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学怀柔校区 贺金莲
在知识成倍增长的今天,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而如何“巧妙”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难。
因为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应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巧激兴趣”,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调整自己的心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数学变为一种享受。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像一潭源源不断的活水,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信赖你,喜欢你。
对于数学的学习,学生感觉乏味,枯燥,平时教学中调解课堂气氛,讲讲数学故事,唱唱歌还是能做到的,但如何有效的、巧妙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数学像看电视、玩游戏一样轻松,着迷,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方法和能力。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我有了新的认识,要想上好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必须进行课改,必须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上课,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用视频、几何画板、画图的png软件上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一课,首先出示海边风景的图片,课前配上音乐,学生有身心怡悦的感觉,接着是生动形象的圆柱、圆锥、长方体、三棱柱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映入了学生的眼帘,正方体的礼盒引入了新课,正方体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学生亲自动手展开自己的正方体,我用几何画板演示了正方体的展开过程。学生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在电子表格上积极踊跃的画出了平面图形。根据展开图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出正方体展开图的顺口溜。这节课上完后我心里也久久的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乐趣,原来一节课可以这样上,还可以那样上。谁说数学是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就是美的、漂亮的、就是一个又一个动听的故事.这么形象归功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说信息技术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习题的台阶是指:设计的例题、习题等要有层次,要由浅入深,要有代表性.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了,我们教师在设计例题和习题时,就要站在系统的高度,要深入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例题和习题时都要有层次,要能激励、促进学生的成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例:在讲几何边角边公理的应用时,我是这样设计习题的。
(1)首先直接运用边角边公理
练习 1:如图一,AB=BC,∠ABD=∠DBC,求证:(1)⊿ABD≌⊿CBD。
(2)∠A=∠C,AD=CD
图一
(2)间接运用边角边公理
练习2:如图一,AB=BC,BD平分∠ABC,求证:∠A=∠C,AD=CD
(3)综合运用边角边公理(练习3是由练习1,运动变化得到的)
练习3:如图二,AB=EC,∠B=∠FEC,BE=DF求证:⊿ABD≌⊿CEF。
图二
例:在讲初一几何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复习课时,我是这样设计习题的。
第一题是已知两直线平行,让学生自己添求证;
第二题是已知结论是两直线平行,让学生自己添已知;每个题学生都添了七、八个结论,并且口述了证明的过程;
第三题她让学生在一题图上添加角平分线得到一个新的图形,然后在新的图形上,添加一个条件,并能得到一个新的结论,学生很快的添出了几个新的图形;
我总结了在第一题图上添加角平分线得到一个新图形的几种情况如下:
如图1是同位角的平分线,通过添加条件,可证同位角的两个角平分线平行;
如图2是内错角的平分线,通过添加条件,可证内错角的两个角平分线平行;
如图3是同旁内角的平分线,通过添加条件,可证同旁内角的两个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如图4是邻补角角的平分线,通过添加条件,可证邻补角的两个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图1、图2、图3还可以逆用(学生可能是其它的变式图形);图形世界是多么有意思啊!如果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这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能难导他们呢?
因为数学的前后知识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前面的知识不过关,后面的知识就跟不上;就像盖高楼大厦一样,地基不牢固,大厦就会倒塌。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求学生过关,每天的知识要及时检测;检测的方法要多种多样,让学生感觉有自信。例如,学生自己检测,两人互相检测,小组检测,抽样检测等。如果有不过关的学生,要及时补救,千万不要当众批评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找学生谈心,询问原因,给学生补课,让他们及时过关.让学生感觉到老师、非常喜欢他们,天天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每天自觉的去学习。
兴趣是帆,兴趣是桨。因为兴趣,我们甘于风餐露宿的生活;也因为兴趣,我们敢于九天揽月去,五洋捉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为了巧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始终要有一个饱满的热情,把握好时机,使学生对知识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其次、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激发的点要不同;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们不仅要播种知识的种子,更要巧激发学生思维的种子,树立创新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落实自觉学习的行动,享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