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华
摘 要:笔者将探讨水文水资源局引进低碳经济理念的情况,并且希望可以提高水文水资源局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关键词:低碳经济;观念;水文;水资源局;探讨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以及低能源消耗为前提的一类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应付地球气候问题、保证能源的正常使用,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等。水源水资源局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所以,在水文水资源局中引进低碳经济观念,对本局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
一、水文水资源局引进低碳经济观念的意义
低碳水文水资源局通常以可持续使用水资源为目的,以节省水资源、减少水资源耗能为中心,从而兴建低碳水利工程,以创造性技术以及体制为支持来有效利用水资源,推动水资源领域的进步。水质水资源局引进低碳经济观念的意义在于:
1.可以暂时化解水资源紧缺的困难
一些城市水资源有着水资源偏少、过境水资源偏多、高质量水滋养偏少、污染问题严重、非汛期水资源量偏少等困难,这是经济进步的主要限制因素。低碳水资源的引进,可以提高水资源的质量。
2.化解水污染困境
调研结果表明,中国的洪泽湖、太湖的水质污染情况比较严峻,并且伴随水资源的无度挥霍的局面难以扭转,水污染对环境造成的伤害极难修复。水资源低碳经济观念的引进可以化解水资源使用率偏低导致的水污染,并且能够复原水资源环境。
3.可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效果
水利施工建筑占地广阔,耗能较大,并且还会破坏自然环境。引入低碳观念,能够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进度,收获双效益。
二、水文水资源局引进低碳观念的过程
1.水利规划中引进低碳观念
水文水资源局在规划阶段,最容易推行低碳经济观念。比如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在泵站地址的选择、构造以及布设等层面,通过调研,可以节约能源、节约用地面积、节约杨材料,确保泵站构建的成本低廉,并且提升泵站运转的稳定性。水利规划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牵涉到管理层面。在规划阶段,应细致地进行研讨,在规划中体现出低碳观念,全方位、有效地完成规划工作,从而保证规划的预见性以及合理性。
2.水利设计中引进低碳观念
现阶段,我国水文水资源局在水利设计层面还不够成熟,也没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低碳工艺、低碳设施等的使用还比较欠缺,与其它国度的水泥工程设计对比,有着原材料损耗快、占用土地资源过多等难题。所以,在水利设计阶段,引进低碳观念,节省材料、能源、土地资源,并展开评估与审核极为关键。水利工程低碳设计阶段,应参考我国有关法制规章来完成,应尽量满足占用小、污染可控、消耗材料少等要求,保证其功能的发挥。
3.水利施工阶段引进低碳观念
水利工程建筑时期,引进低碳观念的目标是保证水利工程的使用周期,最大程度的节省能源,让气体、固体形状的废物能够有效排除。当代水利工程施工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①工程标准与品质应有所保障;②水利施工的管理必须秩序井然并且有效;③水泥工程功能必须兼顾水资源、生态以及安全层面;④运维管控要达成调度的智能化以及管理的信息化。
目前,中国一些水利工程建筑滞后。所以,必须在水利施工阶段引入低碳观念,创造性地改进制度,扭转水泥建筑使用周期短、品质不过关的局面。
4.水利管理阶段引进低碳观念
水利管理牵涉到的元素繁多,除开必须协调冲突以及利益得失之外,还应明确其是一项民生工程。所以,在水利管理阶段引进低碳观念,参考我国的相关法规章程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的质量,减少废水排泄量是当务之急。另外,在低碳理念的引导下,还必须强化对工程的维检,有必要时应进行改建,保证水利工程的使用周期,减少工程运维成本,降低资源的损耗,提高泵站运转的效能,确保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三、水文水资源局发展低碳水利的具体措施
1.形成低碳水资源利用的关联,强化低碳水利人才团队的培养力度
低碳经济理念下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应让水资源局的资源认识到低碳观念的关键性,并且要让其明确水文水资源局发展的状况。水文水资源局必须强化对低碳经济观念的宣讲力度,让国家机关、公司与民众能够形成一股合力,并且让其主动参加宣讲。另外,应构建一支技术功底扎实、职业操守良好的水文水资源局的人才团队,培育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管理的低碳水利方面的栋梁之才。
2.构建低碳水利的工作体制,健全低碳水利策略与制度
低碳水利的推行,必须构建包含资源、环境、安全以及民生等层面的创新性的低碳性的工作体制,从而保证各版块低碳审查能够过关,并过渡到下一个建设周期。而且,还要参考与低碳水利有关的参与性、市场性与规体制性的策略,健全国家机关行政、公司市场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制度,凸显期带头功能,为低碳水利的推行扫清障碍。
3.订立低碳水利技术规章,强化对低碳水利指标的核查
低碳水利环境下,必须订立低碳水利技术规整,并逐渐形成一些完备的技术规章系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与准则。另外,还应强化对低碳水利指标的核查,加快低碳水利的施工进度,确保水文水资源局在其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4.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致使河流湖水干涸、加快面源污染以及土壤退化、容易形成旱灾以及水灾,从而导致野外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生物的多元化局面被打破,对自然环境安全与居民的日常饮用水等形成实质性的危险。
因为我国特色化的地貌特征,加上矿山能源的使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换来的却是自然环境的毁灭性破坏。调研数据说明,林木植被有着调节以及适应环境改变的双向功效。从调节层面来讲,其能够让林木植物等汲取碳元素,能够降低空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比例。如若不然,毁坏林木植物就容易使二氧化碳等过度集中。而从适应环境改变的层面来讲,通过修复林木植物生长的环境,能够维持水土平衡、防风固沙;而构建防护林系统,能够遏制森林大火、降低病害虫害发生的几率,可以强化林木本身以及人类社会适应气候的能力。
所以,笔者的意见是,水文水资源局往后应使用各类有效举措,整合资源、钱财等,推动山体、水资源、田地、道路、村庄的治理工作,不断修复生态环境,预防水土流失,为低碳水利的进步奠定基础。
5.强化水资源的管理与维护
气候改变让本来紧缺的水资源变得更为稀缺,水资源的问题又导致温室气体的排出。比如:当形成大规模的旱灾时,会致使农作物以及花草林木的枯萎、死去。这部分植物无法茁壮成长,会导致植被的固碳功能不能万安全发挥。而且,旱灾中水资源缺乏还会致使水电站发电能力降低,从而增加煤炭发电的频率,温室气体会随之大量产生。
所以,碳排放以及水资源问题都是互相作用的,一旦处理不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强化水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力度是建设低碳水利工程的关键。因此,未来用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促进节水型社会的构建。有了这个工作中心,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操作实践方面,应全面解读《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所倡导的做法,并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任务层面,用构建并完善节水型社会管理系统。在取水、用水、排水方面要全程参与管控,加强取水许可的认定以及水资源的有偿利用,节约用水;其次,农业上应节约用水,并提升灌溉水使用效能,融合新农村构建的实际情况,调节农业种植构造,让每一滴水都不浪费,加速审批高效输配水工程项目,对已有大中规模的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总而言之,水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源。国家也类似于人的身体一样要完成新陈代谢,其必须从外部环境汲取能源,并以能源转换为核心,吸取能源,排出废物。而低碳观念正好与其实际需求吻合。
参考文献:
[1]高士欣,汪成刚,黄新平等.集“测、报、整、管”于一体的水文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与实现[J].低碳世界,2015,(2):59-60,61.
(作者单位: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