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的聚和散

2016-06-20 18:10:47木子陈显玲
南都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东庄春梅红木

木子+陈显玲

经商,是莆田人的古老传统,在我们当地有句老话叫,“无莆不成市”。

“一个人带一家人,一家人带一族人,一族人带一村人”。莆田人重情义,如果亲戚混得不好,那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所以能拉一把是一把。莆田人有戒心,觉得用亲戚更为可靠,用家乡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莆田人敢拼爱拼,所以不管是东北还是西南,乃至于拉萨这种偏远之地,都有莆田人的身影。

莆田人平时散落在全国各地,春节期间全部要回乡过年,最近的网络浪潮中,那些文字的描述并未完整展现真正的莆田,而我认知里的莆田人,和其他地方人一样,只是莆田人有着与众不同的集聚与离散。

在外:集聚产业散至全国

2008年,我刚刚结束在广州的实习,准备和姐姐还有同窗好友春梅一起前往梦想中的圣地—拉萨。

那时的我们才刚刚二十出头,年轻而无所畏惧,对拉萨的情况几乎没有太多了解。从兰州出发,坐着的那辆火车将带领我们从黄土高原穿越到青藏高原,从海拔两千上升到三千、四千、五千,这让我们兴奋不已。

路上,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一对年轻的小夫妻,也就和我们一般大小。年轻的妻子脸色黝黑,长长的头发全部打结在一起像个鸟巢,她拿出一把我家乡人惯用的红色塑料梳子,使劲地跟她那头乱发作斗争。丈夫则脸色憔悴,默不作声。坐过绿皮火车的人都知道,在上面呆过一整夜就会是这样一副形象。他们从兰州上车,但是显然,兰州不过是他们整个旅途的中转站,他们的出发地一定在南方,我暗暗地想着。

还没过一个站,我就听到了夫妻两人的谈话,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他们的声音让我倍感亲切,那是一种深深根植于我骨髓的乡音,没错,他们说的是莆田话。

莆田话也就莆田人懂,据说是来自中原地区的古老语种。使用人口只有在莆田市和旁边的地方约500万人,因为是一门极其小众的语言,所以莆田人听到莆田话就自然地亲近起来。

2016年5月4日,莆田东庄镇。

于是,夫妻俩的话匣子打开了就再也关不住,给我们的旅途带来了不少见闻。

他们来自莆田北高镇,在我的认知里面,北高人大体上是搞黄金珠宝生意的,那里的传统特色产业——金银珠宝首饰加工业及附带产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那里镇口就竖立着高高的“中国黄金珠宝首饰之乡”的红色标牌。

果然,小夫妻俩在拉萨紧邻八廓街的一条小巷子里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黄金加工店,吃住也在店里面。他们告诉我,在拉萨有很多的黄金珠宝生意都是莆田人在做,整个八廓街有不少店都是莆田人开的。

事实上,莆田人的这种集聚现象很普遍。比如莆田东庄镇人几乎全部都是开医院的,忠门镇人大部分是搞木材加工的,据说莆田人大约占据了全国木材市场70%的份额。仙游县人很多是做红木生意的,仙游红木一条街是目前福建乃至全国珍贵红木批发市场,“福建仙游红木人”闯荡海南、印度、老挝、越南等红木原产地采购,占据着产业链中原材料这关键一环。

火车过了唐古拉山口之后,不幸的事情很快来了。由于高原反应,春梅同学很快就闹起了肚子,脸色忽青忽白。我们的手脚一下子慌乱了,小夫妻俩劝慰我们不要太着急,等下了火车就会带我们去看医生。

到达拉萨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夫妻俩把我们带到了他们所处的那个小巷附近的小诊所,拿了药,挂着水。春梅此时已经腹泻到肚子空空如也,估计已经是难受到了极点。让我们感动的是,小夫妻回到店里,煮了一缸白粥给春梅送了过来。一面之缘,他们本可以放任我们不管了,但是他们却忙前忙后为我们张罗,呵,这一对可爱的小老乡。

后来,我们去过他们店里,那是一间极其狭窄的门面,除了柜台外,顾客多两个都嫌挤。就这样一间店,里间还承担着他们饮食起居的所有空间,可想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太好。

但是我知道,莆田人不怕这样的日子,就怕没有奔头的日子,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愿意远离故土,来到高原之上谋生。

归乡:婚恋嫁娶集中一月

我的家在东庄镇,在这里,年轻人和中年人都在外面,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劳动力在医院里,有的人家是开医院的,有的人家将钱交给特别信得过的亲戚投资医院,下一代的年轻人就在投资的这家医院“上班”。

2016年5月4日,莆田东庄镇。

之所以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在这个行业里,就是盼着老板再开“新摊子”的时候,可以给一点股份让自己入股。多数时候,有机会入股的人都会很珍惜,就算和亲戚朋友借钱也在所不惜,因为这样大体就可以摆脱一辈子给人打工的命运了。

我所在的那个村平时人不多,都是留守老人,与全国其他的空心村不同,莆田的村子几乎没有留守儿童。在外打拼的人都愿意把孩子带在身边,婚后女子几乎不工作,或者一边在医院做些清闲工作,一边带孩子,并不需要老人帮忙。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每到春节前半个月,在外面的人呼啦啦地回乡,村里挤满了挂着各地车牌的豪车。每家都蛮多小孩,到处串门特别热闹,这种热闹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后。

大家平时在外联系不多,但其实很看重乡土情分,过年的时候频繁串门,在医院做得好的大表哥,带领着十几个兄弟一起去挨家拜年,然后选择一个兄弟家喝酒聊天,连续几天都是这样过。女眷们也会有走动,尤其是哪家婚嫁的时候。

春节前后一个月左右,是年轻人婚恋嫁娶的高峰期。我们那里的人比较保守,嫁娶还是听父母的安排,好像也不太会自己谈恋爱。有些老人尚且听不懂普通话,乡土情结很重,大家更愿意找家乡人结婚。

如果家有适龄的男孩,父母就拜托村里的媒婆四处介绍合适的女孩子,多的一天能跑四五家相亲,十几天最多可以见三四十个女孩,有意向的就会和女孩继续聊天,聊得好就约出来见第二面,第二面如果觉得还不错,就找媒婆去女孩家问,如果女孩也有意愿,那么下面的事情也就流程化了。

接下来男方的七大姑八大姨就会去女方家做客,实际上就是去看看女孩子机不机灵,为人处世的态度如何。过了这一关,女方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也会组团去男方家看房子,实际上就是摸一摸男方的家底厚不厚。接下来就是谈聘金的问题了,十几年前,聘金还是十几万,但近些年水涨船高,比较流行的礼金是38.8万、68.8万、88.8万等等,去年春节,村子里已经有很多百万新娘了。

下聘之后双方就可以办酒席了。人生最重要的婚恋嫁娶一条龙,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全部搞定。

东庄镇各村的房子多是四五层的小楼,形成一种农村建筑和罗马柱组合的混搭风,几乎家家都是高大的门楼,建筑外贴着瓷砖,大大的院子,罗马柱在村子里十分盛行。

别看村子到处是五层楼,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钱,可过得差的借钱也要盖起五层楼,否则面子上过不去。但往往建起外面空壳子,裸露着砖头,里面的细致雕琢就没钱支撑了。在莆田,房子与房子之间差别不在外面,而在内部装修。有钱的人家最近流行用昂贵的红木家具,几十万一套的有,几百万一套的也有。

元宵节过后,豪车载着年轻人和新娘陆续离开,但大家割舍不下对故乡的感情。无论在哪个城市,基本上都会有一家莆田饭店,门面装修很简陋,做着家乡的卤面和焖豆腐等等。

莆田饭店可能隐藏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在你找不到的地方,也可能躲在深圳的某个城中村里,在你找不到的地方,可是莆田人知道,不管多有钱的莆田人,都会过去吃。有些医院里的莆田人,也会时不时到莆田饭店聚一聚,吃吃家乡菜,聊聊家乡事。

去莆田饭店的除了医院的莆田人,也有做珠宝、黄金、红木、五金、建材等等行业的,莆田人不仅做医院,其他的做得也很火。

猜你喜欢
东庄春梅红木
春梅
陈俊:用心传承红木文化
华人时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16
山西翼城王庄乡东庄村:苹果树变身“摇钱树”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7:08
影像里的乡愁记忆
河北画报(2021年9期)2021-03-22 05:37:20
东庄水库70年的6次规划
西部大开发(2019年8期)2019-12-20 09:45:05
追求幸福教育 培养幸福的人——莆田市秀屿区东庄中心小学幸福教育“1+6”模式
文化与艺术的收藏——红木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16
好心没好报
喜剧世界(2017年13期)2017-12-05 23:11:35
爱的延续
新青年(2016年10期)2016-10-20 19:42:44
蓝木马和红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