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敦光
摘 要:历史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以史为鉴”可以知社会之兴替。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政治老师、班主任的事,而是每一个育人工作者的义务与天职。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教育;内在功能;自我教育
随着媒体对“校园案件”的报道,教育界再次把目光倾注于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问题上来。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何谓“德育”?我国古代《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叶圣陶先生有了“人本德育论”的观点。所谓人本德育论,就是“以‘做人为价值目的,以‘人生为基础内容,以‘人本为方法原则,强调主体德性发展、人的道德实践、整体生命培育和教育者的身教的德育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德育的目标任务是“做人”,基本内容是“人生”,方法原则是“人本”,实施途径是“实践”,评价标准是主体“发展”,理想境界是“生命德育。可见,德育教育自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而历史教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历史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以史为鉴”可以知社会之兴替。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政治老师、班主任的事,而是每一个育人工作者的义务与天职。当然,历史老师更当责无旁贷,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的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并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尚且如此,21世纪的今天,在中学教育阶段,我们更应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教育。
一、挖掘课文中隐含的德育素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保持中国的和平与稳定是搞好经济建设的前提。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极具说服力的国情教育的素材。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各阶级为挽救中国危亡的命运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农民阶级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失败了。最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获得国家独立与民族的解放,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观点的教育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同时在讲授世界史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在现今世界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二、发挥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比较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因此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历史人物为学生的楷模
历史人物中正面榜样的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筛选,及时点评杰出人物的贡献,然后揭示该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提出学习的道德规范和优秀品质,供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模仿的对象。如诸葛亮的励精图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海瑞的清廉;祖冲之、沈括的刻苦钻研以及无数先辈的坚贞不屈的气节,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大业;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从司马迁受迫害被处宫刑后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王羲之练字洗笔成墨池;祖冲之历经万次演算得到圆周率数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才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再者,中国共产党人为抗日救国、解放中国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事例更是举不胜举。这样即能使学生产生敬佩、爱慕、愉快可接受,因此,选择的榜样不仅是有权威的英雄人物,而且要接近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成为所谓的“副科”,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素材都由学生自己寻找,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看课外书、找资料,自编自导,讲故事、演小品,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教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方向盘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来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的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