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姗姗,张晓兰,周郁鸿,杨丽娟,施月芬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0)
基于pH值选择口腔护理液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影响
倪姗姗,张晓兰,周郁鸿,杨丽娟,施月芬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口腔pH值监测选择口腔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0.9%氯化钠溶液行口腔护理,观察组则根据口腔pH值选择口腔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口腔护理1月后口腔黏膜反应分级及口腔黏膜炎平均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口腔黏膜分级0度19例、Ⅰ度7例、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0例,对照组分别为13例、6例、5例、4例、2例,经比较,Z=-2.006,P=0.045,口腔黏膜炎的平均愈合时间观察组为4(3~7)d,对照组为7(4~10)d,经比较,Z=-4.538,P<0.05。结论基于pH值监测选择口腔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效果优于传统口腔护理。
关键词:口腔黏膜炎;急性白血病;pH值;口腔护理液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5.018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多伴有出血、贫血、白细胞浸润及感染等症状,约占全部癌症发病率的5%[1]。目前,临床上多通过化疗来治疗急性白血病。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 OM)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常因口腔不适、疼痛难忍而影响进食,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全身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本院血液科对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基于pH值选择口腔护理液行口腔护理,并与传统0.9%氯化钠溶液口腔护理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3],患者为第一次接受化疗,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且无既往病史。排除标准:化疗前存在严重口腔疾病患者及全身性疾病背景,如糖尿病、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精神病及意识障碍疾患等患者;排除治疗过程中依从性条件较差者。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3.2±11.6)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2.8±12.1)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血液内科常规护理,对所有患者加强饮食、情志、生活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的指导,口腔卫生及口腔护理液含漱方法交由护理人员统一指导,口腔护理由专科护士操作。两组患者化疗方案相同,均在化疗前1 d开始口腔护理,持续2周。每日上午10:00和下午4:00由专门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口腔进行pH值测定,操作方法:患者于测试前用清水漱口1 min,护理人员将pH试纸置于患者舌面正中,待试纸浸润后,将试纸颜色变化与比色卡进行对比,得出pH值并认真记录。
1.2.1对照组专科护士使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每日两次的口腔护理,并指导患者每日清晨、三餐后以及睡前采用0.9%氯化钠溶液漱口,每次10~15 ml,漱口液每次含漱2~3 min。
1.2.2观察组口腔护理由专科护士操作,每日两次,根据所测的口腔pH值,选择不同的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及漱口,口腔护理及漱口方法同对照组。当患者口腔pH值<6.6时,采用2%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及漱口;当患者口腔pH值6.6~7.1时,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及漱口;当患者口腔pH值>7.1时,采用硼酸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及漱口。
1.3效果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黏膜反应分级标准[4]对口腔黏膜反应进行分级,0度:口腔黏膜正常;Ⅰ度:口腔黏膜出现红斑、出血并伴有轻度疼痛,但尚能进食;Ⅱ度:口腔黏膜出现1个直径超过1 cm的溃疡且疼痛加剧,但能进食半流质食物;Ⅲ度:口腔黏膜出现2个直径超过1 cm的溃疡,仅能进食流质饮食;Ⅳ度:口腔溃疡融合呈大片状,疼痛剧烈,无法进食。0度为未发生口腔黏膜反应,Ⅰ度及以上为发生口腔黏膜反应。OM愈合的判断使用疼痛以及创面愈合作为评价标准[5],患者自己感觉疼痛明显缓解,同时护士观察溃疡面肉眼不可见即判定为愈合。愈合时间指开始出现溃疡到溃疡愈合的时间。两组患者均在口腔护理干预1月后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和时间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口腔护理后口腔黏膜反应分级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口腔护理后口腔黏膜反应分级比较 例
注:Z=-2.006,P=0.045
2.2两组患者OM的愈合时间及护理后口腔pH值见表2。两组OM愈合时间经秩和检验,Z=-4.538,P<0.05。
表2 两组患者OM的愈合时间及护理后口腔pH值
3讨论
3.1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口腔变化特点人体口腔内寄存着大量的致病菌,且各类致病菌有着不同的pH值范围,健康人群的口腔内约有10种致病菌,当致病菌群之间维持在一个相互制约与依赖的平衡状态下,且如果口腔唾液中的溶菌酶在pH值为6.6~7.1区间时,即可有效发挥其杀菌功能,此时发生口腔疾病的概率就会较小[6]。目前,临床上急性白血病患者多通过化疗来挽救生命。化疗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患者在化疗结束后发生口腔感染的风险极高。据临床统计,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OM的发生率高达40%~100%[7]。患者发生OM后若得不到及时诊治,极易引发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组织器官的感染,严重者甚至引发败血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3.2基于pH值选择口腔护理液能缩短OM平均愈合时间口腔溃疡的发生、发展与口腔pH值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口腔pH值减低可以导致口腔中细菌种类减少,口腔中细菌的微生态环境被破坏;同时,口腔中的低pH环境适合产酸能力较强以及耐酸能力较强的细菌繁殖,这些细菌导致黏膜功能的破坏,并诱发和加重口腔溃疡的发生[8]。另一方面,化疗后患者的免疫能力减弱,人体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并导致溃疡。保持患者口腔pH位于中性和弱碱性范围不仅可以防止产酸细菌的滋生,重新建立正常的微生态环境,也可以减少酸性物质对溃疡面的刺激,缓解疼痛,帮助创口愈合。观察组患者基于测得的pH值选择口腔护理液,经口腔护理1月后,其pH值在6.6~7.1之间,趋于正常的碱性区间,且观察组OM的平均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这提示:采用基于pH值监测选择口腔护理液行口腔护理效果优于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液。
参考文献:
[1] 欧盛.白血病病人化疗后继发口腔溃疡临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267-268.
[2] 何绵玲.国内白血病患者口腔护理的理论性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4):437-439.
[3]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血液学学组.血液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7):643-646.
[4] 孙旋,杜秀平,韩正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化疗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5,27(4):263-265.
[5] 毛珍娥.螺旋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33):9.
[6] 冯莉霞,贺瑾.二点测试法监测口腔pH值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517-1518.
[7] 刘会.口腔并发症患者口腔pH值变化及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7):671-672.
[8] 吴丹,王帅,郭丽宏,等.蔗糖浓度对牙菌斑生物膜细菌组成及pH值影响的体外实验[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46(z1):6-10.
作者简介:倪姗姗(1987- ),女,本科,护师.
收稿日期:2015-12-03
通信作者:张晓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75(2016)05-0454-02
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计划立项资助项目,编号: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