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昀
【摘要】心与心的交流,爱与爱的碰撞,潜移默化中渗透生活,看似平常的细节却倾注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热忱。
【关键词】用心守望 静候花开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89-02
一个向你注重书籍、写作、电影、手工资源的老师,一个不是用责骂而是用全情的关怀陪伴你长大的老师,一个鼓励你和伙伴公演伟大原创剧作的老师,一个一直想方设法把你变成优秀而不单是考高分的老师——这大概是每个学生的梦想,而我们老师就是这个梦想的践行者,更要深入修炼自身的师德,让自己成为一座令人仰视的精神丰碑。《新纲要 新师德》这本书并没有刻意煽情的文字,但内容亲和,案例新颖,让老师在轻松悦读中积极思考,让新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生活,改变现在,推动未来。细读品味,书中看似平常的细节却倾注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热忱。
曾经,看到过《佛桌上的花朵》这个小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讲庙里的一个小沙弥动了凡心,偷下山去。花街柳巷,他放浪形骸。20年后的一个深夜,陡然惊醒向师傅忏悔。师傅不肯原谅,讲“除非桌子开花”,浪子失望而归。第二天早上,师傅发现桌子上开满了花朵。瞬间明白了,连忙去找浪子,却来不及了。浪子又回到原来的生活了。临终前,方丈说: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这个故事久久地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着。当我面对着班级中有些表现不尽人意的孩子时;当我烦躁不安时,我就告诫自己:要充满信心,静待佛桌开花。在对后进生陈艳的转化工作中,我欣喜地发现:潜心播下希望的种子,终于开出了亮丽的花朵!
思绪飘回到了一年以前。那时,陈艳刚从外地转学到我们班级。她是陕西人,因为父母到台州打工,她也跟着来到了这里。刚来到这里不久,我就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孩子。打开她的作业本,歪歪斜斜的字迹没有几个能看得清楚的;上课时,她总是呆呆地坐着,从来不举手发言,仿佛只是热闹课堂的一个旁观者;当我注视着她时,她总是慌乱地把眼光移开;我试着叫她回答问题,她总是一言不发。下课时,也从来不和同学一起玩,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我曾经多次把她叫到办公室里,和她谈心,可是,我发现,和她交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除了简单地回答“是”“不是”外,没有其他话语。随着一次次沟通的失败,看着她越来越沉默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我心急如焚:孩子,我该怎样做,才能打开你的心门呢?
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
我发现,课堂上,陈艳的目光开始追随着我,课后,当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时,她也经常在我身边。于是,我开始变得“健忘”:“陈艳,老师的语文书忘在办公室里了,你能帮我拿一下吗?”“陈艳,老师的红笔忘带了,你的借我用一下吧。”“陈艳,下课后我们班要到操场上打扫卫生,你等下提醒我一下。”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她开始慢慢发生改变了。我期待着她和我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终于有一天放学后,陈艳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涨红着脸,对我说:“老师,我想和你说说话。”我连忙放下了手中的笔,耐心地倾听。在和她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她的家境非常贫困,父母靠捡垃圾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一家人就住在垃圾场里,受到很多当地人的歧视。她心里非常自卑,怕同学看不起她。又因为以前学习没有打好基础,现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觉得跟不上去,所以心理压力非常大。了解了她的心结后,我动情地说:“孩子,你的父母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报酬,你应该感到骄傲呀!学习上,只要你肯努力,一定会赶上去的!”她听了,小声地说:“老师,我的成绩真的能上去吗?”我点点头,肯定地说:“能,一定能的!”孩子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了办公室。
对待后进生,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育呢?我认为可从这几方面做:
首先,要撒播师爱的阳光。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后进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许他们的表现不尽人意,令我们失望。但此时,我们不应一味地责备孩子们,更不能用“笨、蠢”等有伤学生自尊的字眼。我们要多和他们交流、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消除他们的陌生感和无助感,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
其次,要把握教育的契机。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地说:“我
认为无论哪个孩子,他的内心世界绝不会是一色的冰天雪地,总会有星星点点的火花可以捕捉,点燃这些火花,便可融化冰雪世界,焕发起孩子的热情。” 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在偶然间发生着许多事情,而这些事情中则暗藏着教育的契机。
最后,要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班集体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气氛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要充分改变后进生学生压抑、孤僻、自我封闭等心理状态,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他们与同学们交朋友、做知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借助班集体的力量使他们发生改变。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爱与爱的碰撞,孩子的转化工作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只要我们教师不断努力,一定能找到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我们期盼着:我们教育的孩子也会像佛桌上盛开的花朵那样散发出迷人的光彩!那么我们都能静候花开,收获一季的灿烂!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小学语文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