于现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西方诸国,如德国、瑞典、美国等,都在大力推进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提出终身体育的发展理念之后,日本是比较早的进行终身体育实践与研究的国家,至今日本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终身体育理论。在实践领域,近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实现“终身体育社会”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日本是世界上政府推动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在《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和《体育立国战略》等政策陆续颁布后,创建体育新文化、实现终身体育社会成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35]。

日本文科省通过政策文件对“终身体育社会”的目标进行了明确表述。2000年教育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未来10年日本文教施策的发展方向,提出“终身体育社会,是任何国民在一生的各个时期、何时何地都能够享受体育生活的社会,它的实现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课题[36]。”在具体实施方面,文部科学省也制定了详细的计划,2000年制定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37]中提出:“在未来10年中,为了实现终身体育社会的目标,尽可能将成人每周体育实施率提高到50%以上,同时加快基础体育设施与环境建设。”2010年颁布的《体育立国战略》中,提出了未来体育发展的五大战略构想,并提出了创建人人喜爱体育、推进连携协作的体育新文化目标。这一系列计划的实施都是实现“终身体育社会”目标的有力保障。日本“自由时间体育研究所”所长佐藤由夫撰文指出,今日的体育是每一个人希望的实现自我的、在自由时间活动的一种形式,实现健康、丰富人生的必要元素之一[39]。

日本在推进终身体育社会建设方面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体系,而依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来推动群众体育发展、以学校体育为中心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也是中、日两国共同的特征[40]。在认识观念上,近代日本对西方先进思想的吸纳与实践走在我国前面,这种可借鉴的范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后发国家在发展观念上的不足。因此,日本推进终身体育以及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思路和方式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1.3 “终身体育社会”的概念与内涵阐述

1.3.1 “终身体育社会”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就是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通常也叫概念的含义[18]。也就是说,概念是将所要阐述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并加以概括。日本文部科学省文教施策目标[38]中对“终身体育社会”做了这样的描述:“终身体育社会就是能够很容易地体会体育乐趣的社会,也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任何位置、都能够享受体育的社会”。这个定义首先突出的是作为体育实践者——人的“体育权利”的要素,这既与终身体育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过程紧密相关,也表明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尊重;其次,这个概念也体现了公民对体育生活的态度——享受体育。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人人保障体育权利”却“人人都不喜欢体育”的社会被称为终身体育社会。比如,在军国民体育时期,虽然大力提倡体育锻炼,但是却不能冠之以“终身体育社会”这样的称呼。

对于“终身体育社会”这样一个概念,它所蕴含的要素可以归纳为3点。1)社会环境,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指的是社会人文环境,应该具有鼓励社会公民积极进行体育生活实践、实现丰富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2)体育观念,既包含对体育运动本身的观念,也包含对体育与自我发展的观念,终身体育的体育观念应该是乐于通过体育活动进行自我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的积极地体育观。3)体育设施条件,既要满足量的方面的保障,也要尽量满足多种体育生活的需求,因为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方式是终身体育社会重要的特征之一。

严格地说,“终身体育社会”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是以终身体育这一特定内涵对社会某种特征的概括,主要指以覆盖所有社会成员、一生中都能通过体育生活增进健康、发展自我为特征的社会。从理论层面上讲,在终身体育社会享受体育生活是公民的权利,提供保障是国家的义务,这也体现了公民权利与国家义务的统一。从制度框架上讲,包括体育法规、体育政策、体育运行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一系列政策体系。从发展模式上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在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就经历过以竞技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奥运争光与全面健身共同发展的阶段。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终身体育社会”做出如下定义:终身体育社会,指的是具有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基本满足公民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具有稳定的、丰富的体育文化体系,公民具有较强的体育生活意识和能力、能够实现丰富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

1.3.2 实现“终身体育社会”的要素

所谓要素,指的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本研究探讨终身体育社会的要素旨在厘清建设终身体育社会所必需的条件。对于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学理论认为“通常可将众多的要素归结为三大基本要素:人口、自然环境和文化[7]。”也有观点认为,社会由3个单位组成,行为主体的人、人与人相互间的关系和相互有关的人具有的意义、价值、规范之类的文化[33]。但是,本研究所讨论的终身体育社会显然与通常社会学理论下的社会有所不同,它并不是一个宏观理论下的社会,而只是从某种特定的内涵对社会运行方式的必要条件和特征的阐述。因此,本研究中将终身体育社会的要素归纳为3点,即体育人口、体育环境和体育文化。

体育人口是终身体育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而最能体现体育人口状况的是“每周体育实施率”[23],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每周体育实施率”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体育人口是与大众体育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社会指标,也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14]。”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没有了人的参与便没有了所谓的社会活动。对体育人口的研究不仅要掌握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次,更重要的是掌握不同地区间、群体间以及性别间占体育人口的比率,以便能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体育人口的比率。

体育环境指的是“与体育这一主体相对的客体,与体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24]。”在狭义上它既包括体育活动所必须的各种体育社会设施,也包括有各种体育协会、团体等构建而成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终身体育社会所必须的体育环境体系。广义上的体育环境又包含能够影响体育体系运行的社会大环境,这个社会大环境更多的是在思想和观念的层面影响体育活动的实施,是一个更接近文化概念的体育环境。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内涵也非常丰富,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三重本质作用:工具性价值、中介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9]。文化的工具性价值,实质是文化对社会发展某种目标的促进作用,文化体现为手段,是为达到实践主体活动目的的手段。对于体育文化而言,它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体育需求,既包括健康的需求也包括自我发展与实现的精神需求。在宏观上,体育文化也是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就是这一价值的重要体现。文化的中介性价值,从历时态的维度:文化的中介价值首先表现为文化是维系社会历史的凭借条件、纽带和中间环节;从共时态的维度: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社会构成因素,社会结构之间的连结无不通过文化中介得以实现。对于体育文化而言,在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过程中,它既承载着在群众体育中对健康的追求、也承载着大众体育时期所体现的对体育权利及享受体育乐趣的追求,更承载着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不断地通过体育生活完善人格、丰富生活的价值理念。文化的目的性价值是对主体需求的反映,以人学哲学观视野诠释文化的目的性价值,即文化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体育文化而言,首先它是通过体育的方式对“人性”的不断提升,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其次,体育文化丰富了人类发展的内涵,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体育文化的目的在于人的自身,在于促进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突破与自我实现。

1.3.3 终身体育社会的特征

特征是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特征是用来描述概念的。所谓终身体育社会的特征,通俗地讲也就是与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其他阶段相比较,所具有的不同之处或者突出之处。综合前文对国际群众体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以及终身体育社会要素的分析,本研究认为终身体育社会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多元的、体系化的体育文化。

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群众体育都呈现出与之相符的文化属性。在工业化初期,促进生产的发展被认为是体育最重要的功能,因为体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体育成为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健康成为人们对体育最重要的追求。在大众体育时期,体育除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更体现了人人可以追求体育生活、享受体育的权利,体现了人人平等的社会氛围。可以看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体育的追求逐渐由单一的目标发展至多样的目标,社会也呈现出多种文化共存的稳定局面。一个已经呈现落后趋势的文化形态不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体育文化领域也是如此。

多元的体育价值是未来群众体育发展的方向,体育不仅能让人感到身心愉悦,也是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同时,体育也承担着提高个人与社会福祉的责任,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将会体现不同的价值。因此,终身体育社会必然是一个具有多元体育文化的发展阶段。

2.丰富、多样的体育生活方式。

我们生存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比如多元化价值观、多元的发展方式等。对于体育来说,突出休闲娱乐性质,把体育活动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是体育文化属性具有历史意义的回归[10]。终身体育社会以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的体育生活为目标,不同群体、不同的地域、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平都在制约着体育生活方式的选择,所以,社会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体育生活产品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即使是同样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和群体之间,也可能会采取多种多样的体育形式。在终身体育社会,为了能够对应广大群众多样的体育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体育生活环境是必要的。在终身体育社会,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体育生活,既是一个社会平等、自由的社会氛围的反映,也体现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3.与终身学习型社会关系密切。

终身体育社会之所以与其他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阶段有所不同,不仅在于实现了大众体育所倡导的“人人拥有体育生活”的权利,对健康和享受体育生活的追求,也是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紧密相关。学习型社会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六大报告中曾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顺应并推进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27]”的价值取向也是建设终身体育社会价值取向。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具有“全民性、终身性以及自主性,而使其组织和个人具有内在发展的活力、动力、凝聚力,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社会[11]。”因此,在终身体育社会,人们对体育生活实践的理念同样具有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同时,终身体育社会也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对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研究来说,它都是难以跨越的,群众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和借鉴苏联以及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体育发展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健全了新中国的体育制度,使中国体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949年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指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在这一时期,职工体育得到快速发展,1954年制定了《关于开展职工体育运动暂行办法纲要》,提出了“积极领导、逐步发展的方针”。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群众体育活动逐步从最初的厂矿机关向市民和农村普及,群众体育形成了蓬勃发展的热潮。之后一段时间内,群众体育发展充满艰辛,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60年代,群众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改革开放之后,体育不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一面镜子,也为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大致上可以划分为“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两个阶段[19]。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前,群众体育实际上是“单位体育”,《纲要》颁布之后才开始进入了以居民自主参与为特征的社会体育阶段。城市职工体育后期逐渐恢复,在原国家体委“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体育和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方针指引下,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企业参与体育的新局面,企业运动队、运动协会迅速发展,体育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对健康的理解都更加深刻,体育的价值功能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体育参与人数不断增多、活动方式日益多样化,开始出现了社会体育热。体育的传统的健身价值逐渐转变为健身、娱乐等多种价值观并存,国民对体育的认识逐步深入。社会体育的参与方式也由国家主导型逐步向自愿、有偿相结合的社会体育型转变,消费性社会体育兴起。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召开之后,国家再一次提出把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群众体育上来,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将走上“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双轮驱动”[2]的道路。2011年开始了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不仅对以青少年为主的群众体育,也对高龄者体育、体育产业等多种体育形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说明,可以预见的是,我国群众体育也将迎来多元化的发展时期。

3 终身体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反思

3.1 终身体育在我国的发展概述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终身体育进行研究,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终身体育同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建立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终身体育体系等观点,对推动我国终身体育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研究的深入,“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学生兴趣、发展爱好、形成习惯”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重视“自我设计、监督与评价、自我组织与管理,自我运用体育环境与条件等多种终身体育能力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就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28]。”

《纲要》颁布之后,终身体育的研究与实践不仅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学校体育范畴,也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结合国内、外终身体育发展的过程,陈琦教授认为,终身体育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3]:1)萌芽期(20世纪60~70年代初);2)生长期(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壮大期(20世纪80~90年代初);(4)迅速发展期(1995年后),随着《纲要》的颁发,我国对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进入21世纪后,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领域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在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的社会背景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先后颁布,进一步提高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在学校体育方面,经过10年的试行之后,在2011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地教育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阐释,强调实践性的特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2]”等观念与终身体育思想完全一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终身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更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3.2 终身体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际社会群众体育发展现实中,终身体育的理念已经普及到体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终身体育实践形式。结合国际社会终身体育的研究与实践状况,当前我国对终身体育的实践还存在不足。

3.2.1 缺乏对终身体育理论系统的研究

首先,终身体育产生于终身教育思潮;其次,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学校体育就代表了我国体育。也许由于这些原因的影响,我国研究者更加偏重于从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理解终身体育。因此,在现有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多数都是围绕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现状来进行的。在群众体育方面,由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过程缺乏从价值理念角度进行的研究,终身体育虽然可以提供认识和研究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理念的视角,但由于狭隘的教育观念的束缚,还仅仅停留在对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阶段,也制约了终身体育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相结合。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终身体育理论的研究还基本限于教育的范畴,在与全民健身研究的结合方面,基本限于能力与意识的培养。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重视终身体育对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进一步丰富终身体育的理论体系。

3.2.2 实践中没有结合不同阶段群众体育需求

学校体育是进行终身体育中开展最为广泛而深入的一个领域,终身体育思想也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方面,是与整个国际社会对终身体育的实践相一致的。以日本为例,终身体育观念进入日本后,逐渐成为日本学校体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全面指导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在日本大学体育专业设置中,终身体育概论(生涯スポーツ概論)已经成为必修理论科目之一[32],从终身体育的视角来阐述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日本体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观念。在社会体育实践方面,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是一个重要领域。原因之一是增进健康是群众体育的最重要价值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方面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两点:1)终身体育要为促进全民健身“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28]”;2)“培养自我锻炼的终身体育行为[4]”。概括起来说,在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中,全民健身是目标,终身体育是手段,实际上依然是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与实践终身体育。在现实生活中,对应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体育需求,是实践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从我国目前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与实践状况看,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因此,与西方社会体育发展发达国家的终身体育实践相比,我国对终身体育的认识、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有价值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究。

3.2.3 缺乏终身体育发展的社会发展观

本研究所提出的“缺乏终身体育发展的社会观”也许不是一个准确的表述,这是针对目前我国认知与实践终身体育的“个人倾向”而提出的。本研究认为,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个人本位主义倾向,但是却并没有对应多种多样的个人体育生活。也就是说,没有将终身体育、个人的体育生活放在社会体育的层面上来认识。所以,建立多维的终身体育观念,不仅从个人本位,也从社会体育发展的维度来实践终身体育,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建立终身体育与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与教育的结合中,通过对未来终身体育的态度与技能的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体现的是一种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在以全民健身为代表的群众体育中,终身体育的生活理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我国就要迎来老龄化社会,终身体育所具有的丰富的价值内涵显然更加符合老龄化社会所产生的社会需求。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实际上,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目标上是一致的,而终身体育不论从理论阐释还是在指导实践方面,都与社会发展有着更紧密的契合度,也与未来社会多样化的体育需求相适应。所以,应该从与社会发展充分结合的角度来推进终身体育在社会中的广泛实践。

3.3 对我国终身体育认识与实践的反思

通过回顾我国终身体育发展过程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或者说存在模糊之处。归纳起来,大致存在如下因素:

1.终身体育理解的“教育化”倾向。

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深受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我国早期的研究中,通常“教育”是理解终身体育的关键词,比如王则珊[21]的“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于长镇[26]的“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等对终身体育的定义中,都具有突出的“教育化”倾向。对于众生体育的“教育化”倾向,在几个方面都有所反映。比如,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要终身接受体育教育等表述。也许是受教育观念的制约,当时对终身体育的理解还没有体现出终身学习的特征,也没有体现学生作为自主发展的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特征。但当时在国际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成为潮流,日本研究者就在文献中指出“终身体育的产生受终身学习的影响很大[34]”。终身体育理解的“教育化”倾向至今为止依然是很明显的,从教育的角度去认识终身体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具有排他性的“教育化”倾向则反而制约对终身体育丰富内涵的理解。

2.终身体育理解的“个人本位”倾向。

在我国,对终身体育的理解还存在一个特征,就是“个人本位”的终身体育观。这个“个人本位”是研究者对这样一种终身体育认识方式的概括,意思是说“将终身体育理解为一个人在一生中不同阶段都进行体育锻炼”的认识观念。终身体育理解的“个人本位”倾向,一个是表现在对终身体育的定义中,比如赵亮[29]认为,终身体育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一个人从受精时一瞬间开始,到不可避免的生命结束之前的人生长河中必须伴随体育锻炼”。另一个表现在终身体育实践中,比如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将培养个人的体育观念和能力作为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前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群众体育似乎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群众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研究也颇为丰富。但是对终身体育来说,“终身体育思想”似乎只是在如何指导教学改革、在个人培养方面具有一定价值,而对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说好像并不密切。

3.终身体育理解与目标的“身体锻炼”倾向。

从最初王则珊、于长镇等对终身体育概念进行的阐释,到后来终身体育与全面健身的关系,都凸显了“身体锻炼”倾向。在早期概念描述中经常出现的词汇是“体育锻炼”或“身体锻炼”,其目标无疑是增强体质了。在后期群众体育发展中,全民健身的目的也是明确的以增强体质为主的。在前文所述的“教育化”与“个人本位”的影响下,以“增强体质”作为终身体育的目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在研究领域虽然有的文献中提到了终身体育与社会变迁文明病等之间的关系[3],但是在整体缺乏社会发展视角的研究中,终身体育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几乎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发展中,突破“身体锻炼”目标的范畴,在更广泛的社会目标中实践终身体育,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3.4 终身体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通过回顾欧、美及日本终身体育现状可知,不论在研究领域还是实践领域,终身体育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热点问题,尤其在信息化社会中运动对人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反观我国,不论在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中,终身体育都已经成为一个“曾经学校体育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这样的场景不能不引起深思。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在未来的“互联网+”的社会中,体育的价值已经不是通过运动修复身体、也不限于对健康的追求,而是调节人与社会精神健康的途径,体育将成为体现人类存在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终身体育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阶段、体育发展阶段看,我国对终身体育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有待研究与挖掘的领域还很多,广泛研究与实践终身体育对我国群众体育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建设终身体育社会对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4.1 有利于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文化

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与源于西方的现代体育文化存在结构和价值上的差异。在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领域,健身是最主要的价值所在,但是,即使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心位置的学校体育中,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十分有限,否则怎么能出现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的现象呢?

从我国体育人口变化趋势来看,1996年为31.4%,2004年为37.1%,而美国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是48%,可见我国体育人口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事实已经证明,以“健身文化”或者“健身体育”去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是缺乏长久的推动力的。在2014年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暨论坛上,卢元镇教授指出,过去20年,全民健身活动进入了它的黄金期,也进入它的瓶颈期,全民健身的社会效果还未充分体现出来,文化推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因素[1]。卢元镇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文化建设的问题。在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下,打造什么样的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诞生于现代社会的现代体育自身带有现代价值的基因,与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对现代人类发展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虽然竞技运动的辉煌成绩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和自豪感,也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的信心,但是,作为最能体现体育核心价值的竞技运动文化却没有能够带动群众体育共同发展。所以说,作为一项有利于全体国民的全民健身体育事业,是不能将现代体育最精华的部分排除在外的,那样的群众体育发展势必是缺乏现代文化的内涵。

终身体育是以实现终身体育实践为目标的体育生活理念,它既不拒绝以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或职业体育为目的的体育行为,也支持以健身娱乐、自我发展为目标的大众体育实践。可以说,在以个人体育生活实践为价值观的终身体育观的指导下,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实现了发展方向的融合,终身体育社会就是以实现这样的全面融合为发展方向。在终身体育的社会,竞技运动文化作为现代体育文化的核心,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实践,其影响将远远超过现在高水平竞技的范畴,实现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完美结合。

以提高体质健康状况、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全民健身运动也因为与竞技运动文化的融合,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内涵,更加具有生命力。毫无疑问,现代竞技运动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公平、竞争、协作等价值观念,是任何一个现代人都必须具有的品质。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价值内涵,我们的群众性体育事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2 有利于应对我国群众体育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20世纪90年代,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独立概念被提出,指的是“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有规律、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从体育生活化到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发展,是由社会结构变迁、人的价值观念转变以及体育回归自然所决定的。体育生活方式从“手段”向“生活内容”的发展,是体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15]。

体育生活方式与内容,从个人发展的视角来说,受到个人价值观、经济状况以及年龄特征等因素影响,也受到个人体育实践能力的制约,似乎是一个个人的问题。但是,从社会体育社会环境的视角来说,同样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地域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了人们对体育生活内容的选择,而且,社会人文与政策环境也对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尤其受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制约。所以,体育生活方式与内容的转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

终身体育社会是以实现人的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为目标的,我国研究中更常用的词汇是“多元化”。实现多元化的体育生活,一方面是基于人性的丰富性而呈现出体育生活观念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社会对满足公民多样体育生活需求的保障,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我国目前群众体育的现状来看,缺乏终身体育社会发展观念的表现之一,就是群众体育没有基于老、中、青等不同阶段群体的体育生活需求,或者说虽然考虑了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但是,对不同年龄群体体育及体育生活的意义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从社会体育理论方面予以阐述,也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目标的提出,不仅要求对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要求终身体育理论研究必须与社会发展的特征相结合。

4.3 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老龄化也被称作人口老化,一般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超过7%,即可称作人口老龄化[8]。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可知:“2012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可知,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17]。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使我国进入了“未富先老”的状况,对我国健康事业带来很大影响,国家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断加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促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有活力的社会。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区社会活力下降、劳动力人口不足等社会问题,都必须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

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鼓励国民进行体育健身投资也就凸显其社会意义,不仅可以增进国民的体质健康、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延长工作年限,为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减少政府的医疗负担,并形成产业效益,给经济发展带来动力[16]。老龄化是未来我国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高龄者体育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老龄化社会与群众体育实践的研究还非常薄弱,仅仅从全民健身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显得有些不足。实际上,适当的体育生活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仅能增进肌体的健康,也同样在于保持精神生活的良好状态、是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促进维持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终身体育视角出发,深入探究老龄化社会中体育的运行方式与价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4.4 加速体育设施与环境建设,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的体育设施也许不是终身体育社会突出的特征,但却是实现终身体育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还很低,国务院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在2020年实现我国人均公共场地面积达到2 m2,而目前美国的人均面积是16 m2、日本是19 m2。可见,与群众体育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另一方面,终身体育社会的一个基本方式是体育生活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其实并不容易。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无需跨越半个城去进行一项体育活动,身边的体育活动设施才是最重要的。

终身体育社会以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生活需求为目标,必然要建立符合国情的完整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宗旨是以促进国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水平作为体育福祉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现状,2013年《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6]中指出,从参加体育活动总体状况看,城乡居民参加积极性普遍不高;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原因是“没时间”,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总体对我国公共体育满意程度不高,城市有14.1%的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持满意态度。从我国目前公共体育服务的特征来看,城市高于农村,但农村居民对体育设施的不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城市。

正如我国现代化进程一样,我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原发国家百年的发展历史,多元复合转型是一个基本特征[22],群众体育发展也具有同样的特征。从人均体育设施条件及社会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来看,目前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现状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但是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国际社会最新的体育生活理念也对我国群众体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诸多因素使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面临更复杂、也更多样的需求。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目标无疑首先加快了我国群众体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另一方面也在加快缩小群众体育生活的现实差距,在我国多元复合型社会进程中,对提高体育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对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几点思考

建设终身体育社会,既是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满足国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维持有活力社会的重要保障。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现实、紧密围绕人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保障体育生活来发挥体育的功能。基于从价值观视角的阐述,本研究认为在建设终身体育社会过程中,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要重视价值观与文化建设。

体育生活既体现了对体育的态度,也是对生活态度的表达,其行为方式与内容深受个人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样,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前文已经阐述过对于体育文化建设的问题,这不仅是我国独有的问题,即使在西方先进国家也存在由于文化建设不足而引起的社会问题。比如,日本对近年体力调查中出现的喜欢运动与不喜欢运动的学生呈现两极化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没有使学生形成体育生活的价值观、缺乏文化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终身体育与终身体育社会的目标来说,体育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似乎很宽泛也很玄妙。本研究认为,不能离开体育与人的关系这一主题,其核心在于能够认识、理解和实践体育对于自身健康、成长以及精神世界的价值,对改进人与社会关系的意义。当然,价值观与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需要代际文明的积累,因此,对于体育文化建设应该予以长期的重视。

2.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生活需求。

终身体育核心的内涵就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体育生活,并通过体育活动来充实自己,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涵。在我国,因为终身体育思想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指导思想,终身体育也被狭隘地理解为“为将来打基础的”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也成为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这样的观念实际上是限制了终身体育观念与群众体育发展的结合。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群众体育生活还是呈现了多种多样的内容与方式,但是却没有能够与终身体育进行充分的结合,这并不是说终身体育是不必要的。在终身体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能够认识到学生时代习得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在一生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能够认识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如何看待自身的行为与健康,如何通过体育生活调节个人生活等。因此,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化终身体育观念的过程,是与社会不同年龄体育需求相结合的过程,这一点同样重要。

3.在组织方式上,要重视社区体育团体的作用。

终身体育社会要满足每一个人的体育生活,但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独自去实施,毕竟满足个人体育生活的需求,一方面是促进个人身心健康与生活内涵,另一方面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现代社会,城市化与信息化也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疏离感,传统的乡土社会已经被打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集体性的体育生活已经成为维系人与人关系的重要途径,也凸显了体育社团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体育社团这一组织形式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积极推动体育公共服务与体育社会化的背景下,体育社团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其社会价值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因此,在建设终身体育社会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尤其要重视以社区为中心的体育活动团体的组织建设工作。

6 结语

终身体育社会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信息化、老龄化社会发展特征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的客观要求。终身体育社会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体育生活为目标,是维系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终身体育社会也是具有明确的体育生活观念和体育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属性是终身体育社会与其他群众体育发展阶段的主要不同之处。

当然,实现终身体育社会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多途径的曲折过程。但是,以终身体育社会为目标的群众体育发展方向,对于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来说,却具有重要的价值。当我们以终身体育社会为目标来回顾现在群众体育的现状时,更加清晰地发现和感受到了问题的所在;同时,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也能使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具有方向性。总而言之,不论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出发,还是从我国群众体育的现状出发,以建设终身体育社会为目标,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鲍婷.促进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2014年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暨论坛全民健身优秀论文报告会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5,(3):9-10.

[2]陈琦.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396-399.

[3]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4]成民铎.浅析全民健身计划与终身体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09-110.

[5]邓星华.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体育价值的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6):7-10.

[6]戴健.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16.

[7]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2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6-38.

[8]郭莲纯.文化民生背景下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1.

[9]郭凤志.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38-41.

[10]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3):3-5.

[11]郝贵生.论“学习型社会”[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13]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EB/OL].http:// tys.cdsu.edu.cn/yjzx/html.

[14]吕树庭,崔海,刘德佩,等.广州市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暨体育人口调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3):1-9.

[15]李文川,肖焕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33-37.

[16]马德浩,季浏.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提升我国国民体育健身投资的意义与策略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0):3-14.

[17]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论文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3-7.

[18]融燕.逻辑学概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2-16.

[19]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9-100,308-310.

[20]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21]王则珊.对终身体育的探讨[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7,(1):35-39.

[22]王正中.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复合转型特征[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4):54-57.

[23]肖焕禹.体育人口的概念、分类及其统计标准[J].体育科研,2005,26(1):7-10.

[24]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8-19.

[25]解毅飞,张悦东.终身体育研究概况及展望[J].山东体育科技,1999,(2):109-110.

[26]于长镇.试论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J].体育科学,1993,13(5):14-16.

[27]朱新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3-11.

[28]张启平.论终身体育观与全民健身运动[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3):52-54.

[29]赵亮.构建终身体育教育体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5):117-120.

[30]池田 勝.新ヨーロッパスポーツ憲章に学ぼう[J].体育科教育,1996,44(13):36-38.

[31]川西 正志,野川春天.生涯スポーツ実践論[M].市村出版 2012:2.

[32]大阪体育大学.生涯スポーツ概論特別講演[EB/OL].http://www.ouhs.jp/smart/introduction/publicinfo/ouhs_journal/cat151/1.html.

[33]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29-30.

[34]山崎 清男.生涯スポーツに関する考察[J].大分大学教育福祉科学部研究紀要,1999,21(2):383-394.

[35]文部科学省.スポーツ立国戦略[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ports/rikkoku/1297182.htm.

[36]文部科学省.平成12年度文部科学省教育白書[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d200001/index.html.

[37]文部科学省.スポーツ振興基本計画[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ports/club/070.htm.

[38]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省実績評価書-平成19年度実績-[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hyouka/kekka/08100104.htm.

[39]佐藤 由夫.生涯スポーツ社会の創出に向けて[EB/OL].http://www.jif-sport.jp/seminar%20 life longsport05.12.pdf.

[40]中泽 笃史.学校運動部活動研究の動向·課題·展望:スポーツと教育の日本特殊的関係の探求に向けて[J].一橋大学スポーツ研究,2011,(30):31-42.

The Value Study on Building Lifelong Sport Society

DONG Yue-chun,TAN Hua,SONG Zong-pei

After the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has gone through the popular sports phase in the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whose purport is that everybody owns sport right,the lifelong sport phase is taking the shap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various sport lifestyle,whose development objective is to achieve lifelong sport society.Although we have undergone the phases of mass sports featuring staff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aiming at social participation,i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for the cognition and practice toward lifelong sport.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lifelong sport concept to our country,the main field of study and practice is limited to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special process of our country sports development,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mo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sports in the western society,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sport in china should be restricted by the narrower conception of social sports.Lifelong sport society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sports power objective in the process of boosting sports power strategy in China,so it is significant to realize the objective of sports power.The study shows that lifelong sport society,which owns plentiful diverse sports value and culture,is the base of forming modern sports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ur social sports is lifelong sport society; building lifelong sport society is a multi-path,multi-objective and long-term process and it needs the protection and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masssports;socialsports;lifelongsport;lifelongsportsociety;value

2015-09-08;

2016-03-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ZD150);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科研项目(2014bsxm14)。

董跃春(197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与体质健康教育,E-mail:dongyuechun@yeah.net;谭华(1949-),男,四川达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历史与文化,E-mail:124560621@qq.com;宋宗佩(1983-),女,河南禹州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E-mail:382564390@qq.com。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zngzhou 510006,China.

G80-05

A

10.16469/j.css.201604006

猜你喜欢
体育生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漫生活?阅快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2016体育年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我们的“体育梦”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