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飞燕
摘 要:当今学生面对的课外阅读材料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中自由徜徉的同时,还有必要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点。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辐射性阅读指导课,就是以课本中文本为基点,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创造条件,通过比较、补充、求同、欣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三年级;辐射性;阅读能力
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刚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平时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课本中的文本阅读固然重要,但一学期下来,学生才阅读了二三十篇文章,即使篇篇理解得透彻,终究还是浅的。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利用课文中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
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把课本中的文本精讲多练,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同时拿出一部分课进行辐射性阅读的阅读指导课,有机扩大课内阅读量,即指导、介绍、引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而使教学效果明显超过原有语文课。这种辐射性阅读以某一篇课文为中心,联系相关文本进行有序、有针对性的阅读,使“举一”和“反三”相结合,以此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展语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辐射性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从教学实践中认为,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采取以下一些形式是比较有效的。
一、比较式阅读辐射,深化阅读内涵
有的文本与教材中的课文在内容或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关联,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在比较中反思、批判、感悟,在比较中更好地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等,培养比较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比如,学习课文《太阳》后,我向学生推荐《太阳的工作》这篇文章。虽然这两篇文章都是介绍太阳,但是在文体上有一些差别:前者是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后者是科学小品文,笔调更加活泼,通俗易懂。因此将两文放在一起,就更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阅读欣赏课上可以选择更多此类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各种表达形式的不同作用,懂得恰当地选择写作方法,为写作内容服务,为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提供一个训练平台。
比较式阅读同样适合深奥的古诗文教学。学了学习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有意识地安排阅读有关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阅读中的比较,学生很快意识到同样是描写西湖的诗,可是由于诗人在不同的时间看到西湖不同的景色,因此笔下的西湖也就各有千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中,诗人看到了西湖刚晴又雨时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诗人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翠绿的莲叶,娇美的荷花,给我们展现了夏天西湖的迷人景色。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却向我们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这么比较,学生不但对古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更是解除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畏难情绪。
二、补充式阅读辐射,拓宽阅读视界
现在很多语文文本是由原作改编或节选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原作推荐给同学,作为补充性的阅读,观其全貌,赏其整体,以使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学生由于已有读懂课文的基础,再读原作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如,教学有关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玩出了名堂》,就推荐《雨水里的秘密》供学生参读。
有些阅读内容与所学文本存在着一些对应关系,是对课文文本的补充、巩固、强化,比如一些针对某篇课文重点、难点及空白进行诠释、补充的文章,这时教师应有选择地推荐给学生参读。如,教学《灰雀》一课时,描写了列宁是如何诱导致使孩子醒悟并放了灰雀,文中列宁俨然是位良心导师,是孩子转变过程中的催化剂。那么列宁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了解并不详细。而《谁打碎花瓶》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诚实的列宁。通过阅读,使学生更加明白应该做个知错就改的孩子,由衷地对列宁产生崇敬之情。
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往往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向学生推荐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制作》《国旗的故事》等一系列有关国旗的文章,读着读着,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当她飘扬在异国他乡,她代表的就是中国。学了《手术台就是阵地》,让学生阅读有关的革命回忆录,以此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有些知识性较强的课文,介绍某个知识体系中的某一点,阅读时可以介绍这个知识体系的其他方面,这也是学生很感兴趣想了解的知识。如果教师把这相关联的知识编写成一条条注释,让学生自读,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月球之谜》一课时,把“月球的历史”“月球上失重生活”“月球上的房屋”“月球上的白天黑夜”“月球和地球的故事”“人在月球上能不能生存”等10条注释让学生自读,学生在一个大背景中学习,既能扎实地学好课文,又能激发阅读兴趣,扩大知识范围,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求同性阅读辐射,拓展阅读广度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求同式辐射就是选择一些与课内所学的课文在形式、结构、内容上相近或相似的文章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类似的文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教学《花钟》一课时,引荐一篇与之内容相关的文章《日内瓦花钟换新装》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习《燕子》《翠鸟》等描写小动物的课文时,学生对动物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审时度势,提供《蝙蝠與雷达》等介绍小动物类的科普读物,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又掌握其写作特点;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学生阅读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如老舍的《内蒙古风光》,宗璞的《西湖漫笔》等;学习《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时,就向学生推荐《寓言》。
四、欣赏性阅读辐射,积淀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是读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在一篇篇美文面前,学生常会羡慕不已,教师准确巧妙的启发,可以使学生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如,学了《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一组有关描天秋的课文后,我向学生提供了一组“美丽的秋天”的文章,里面有大量优美的诗歌、散文,供学生欣赏,不仅与课文的教学相得益彰,而且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美文可以满足不同兴趣特点的学生需要。在学生吟诵这些优美的文章时,不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而且可以作为范本,成为学生积累、仿写的平台。
课外阅读是文本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只有抓住文本之根,经历广泛的辐射性阅读之后,学生才会视野拓展,内心敞亮,精神提升,语感增强。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