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地图建设探析

2016-06-10 09:00:03李浩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核心能力

李浩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三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地图建设探析

李浩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摘要:三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地图,围绕核心能力培养,依托五大类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师生主体进行多层次的建构。旨在活化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师教案,帮助改善课程体系质量,促进教师团队合作,满足师生需求,促进教学、学习资源有效整合,实现课程管理的功能。

关键词:课程地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三亚学院

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地图能将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以图表方式可视化地表现出来,从而活化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师教案,帮助改善课程体系质量,促进教师团队合作,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促进教学、学习资源有效整合,更好地实现课程功能。一个好的课程地图可以作为师生、开发人员、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交流沟通的工具。

基于此,我们建设绘制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地图,以此给师生搭建教学和学习平台,提供学习路径和选课工具,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

一、多层次建设课程地图

课程地图的覆盖范围弹性较大,从不同专业的整合到单一专业直至单一课程,都可以进行规划。常见的课程地图是以课程的年级、类别属性来呈现,让教师、学生及所有相关人员清楚课程全貌及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也有以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等不同分类阶段或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不同领域课程类别来呈现的。

我们的课程地图主要是基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此框架下,我们发动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对所任教课程绘制地图,并纳入专业课程地图中,实现专业和课程的统合。与此同时,我们的专业课程地图也纳入到学校的跨专业、跨学科的校级课程地图建设中,从而实现教学、学习和管理的最优化。

(一)跨专业、跨学科

这种课程地图需调用学校各个部门的资源,举全校之力来建设,由单一专业的课程地图延伸发展为各类知识与能力的关联地图,统合校内各单位的各类课程及学习活动。这类地图一般涵盖伦理、民主、科学、美学与媒体等多种要素,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它标示不同知识间的互补性,呈现培养各种素养的可能路径,帮助学生系统性地规划、组织、整合所选课程,让学生明了课程目标可养成何种核心能力,形成何种职业发展。这种地图不仅能使学生在学期间有清晰的修课学习路径,也能显现学程、知识、公民素养及能力群组的关联性。

对教学管理者而言,这种课程地图能够作为制订和组织实施教学工作计划等的依据,帮助管理者宏观审视各专业教学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和判断应该增设哪些课程,停止哪些课程,合理配置资源和组织教学活动,为更大层面的课程整合提供帮助。对学校而言,这种课程地图可以整理及审视各专业的课程分布,整合通识与专业课程,强化课程的连贯性,检验课程效果,梳理特色方向、知识结构及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等,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所制定的学科标准。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及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企业间的经济往来主要通过合同的形式进行,合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合同管理是企业的一种自我管理行为,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合同管理的好坏,是关系到现代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合同管理工作。

当前,三亚学院正在绘制校级课程地图,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地图,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纳入到学校的统一规划当中,尤其是通识课的规划和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打破专业的束缚和限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单一专业

这类地图绘制的主体主要是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旨在为师生建设教学和学习平台,提供学习路径或选课工具,利用这个规划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意向去选择课程的学习路径,从而少走弯路。地图直接反映本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学生展示明确、直观、具体并且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课程目标。这些课程目标描述的是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具体做什么,而不只是原来那种笼统和不可测量的目标愿望,这样可以保证课程与学生学习成果密不可分,学习成果能够在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和学业测评中落到实处,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最低质量要求。同时有利于整合可利用的资源来为学习服务,能够呈现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课业规划,选课及就业规划等学习路径,及时评估自我学习成效,适时调整个人学习计划,掌握学习主动权,实现自我个性化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地图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所教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也为课程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以消除重复与空缺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计划、教学和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三)基于具体课程

这种课程地图的设计者是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我们将所教授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如授课内容以及所花费的时间、教学材料、课程的目标技能、教学场所、评估手段等用图表形式进行系统描述,把教育策略、课程内容、学习成果、教育体验、教学评估、教育环境和学生个体学习风格、个人时间表和工作计划融合起来,统一规划到地图建设中。

在地图绘制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展示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要准确反映每一门课程为了实现学习成果要求而安排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学主题和内容、学习机会和场所、学习活动与体验、考试方式与方法以及可利用的相关学习资源等信息。重点确保学习成果都能按照设计要求在相应层次上得以实现,从而促进教师以系统的、有组织的方式按照那些已制定的标准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地图可以使教师明确所授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作用和与其他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协助教师根据学习成果组织教学,改进和调整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使课程更符合学校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要求。对学生而言,这种地图方便他们自行规划及清楚掌握课程学习路径,提升自主学习之能力。

二、围绕核心能力建设课程地图

在课程地图建设前期,我们专门进行了行业调研,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行业和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走访,以便了解行业需求,找准专业定位,确定专业培养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

(一)以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而课程地图的本质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课程地图开发的前提是设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的课程地图以“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为培养目标,以此为导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实现本科学习和未来职业的对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建构和培养来实现培养目标。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核心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中国当代国情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二)以五大类课程体系作为依托

依据培养目标确立的核心能力和知识,我们将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课程划分为五大类,分别是通识课、语言课、人文素养课、教学技能课和交际技能课。

我们以“知识可以专精,生命必须广阔”的全人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来建设通识课,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以此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语言课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汉语言,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主要学习汉语知识及语言学知识,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言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等,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包括普通话实训、演讲与口才、教学口语、交际口语等。另一类是外语,以英语的听说为主,同时计划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开设有针对性的小语种培训,比如泰语。

人文素养课主要是针对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化和积淀不够”这个问题。总体上看,人文素养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中国当代国情知识,从传统和现代两方面帮助学生内化和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技能课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丰富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具备教师从业能力。这类课程设置包括课堂学习和教学实习两个阶段,在课堂学习阶段,主要由教师介绍有关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开设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材设计等课程。在课堂学习基础上,依托学校的留学生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学习,通过观摩课堂、模拟课堂和担任助教、进行教学实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实践锻炼,从而积累教学经验,获得教学能力。

在前期的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毕业生存在明显的交际障碍,“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能承受失败和挫折,不能正确对待批评”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甚至生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主要职业方向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作为教师需要具备更高效的交流沟通能力。基于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交际技能课这一大类,开设诸如组织管理学、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课程。

三、以师生作为服务主体

(一)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我们鼓励教师通过建构课程地图来规划他们的教学活动,同时进行团队合作和横向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根据交流和合作的成果随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教学技巧和评估手段。实践证明,课程地图可以作为教师沟通和师资培训的工具,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加强交流和合作,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的新途径。

在绘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动教师,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首先,组织专业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设计课程地图的模板和具体课程内容要素,在完成课程地图模板和内容要素的设计之后,选择各自的课程来设计,教师分别依据各门课程的实际授课情况充实模板,之后将所有课程统一汇总,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地图,然后所有教师对此再进行共同的讨论汇总,找出遗漏、重复、不一致以及优缺点,最后依据讨论结果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形成新的课程地图。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团队还会随时收集整理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以此为依据不断修正课程地图,使之更加完善,更适应课程教学。总之,我们的地图建构是一个螺旋式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地图的建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所教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以学生为本,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课程地图致力于让学生了解课程设置及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实现途径,从而整体规划自己的学习,掌握学习主动权,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在建构课程地图时,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发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由他们自己选择修业路径,实现教学目标从社会本位变为学生本位。

我们的课程地图直接反映本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同于以往的培养计划,我们对课程目标的描述,是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从学生视角入手,为他们展示明确、直观、具体并且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课程目标。比如,对于语言课,我们的描述是“会说标准的普通话,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并能从理论上拆分各个系统,还原现代汉语的内部结构,能展现现代汉语的系统建构;能说会用所教学生的母语”。人文素养课的目标是“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状况,了解中国古代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了解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了解各种民俗;了解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了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情况和政治文化特色”。教学技能课是“学会课堂教学,会导入,会讲解,会考核;能自主编制对外汉语教材;能承担汉语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汉字教学;能进行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听力教学”。交际技能课有“学会做社会人,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团队合作,善于开发利用各种人力资源”等等。这些课程目标描述的是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具体做什么,这样可以保证课程与学生学习成果密不可分,学习成果能够在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和学业测评中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柯晓玲.国外高校课程地图探析[J].高教探索,2012,( 1).

[2]董文娜,巩建闽.课程地图是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2014,( 17).

[3]巩建闽,萧蓓蕾.台湾高校课程地图对大陆课程地图发展的启示[J].2014,( 5).

[4]王静静,夏德宏.高校课程地图建设探索——基于台湾地区高校经验的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5,( 2).

[5]汤尧.台湾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之探究——从教学辅导、课程地图到人力培育[J].三峡论坛,2010,( 5).

[6]王春梅,陆珂珂.质量视野中的台湾高校课程地图——基于台湾东华大学的案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4,( 12).

[7]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3,( 11).

[8]郭莉,李文光,何克抗.网络课程教学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1,( 7).

作者简介:李浩( 1979-),男,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0-2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40( 2016) 02—0064—04

猜你喜欢
核心能力
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研究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1:43:57
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研究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1:43:25
跨境电商人才核心能力分析及培养路径选择
东方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20:19:49
从未来产业发展角度浅谈中国教育方向问题
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
人民论坛(2016年33期)2016-12-27 16:29:50
本科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 06:34:35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10:55
“高质化家政”教育在职业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0期)2016-07-18 04:34:10
苹果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基于核心能力理论
财税月刊(2016年4期)2016-07-04 21:47:11
语用训练,语文核心能力提升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