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花
摘 要:在小學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方法效果极为明显,情境教学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感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一种氛围,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浅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既可以让小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能力,又可以让小学生融入和谐、轻松、愉悦的情境之中,较好地体验到数学知识学习所给予小学生的快乐。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导入时,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发问,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小,遇事都喜欢问一问。尤其是对稀奇、有趣味的问题,他们都喜欢追根问底,具备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新课的导入之时,教师要有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创设悬念来诱导学生发问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以“考老师”的开场方式,创设这样的情境:你们想不想考考老师?只要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来,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2整除,你们信不信?如果不信,也可以用计算器随时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说的数由小到大,就想难住老师,但我却依旧对答如流,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我激起。
二、在新知的探求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创设操作情境
学习知识的途径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这种发现是通过学生自身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转换而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所需的过程材料,让学生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能力,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到新知的探求中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我并没有机械地、枯燥地为学生讲解,而是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情境,引领学生利用自备的硬纸板及剪刀,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再动手进行拼接,变成一个长方形。拼完之后,教师设问:“拼出的图形与拼之前图形有什么变化?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三、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方法运用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及有效的延伸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新知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逐步锻炼小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如,在教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创设“帮助家人制作推拉门的活动;教完《成数》知识后,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调查有关《成数》的实际应用等,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编辑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