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彩虹 (景德镇陶瓷大学 陶瓷美术学院 333000)
浅谈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顾彩虹 (景德镇陶瓷大学 陶瓷美术学院 333000)
恽寿平是清初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兼善山水和花鸟,成就最为突出的是他的没骨花鸟画。“没骨”画法古来有之,恽寿平虽不是原创者,但他在宋元明三代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写意与写生,将松散不成系统的没骨画技法发展为淡雅秀丽、生动高逸的没骨画风格,在设色、造型、韵味等方面都体现了他淡逸的艺术特色。
淡逸;变化与美;韵味
对于中国绘画传统来说,骨法长久以来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没骨”只是一个小众的绘画技巧,恽寿平的花鸟画作品在精研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写生并运用“没骨法”表现出自己的花鸟画风格,表达对自然真切的感受。舍弃前人浓艳的习气,采用清淡雅致的色彩表现物象,“真别开生面,令人眼目一新”,清王时敏评价他的画如是说的。
1.崇淡逸
中国画本就注重色彩,由此中国画又名丹青,而恽寿平的没骨画最重要的就是色彩的运用。他以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怀,以及非同一般的没骨画技法,体现出他对色彩的独特运用。大多数人认为上色是极简单的,但要使色彩渲染得生动和谐,不令人觉得艳俗却是很难的,如果不细心,画就毁了。对于“色”,恽寿平认为:“前人用色有极沉厚者,有淡逸者,其创制损益,出奇无方,不执定法。大抵浓丽生之,则风神不爽,气韵索然,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于郁滞,傅染愈新,光晖愈古,乃为极致。”1恽寿平描画表现对象时非常看重色彩的变化,致力于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表现出色彩的跳动,层次丰富而不杂乱,色调统一而不单一,多重色彩之中却体现出淡雅高洁之情。由此可见,设色之要点不在浓丽与淡雅之争,而在于画面是否符合实际,浓淡相宜,虚实有道,哪怕是色彩浓丽的画风也能归于自然,传达给观者以淡逸之感。
2.富变化
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中说:在古典的情况下,色彩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外表上的变化是主要的,在不同光线下,固有色中发生的某些变化是被接受的。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更注重通过观察,表现阳光下色彩奇幻而又微妙的变化。他的一幅《虞美人》的画上的题跋这样写着:“此花有光、有态、有韵”,“盖色、光、态、韵、在形态之外,故得之者鲜也。”也就是说,色彩“在形态之外”,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天气,都会发生变化,并不是色彩的简单配合,为了突出画面色彩斑斓的境界,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中于有无意间在花叶间留出大小不一的空白,使观者产生无限的遐想空间,花卉作品在以虚衬实的反复变幻中体现出源远流长的艺术格度。恽寿平独创性的大胆的将光影效果融入色彩,更加突出光影变换下色彩的不断转换,体现出明艳富丽又简逸纯然的美的格局。其色彩可谓是极尽自然之美色。
3.明感悟
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的色彩,不仅仅表现了自然,更是他生命的写照,是其生命之色。恽寿平的一生跌宕起伏,经战场,历生亡,离亲人,又重聚,终回故乡过着以卖画维生的半隐居的日子。生活清清苦苦,但晚年也算清淡恬静了。这使得他学会了在平淡中见真知,能够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更愿意深入地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表现自然。自然的光和色带给他温暖的感受,抚慰他一生的颠沛流离。通过这样深刻又真切的体会,他的色彩之中自然流露出对生命和人生的理解。人活于世上,应当和霜露同样洁净,和水一般澄澈,不屈服世俗,孑然独立,“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漬,存孤迥,人烟鬟翠黛,敛容而退矣”,此为恽老在其著书《南田画跋》中所述之人感悟了。
1.造型之变
处于明末清初的恽寿平,在造型上,与宋人采用固形封闭的线条造型不同,他抛弃占主导地位的线条。如他作品中经常表现的荷花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恽寿平荷花图的画面中几乎没有明确的线条的表现,物象的边缘也没有清楚的轮廓,他是用一块块的色彩和随性的笔触来塑造物体。这种舍线条轮廓,“随笔点染”的造型方式,继承并发扬了那种“超乎绝然”的思想境界。恽寿平能用“随笔点染”的方法造型,用现代的艺术角度,结合西方评画的解释,是运用了块面的观察方法,即在观察表现对象的时候,是按对象的块面来观察的,视线和注意力不在表现物体的边缘轮廓了。
2.造型之美
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的造型之美表现在花卉的情态上。态,是花卉袅娜之情的形体表现。人会通过身体器官的动作语言表达自我的情感,花卉也如是此。纵观古今的花卉作品,无一例外都抒发了一定的情怀,但观恽寿平所绘花卉,婀娜情态更甚、更多样。《枇杷树枝》上,挂满了枇杷,喜气盈盈;《罂粟花》两根细弱的筋蔓上拖着硕大的花朵,显示出坚韧之情,花朵的姿态清高大气,艳丽无比,傲视群雄,画面下部的叶子入手掌极力张开,生气盎然。诸如此类,恽寿平笔下的花卉在造型上是各显其态,通过艺术的的加工,让植物的情感色彩劲情表露,更加动人心魄。但恽寿平的花卉虽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从不脱离现实生活,“她们”都来源于观察,即“凡画花卉,须极生动之致,向背,倚正,烘日,迎风,挹露,各尽其变,但觉清风拂拂,从纸间写出乃佳耳”。2
花卉的韵味,游离在色彩,造型的表现之外,是非具象的表达,体现的是精神层面。恽寿平极度重视“笔外之意”,他觉得表现物象的神已经很难了,传达他们的韵味更重要更难。我们从顾恺之的“传神论”就已得知,对于画家来说表现对象的神态已是绝对高度的要求,恽寿平更要表现出花卉的“韵”,可谓难上加难。如何体味得韵味,是一个课题。有一次他在画菊花时便得到了答案:将心中的情路思绪结合景色,感染其中,以致分不清是景色凄荒所以内心凄凉,还是心中悲凉而景也就伤感了,如南华真人化蝶时也。就像美人的美丽是很难把握、运用画笔表现出来的,要将其容貌,体态,神情,性格,气质统一起来,还要抓突出点,才能表现出衣服饰品以外,其本身的韵味。花卉同如是,若仅仅从其具体有型的外在来表现,是万不能够得到对象的的精气神的。
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致力于传达淡逸之风,此淡逸不在颜色之淡,而是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通过绘画技法、画面的构思、敢于创新的勇气表现自然之色,从而体现自我高逸的品格。正是恽寿平的这种新颖独特的艺术特色才使得“没骨画法从小众的技法发展成对后世极有影响的绘画风格,所以我们要充分领会恽寿平作品中的清新、淡雅之气 ,体会其形神具有的韵味 ,了解他所抒发的胸中逸气,从而能理解恽寿平的真正价值。
注释:
1.潘茂.《常州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196.
2.恽寿平著,吴企明辑校.《恽寿平全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