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学 林福凯☉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学 朱兰英
凡题大做,圈地精彩
☉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学林福凯
☉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学朱兰英
中考试题因其典型性、导向性,备受广大师生的关注.中考试题的设计充分关注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方式的考查.中考试题常可溯源于教材例、习题,生成、改编发展于教材例、习题,命题立意与考查功能往往高于教材、教辅例、习题.笔者将以矩形圈地面积问题为主线,串联中学数学知识,意在培养数学思维,提升凡题的功能与价值.矩形圈地面积问题常设有一个或多个思维节点,从这一点看,此类试题的解答其实就是突破思维节点的解答,重点是在思维节点处拉伸数学思维.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数学上册(教育部审定2013)》P57第7题:如图1,用一段长为32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地,墙长为16m.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地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试题简解如下所示.
解:如图2,设矩形菜地平行于墙的篱笆BC=xm,围成的矩形菜地面积为ym2,则依题意,得,整理得(0<x≤16).
图2
答:该矩形的长、宽分别为16m、8m时,菜地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128m2.
解题说明如下所示.
(1)利用题图,引入点标,增进直白,方便叙述,简化解题与检验.
(2)恰当设元(BC=xm),对接隐含(墙长为16m),直白检验(取舍实解).本题也可设AB=x,则BC=32-2x,y= x(32-2x)(0<x≤16),即y=-2(x-8)2+128(0<x≤16).
由于a=-2<0,所以当且仅当x=8时,32-2x=16≤16,ymax=128.
用此设元法,所得函数为整系数解析式,直观感觉较好,但容易疏忽题干“墙长为16m”的隐含功能而致解题失误,甚至出现错误.
1.严谨改编,拾级而上
原题题干存在歧义,试题不够严谨.主要体现在:涉及实际问题方面——①篱笆可否结余;②墙能否用篱笆局部替代(如图3);③是否要考虑篱笆占地等问题.命题设计方面——问题设计一步到位,较欠层次与梯度,不利于“学困生”的思维与学习.本着命题通俗易懂、严谨简洁和面向全体等原则,遵从“让不同人得到相应发展”的课标理念,改编严谨题干,创设并列式、递进式问题串,诠释题型规律,引领试题教学.
图3
改编1:如图1,恰好用完(不许结余)一段长为32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完全靠墙(不许篱笆局部替代墙)的矩形菜地,墙长为16m.设矩形菜地平行于墙的篱笆长为xm,围成的矩形菜地面积为ym2(篱笆占地忽略不计).
(1)当x=12时,求y的值.
(2)当y=120时,求x的值.
(3)是否存在x的值,使得y=130?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和x的取值范围.
(5)当x为何值时,y取到最大值?并求此时y的值.试题简解如下所示.
改编意图:以教材例、习题搭台,渐进问题串唱戏.命题设计,贵在精准.本题改编,严谨简练,明确目标;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内容设计:从方程到函数,遵循章理;思维设计:从具体到抽象,互逆考查;能力设计:特殊转化一般,螺旋上升;情理设计:逐级积累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解题信心,实现蓄势待发.
2.弱化条件,以退为进
(a)改墙定长为待定长,凸显待定字母功能.
改编2:如图4,恰好用完一段长为32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完全靠墙的矩形菜地,墙长为am.设矩形菜地平行于墙的篱笆长为xm,围成的矩形菜地面积为ym2(篱笆占地忽略不计).
图4
(1)当x=12时,求y的值.
(2)当y=120时,求x的值.
(3)是否存在x的值,使得y=130?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和x的取值范围.
(5)当x为何值时,y取到最大值.并求此时y的值.试题简解如下所示.
解:(1)①当0<a<12且x=12时,结论(1)没有实际意义.
①当0<a<12时,原题无实际解.
②当12≤a<20时,原题只有一个实际解x=12.
③当a≥20时,原题有两个实际解x=12或x=20.
①当a≥16且x=16时,ymax=128.
改编意图:通过am墙长功能的探索过程,考查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等思想方法,强化解题验证意识.
(b)隐藏题图,强化建模.
改编3:删除改编2的“如图3”条件,其余均不变.解法与改编2相同(过程略).
改编意图:通过隐藏题图,考查数学建模、抽象转化等能力,积淀深层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探索试题改编及其解答,拾级而上,积淀深层数学活动经验,利用函数统领代数的功能,关注抽象转化、构建模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运用函数等生成,考查思想与方法;利用见微知著,发散思维,进退取舍,考查思维与能力.逐级创编如下.
1.外减内添,拓展视野
(a)外,弱化题图与定墙长;内,添内含两个矩形.
创编1:某农户为养殖两种家禽,准备恰好用完一段长为32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完全靠墙且內含两个矩形的矩形禽场,墙长为am.设矩形禽场平行于墙的最外层篱笆长为xm,围成的矩形禽场总面积为ym2(篱笆占地忽略不计).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和x的取值范围;
(2)当x为何值时,y取到最大值?并求此时y的值.
试题简解如下所示.
图5
图6
(2)(i)由(1)①得y=-(x-8)2+64(0<x≤a).
由于a=-1<0,所以:当a≥8且x=8时,ymax=64;根据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当0<a<8且x=a时,ymax=-(a-8)2+64.
创编意图:试题创编,意在培养数学建模,强化分类讨论意识,渗透区间函数思想;旨在巩固并发展初中阶段的比差法: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有效放缩比较大小,利用函数增减性在相同区间内取函数最值.
(b)外,弱化题图与定墙长;内,添内含三个全等矩形.
创编2:某农户为养殖三种家禽,准备恰好用完一段长为132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完全靠墙且內含三个全等矩形的矩形禽场,墙长为am.设矩形禽场平行于墙的最外层篱笆长为xm,围成的矩形禽场总面积为ym2(篱笆占地忽略不计).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和x的取值范围;
(2)当x为何值时,y取到最大值?并求此时y的值.
试题简解如下所示.
图7
图8
图9-1
图9-2
图10-1
图10-2
创编意图:在创编1的基础上,顺藤摸瓜,进一步培养数学建模,强化分类讨论意识,渗透区间函数思想,提升数学思维.创编2还突出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抽象转化、处理信息和深层运用比差法等能力.
2.内外兼修,高屋建瓴
创编形变质同试题,渗透抽象、推理和模型三大思想.
创编3:如图11,某农户为养殖两种家禽,准备恰好用完一段长为132m的篱笆围成一个两边完全靠l、l′组成的直角曲尺形墙且內含两个矩形的矩形禽场,l、l′的墙长分别为am、bm.设矩形禽场平行于墙l的最外层篱笆长为xm,围成的矩形禽场总面积为ym2(篱笆占地忽略不计).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和x的取值范围;
(2)当x为何值时,y取到最大值?并求此时y的值.
创编4:如图11,某农户为养殖三种家禽,准备恰好用完一段长为132m的篱笆围成一个两边完全靠l、l′组成的直角曲尺形墙且含三个全等矩形的矩形禽场,l、l′的墙长分别为am、bm.设矩形禽场平行于墙l的外篱笆长为xm,围成的矩形禽场总面积为ym2(篱笆占地忽略不计).
图11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和x的取值范围;
(2)当x为何值时,y取到最大值?并求此时y的值.
……
建瓴简析:创编3、4的题干条件“l、l′组成的直角曲尺形墙的墙长分别为am、bm”起双重制约作用,试题属于“双制约型”问题.解“双制约型”问题的思维节点是先将“双制约型”问题转化为“单制约型”问题,再探寻解题方略,最后实现解题目标.解题简析如下:先假设l′的墙长bm足够长,确定满足l的墙长am的单重制约结论,再将所得结论按l′墙长bm的又一制约进行取舍,最终实现解题目的,得出满足题意的准确结论.所以创编3、4的解答可以分别转化为创编1、2的解答(分层逐步解答).
建瓴意图:试题创编意在发展数学思维,可忽略具体解答.案例着意诠释思维的产生、生成与生长过程:拉长思维过程,疏导思维盲点;拉伸思维触角,梳理思维变式;提升思维深度,导引思维发散[1];案例旨在促进问题自然生成与生长,有效提升“四能”,赋予思维更大的遐想.
1.模型解题,可触类旁通
构建模型,类比联想,生成“类”问题,再探寻通性通法,最终促进自我完善,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等数学素养的养成.案例通过对教材习题的挖掘,逐级探索试题的生成与生长,为构建模型解题提供了思路和方略.“矩形圈地型”问题的解题步骤归纳如下:分步阅读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和判断必要的分类)—逐步构建满足题意的题图(标识点标以便叙述和解题)—依据题图巧设元—理清关系列代数式—思辨题设与结论列关系式—思构解题思想、方法与策略,准确解答、验证与作答.
2.凡题大做,能拓展思维
以求同存异、异中求同的观点开展试题变式,逐级探索数学活动,诠释题型规律.在生活中通过抽象生成数学,在内容上通过推理发展数学,在方法上通过模型联系外界,在解题中通过教学提升“四能”(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维上渗透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和模型).凡题大做中,逐级发散思维,有效提高分析解题能力,实现有效学习备考,养成自学、自创、自新的良好习惯.
3.试题研究,应遵循理法
试题研究,应以双基为本,回归教材,渗透考点,突出重点,适当拔高,查漏补缺,实现知识有效整合或重组;应以方法为脉,选择并划分代表性、针对性的试题开展教学,注重考点串联,掌握通法;应以思想为魂,通过积累解题经验,从特殊到一般,从特解到通解[2],赋予试题教学无尽的遐想与思考.总之,试题研究应揭示试题本质、化归试题源泉、拓展试题功能、提升试题价值,让凡题大做引领试题研究,诠释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戴向阳.行走在思维节点上的中考试题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4(12).
2.刘永东,苏德杰.谈2015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J].中国数学教育,2015(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