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俊达(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多段塞交替注入技术在聚驱提效中的应用
哈俊达(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摘要:萨北开发区由于聚驱的开发对象由一类油层转向二类油层,聚合物用量逐年加大,油层动用比例降低,开发效果和效益逐渐变差。为了降低聚驱成本,提高开发效果,选取10个典型井组,应用多段塞交替注入技术,建立不同渗透率油层有效的驱替段塞,实施后低渗透油层的动用比例增加了6.4%,创造经济效益140.544万元,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聚合物驱;多段塞交替注入;低渗透油层
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1995年以来投入聚合物工业化区块18个,截止到“十一五”末,已有7个一类油层区块投入后续水驱开发阶段,开发对象逐渐向二类油层过渡,由于二类油层河道砂发育规模小、相变复杂,非均质性强,聚驱成本增加,开发效益变差,吨聚增油由一类油层的104 t下降到二类油层的70 t,油层动用比由一类油层的80%下降到二类油层的65%。为了进一步挖潜低渗透油层潜力,提高油层的动用程度,应用多段塞交替注入技术,提高不同渗透率油层匹配性,实现降本增效,提升聚驱开发水平。
聚合物驱油技术可以扩大波及体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但单一段塞的聚合物驱油技术,使低渗透油层仍有大部分剩余油未动用。多段塞交替注入技术是通过向油层逐次注入高、低浓度聚合物溶液,形成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段塞,驱替不同渗透率的油层。当注入高浓度段塞时,段塞首先进入渗流阻力较小的高渗透油层。随着高渗透油层渗流阻力增加,高渗透油层压差逐渐增大;再注入低浓度段塞时,当低浓度段塞遇到高浓度段塞,由于高浓度段塞两端的压差较大,使低浓度段塞自动转向低渗透油层,驱替低渗透层的剩余油[2](图1)。交替注聚技术使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与不同性质油层更为匹配,这种驱替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一种浓度单一段塞设计,实现了注入方式多元化。与单一浓度段塞注入技术相比,此项技术避免了单一高浓度聚合物注入低渗透油层,造成对地层的伤害,同时也避免了单一低浓度聚合物注入高渗透油层,无法建立有效的驱替,形成聚合物段塞的无效注入,从源头降低了成本,控制了无效注入。
图1 多段塞交替注入驱油机理
针对萨北开发区注聚区块部分井区低渗透油层吸入厚度比例低、低值期时间短、干粉用量大等实际问题,选取10口注入井,优化段塞组合,实施交替注入,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聚驱效果。
2.1交替注入段塞组合优化
根据油层发育,连通状况等静态资料,建立10个井组的精细地质模型,设计2个多段塞交替注入方案和1个单一段塞注入的常规注聚方案,设计高浓度段塞浓度为2000 mg/L,低浓度段塞浓度为1000 mg/L,高、低浓度段塞的不同注入时间,单一段塞常规注聚浓度为1800 mg/L。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不同交替周期对含水和采收率的影响,预测开发指标,对比设计方案,优化最佳注入段塞组合方式。根据数模预测结果,最佳周期方案为先注2个月2000 mg/L高浓度段塞,再注4个月1000mg/L低浓度段塞。此方案含水运行最低,较常规注聚低0.59%,见图2,阶段采出程度为6.91%,比常规注聚多提高0.47%采收率,见图3。
表2 多段塞交替注入前后注采状况
图2 不同方案含水与注入孔隙体积关系
图3 不同方案阶段采出程度与注入孔隙体积关系
2.2实施效果
2.2.1低渗透油层动用比例增加
按照方案优化结果,对10口井实施多段塞交替注入:2000 mg/L高浓度注入2个月,1000 mg/L低浓度注入4个月。方案实施1个周期后,注入井吸入剖面得到明显改善(表1),全井吸入厚度比例由65.6%增加到71.5%,增加了5.9%。各类油层的动用比均有所提高,其中渗透率k小于300×10-3μm2的低渗透油层吸入厚度比例由62.1%上升到68.5%,上升了6.4%,相对吸入量由16.0%上升到24.3%,上升了8.3%,低渗透油层的动用程度得到明显的加强。
2.2.2含水回升速度减缓
10口注入井注入量较实施前下降70 m3,1个周期内累计节约聚合物溶液1.26×104m3,周围22口采油井日产液减少42 t,累计少产液0.54×104t,月含水回升速度0.12%,较实施前下降了0.13%,累计节约干粉87 t,见表2。
2.2.3节能效益评价
通过应用多段塞交替注入驱替技术,有效的增加了低渗透油层的动用,节约了注水,降低了无效产出,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实施1个周期,10口注入井共创经济效益140.544万元[3]。
1)多段塞交替注入使不同浓度聚合物段塞与不同渗透率油层更为匹配,从方案设计源头上控制了聚合物溶液的无效注入。
2)多段塞交替注入技术应用后,增加了低渗透油层的动用,达到控水降液,减少了无效注入。
参考文献:
[1]王德民,程杰成,吴军政,等.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5,26(1):74-78.
[2]李鹏华,李兆敏,赵金省,等.多段塞平行聚能提高聚合物驱后采收率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2010,31(1):110-113.
[3]万雪峰.周期注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石化节能,2013(5):11-12.
(编辑王古月)
DOI:10.3969/j.issn.2095-1493.2016.01.006
作者简介:哈俊达,高级工程师,1999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从事三次采油开发工作,E-mail:9263761@qq.com,地址: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地质大队,163113。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