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征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结合胸锁乳突肌部位的推拿治疗急性期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崔征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观察结合胸锁乳突肌部位推拿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2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胸锁乳突肌部局部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两周后观察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8.10%(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颈椎病功能障碍指数NDI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结合胸锁乳突肌部位推拿对于颈型颈椎病急性期活动度受限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活动度受限胸锁乳突肌推拿
颈型颈椎病也称软组织型颈椎病,为最早期颈椎病,也是治疗最为有效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晨起反复的突发性的单侧颈后及肩背部疼痛,头偏向患侧。颈椎是脊柱中灵活性最强、活动频率最高的,也是稳定性最差的节段。颈部活动受限尤其以旋转运动受限,当转头时躯干随之运动。临床治疗中,笔者结合胸锁乳突肌的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活动度受限症状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1病例选择1)诊断标准:《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1]2007版制定的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突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年龄20~65岁,不限男女;确定无脊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治疗期间同意不服用非甾体药物,不外用肌松剂药物。疼痛VAS≥3分,NDI指数≥15分。3)排除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但伴随其他型颈椎病患者;严重骨质疏松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者;怀疑椎管内肿瘤者;任何病史以及已进行治疗,据研究者判断可能干扰实验结果者;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失或皮肤病者;不能完成治疗与随访者。
1.2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推拿科门诊患者102例,年龄(38.00±3.80)岁;病程1 d至5年,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22~65岁,平均(39.00±4.20)岁;VAS评分(5.72±1.61)分;NDI指数(26.15±2.44)。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22~63岁,平均(38.00± 3.70)岁;VAS评分(5.43±1.72)分;NDI指数(25.91± 2.78)。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痊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显著疗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计算方法: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NDI指数-治疗后NDI指数)/治疗前NDI指数×100%。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来表示,如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和NDI指数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颈椎病功能障碍指数NDI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NDI指数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NDI指数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组别 时间 疼痛VAS评分 NDI指数(n=42) 治疗后 1.76±1.37* 9.82±5.14*观察组 治疗前 5.72±1.61 26.15±2.44 (n=60) 治疗后 0.81±1.14*△ 3.45±3.46*△△对照组 治疗前 5.43±1.72 25.91±2.78
颈型颈椎病急性期活动受限主要在于肌收缩导致的疼痛感。据测定人体骨骼肌松弛时抗张强度约为5.44 kg/cm2,当单位面积所受力超过此值时即造成肌纤维拉断,尤其在无准备的活动中更易损伤。但临床患者更多发的是颈部长期处于静力状态(多为颈偏斜位)时,持续的肌张力增高导致一侧的紧张性劳损。发展顺序:肌收缩——缺血——疼痛,压痛处为肌腹[4]。有研究指出最容易损伤的是深层细胞膜和连接处;最易受伤状态是等张收缩的离心性收缩,因为肌腹直径变细,增加了肌肉内部血管压迫。故长时间头部的偏斜易导致对侧胸锁乳突肌非正常连续性收缩,肌内血管受压;但收缩的肌肉依然在做功,这样不间断的压力使肌腹缺血更加严重,恶性循环由此开始。美国学者RENE CAILLIET指出“肌肉等长收缩肌内压增高比等张收缩更加明显,肌的强力等长收缩引起肌肉内血管萎陷、肌纤维撕裂已被证实”[4]。所以临床中若患者颈部处于中立位但胸锁乳突肌部紧张便不重视该部治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所以,治疗中采取交替收缩和松弛肌肉,能使活动状态疼痛降低而并不导致疲劳。胸锁乳突肌部推拿法注重肌腹部的功能恢复;间歇性的挤压作用,促进局部血管输出量,减少积聚的单胺类物质5-羟色胺[5],缓解疼痛,阻止上述肌内恶性循环。治疗中的指压点穴推拿可以升高鸟苷环磷酸(cGMP)以降低环腺核酸(cAMP),进而促进细胞膜离子通道开启并舒张平滑肌;血清中β-内啡肽[6]含量升高亦能缓解疼痛。轻柔的掌根揉法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也可以促进血液中游离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解与排泄,进而加速小动脉管径扩张,降低血流阻力。触摸是人体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一些研究表明推拿可以使人放松心情,产生良好心理状态,可以在疼痛信号传递的环节上给予调控[7]。点穴亦可刺激人体经络系统,疏通经络,调理阴阳,提高人体正气。通过点、揉刺激可以使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兴奋,激活细胞因子,消除肿胀,改变无菌性炎症[8]。经改善肌肉痉挛之后,胸锁乳突肌部异常肌张力降低,颈部活动度增加,治疗中运动关节类手法可以更好的发挥出其作用,进而较大改善整体颈椎活动度受限症状。
《内经》指出“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9],“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10]“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9],表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圣济总录》所言“按则开达壅蔽,摩则抑遏慓悍”[11]。推拿手法作用于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胃经之人迎、水突、气舍;大肠经之天鼎、扶突;小肠经之天窗、天容;三焦经之天牖、翳风;胆经之风池以及奇穴之颈百劳皆为胸锁乳突肌部腧穴,取其近端疗法。颈部疼痛,多属风寒湿痹,选穴为手三阳与足三阳经腧穴,能够温阳去湿、行气除痹。对于一侧痹痛,在手法松解颈部之后,使用拇指食指夹持点摁对侧风池与翳风促进局部经脉可使患者疼痛减轻、活动范围增大。
中医哲学思想“阴阳理论”诠释之精髓在于“平衡”,这种“平衡”思想同样在于颈椎病的治疗中,对于过劳而损伤严重的个别肌肉应给予更多治疗。
参考文献
[1]李雷.《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12):45-47.
[2]王之虹,于天源.推拿学[M].9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0-1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4]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109-111.
[5]孙庆,董桦,张震字.通脉调气推拿法降低紧张性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和5-羟色胺机制的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5,22(2):128-130.
[6]王强.简述推拿手法的机理与治疗原则[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84.
[7]汗国宏,吴建贤.推拿疗法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9):849-851.
[8]王磊.点穴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理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3,23(8):1350-1351.
[9]田代华,刘更生.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77.
[10]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 151.
[11]骆仲遥.中国推拿百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24.
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16)01-0167-03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1.059
收稿日期(201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