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生
一、充分利用和历史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堂课是否感兴趣,注意力是否集中,学习效果是否优良,导课是前提。所以,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通过提问,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讲“汉武帝军事上的大一统”,先问学生:“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共获得几块金牌?”学生回答:“51块”,我接着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一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据《汉书霍去病传》,霍去病以战功官拜骠骑将军,封“冠军候”,汉代以后战功卓著的武将,也都采用冠军的官衔。那霍去病有什么战功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就知道了。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不感到枯燥。
二、努力钻研,不断丰富积累知识
历史学科是一门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社会学科。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要掌握与之相关的语文、政治、地理知识,而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以及艺术、体育、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了解。专业而广博的知识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在讲“百万雄师过大江”一目时,我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使学生充分体会毛泽东在听到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推翻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时的喜悦心情,同时让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的情景,这样不仅增强了授课的感染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多读书、多总结、多反思,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吐故纳新。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根据教学的需要,巧设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出现答不全或答不上来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冒出一些所谓的奇谈怪论,教师不但应该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关键是正确引导,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收获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问题回答错了,不一定是学生错了,也有可能是老师错了,所以得慎重对待。错了不要紧,师生互相协商,共同探讨,找出原因,改正错误。教师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为学生做好指导和服务。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以后,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压力,学习氛围轻松愉快,其乐融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闪烁生辉,个性的发展畅通无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科学的学法指导,适当的激励机制
如果学生学历史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教学生会学历史,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课堂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补差,一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三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鼓励。
五、采用多媒体,让教学充满魅力
为了增强学习效果,适当、适量地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必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等声像效应,又能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目时,可再现当时学生高呼口号、举着标语游行的场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时代氛围,进而认识当时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在“五四”运动中起了先锋带头作用。
(作者单位:吉林省柳河县罗通山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