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涛 马友才 罗宝宁 符江 沈日尔 王国新
脊柱结核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疗效观察
邓海涛 马友才 罗宝宁 符江 沈日尔 王国新
目的 评价单一后入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86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术,试验组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并观察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1个月ESR、CRP分别为(26.6±7.4)mm/1h和(13.2±4.3)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2±6.9)mm/1h和(15.7±5.6)mg/L (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175.3±19.8)min和(796.9±40.6)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6±20.7)min和(1056.7±32.8)mL(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6%,对照组并发症有发生率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安全性较高,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脊柱结核;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疗效
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国内外学者都主张对其进行较为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1]。既往常采取前路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术,但其手术复杂、创伤较大[2];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相对较简单、创伤较小。本研究对单一后入路清除结核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1年7月~2015年1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86例脊柱结核患者,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7.8±10.7)岁,病程平均为(8.9±4.5)个月;病变部位:C5,63例,T2,37例,T8,98例,T11~L115例,L5~S110例;其中26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试验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8.6±11.5)岁,病程平均为(9.1±4.2)个月;病变部位:C5,62例,T2,38例,T8,98例,T11~L114例,L5~S111例;其中25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术前均进行为期2~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并辅助护肝治疗[3],待患者一般情况基本正常,保持红细胞沉降率(ESR)≤40mm/1h、血红蛋白≥100g/L时,进行手术。对照组给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先俯卧位,根据影像学检查情况,从后路进入用螺钉固定椎弓根;之后换成侧卧位,经腹膜外入路清除结核病灶,直视下清除坏死的椎间盘及死骨,对有马尾或神经受压者,进行椎管内减压处理;病变椎体刮除到显露正常松质骨,做植骨床,自体植骨融合,于病灶局部放链霉素1.0g、异烟肼0.2g,腹膜后病灶清除植骨处放置引流管[4]。试验组进行单纯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俯卧位,根据影像学检查情况,从后路进入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临时固定;充分显露椎管前方的结核病灶,从侧前方彻底清除死骨、脓液及干酪样组织;病灶清除完毕及椎管减压后,自体植骨,检查植骨块稳定;安放预弯棒并固定,锁紧各个螺母,利用内固定系统撑开或加压作用矫正脊柱畸形;彻底冲洗,严格止血,病灶局部用链霉素1.0g、异烟肼0.2g,并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观察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1个月的ESR和C反应蛋白(CRP),通过ESR、CRP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病灶的活动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比较(x±s)
2.2 2组患者手术前后病灶的活动情况 手术前2组患者的ESR、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个月,2组患者的ESR值和CRP值均有所下降,且试验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试验组手术后病灶活动情况较对照组改善较大(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前后病灶的活动情况(x±s)
2.3 2组患者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并发症有8例,发生率为18.6%,试验组并发症有2例,发生率为4.6%。经卡方检验,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0.05)。
脊柱结核由椎体病变产生循环障碍和结核感染导致,以骨质破坏及坏死为主,常存在干酪样改变和形成脓肿[5]。脊柱结核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6],近年来发病人群有向青壮年人靠拢的趋势,对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目前,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效果显著。然而,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方式多样且各有优缺点。研究证明[7],前入路清除病灶彻底,后入路内固定更稳定和牢靠,且术中经过椎弓根系统加压,有利于植骨融合,降低了植骨块向前脱位及塌陷的风险。
本研究显示,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手术步骤复杂,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符合赵振东[8]的研究结果;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内固定术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此外,研究还显示试验组术后1个月ESR值和CRP值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即试验组手术后病灶活动度较对照组低;试验组的并发症较对照组低,可能是因为一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内固定术是单一切口,同时完成病灶清除、后凸矫形、脊髓减压、植骨和内固定,创伤小,手术中不需变换体位,减少了前入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8]。
综上所述,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综合疗效,可依据病情应用于临床。
[1] 郝志强,刘志斌.脊柱结核外科诊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5):156-158.
[2] 史相钦,马虎,孙彦鹏,等.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709-4711.
[3] 谭锋.单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成人腰椎结核[D].长沙:中南大学,2013.
[4] 高金楼.腰骶段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3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6):29-30.
[5] 王锡阳,庞晓阳,李伟伟,等.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8):3527-3531.
[6] 武士科,高文山,卜宏建,等.有限病灶清除联合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2):99-100.
[7] 林静,郑明辉.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3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3):35-37.
[8] 赵振东.腰骶段脊柱结核的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9):90-91.
[9] 林斌,何勇,张毕,等.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1):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1.032
四川 615000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邓海涛 马友才 罗宝宁 符江 沈日尔 王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