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与特殊句式剖析

2016-05-26 09:36:26解长霞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2期
关键词:虚词文言现代汉语

解长霞

虽然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都把文言文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文言文教学应使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但不少同学却对文言文“畏而远之”,更别说是文言中意义和用法比较空灵和不确定的虚词了,再加上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这无疑又增加文言文的难度。如何在两难和畏惧中找到突破口并在高考文言中取胜,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着手。

一、高考文言虚词的剖析与应对

(一)厘清虚词的考查范围

《考试说明》对虚词的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共18个)。了解《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考查的要求和数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高频虚词和出处的统计

1.表1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高频虚词的统计(单位:次)

由表1可见,虚词的考查是有主次和重难点的。其中词性复杂、意义和用法多样的虚词出现频率比较高,例如:“以”,有介词、连词和动词三种词性,共有12用法。“而”,有代词、副词和连词三种词性,共有9种用法。这类虚词不仅是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而且也增加了高考文言虚词考查的难度和区分度。此外还有部分考点超出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例如2014年高考共考查了18个虚词,其中“兮、哉、夫、矣”不在考试范围之内。面对这种高考趋势,除了掌握规定的18个虚词外,还要有量上的拓展。

2.表2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中课内文言虚词考查出处统计(单位:次)

高考文言虚词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共四个选项,每个选项都由一个课外的和一个课内的典型例句构成,让考生在比较、判断后选出四个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大多数省份的高考卷多采用这种考查形式。由表2可见,这种形式不仅考查的虚词面广,而且注重课内、课外虚词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三)稳中有变的虚词考查题型

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在文言试题的第二题中出现,考查形式稳中有变,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传统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详见表2说明)。近五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基本上都延续了这一传统的考查形式。但有些省市探索出了新的考查形式——填空、选择相结合的形式。

如2015年的湖南卷第6题:将文言虚词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与而

B.者与其

C.之所其

D.者所而

新的虚词考查形式难度更大,一方面考生必须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另一方面必须全面掌握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外还要区分选项中不同虚词的异同点,方能选出最佳答案。

(四)虚词在高中教学中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1.虚词的特性

文言文中的虚词一般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具有实词的意义,因而在用法上“虚词不虚”;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非常少,但其在文言文句子中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且因词性的复杂和意义、用法的多样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根据语言环境辨别某一虚词具体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语境是虚词意义和用法由不确定到确定的最佳判断标准。全面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后还必须培养语境的鉴别力和迁移力。

2.虚词的学习

(1)联系生活实际。文言其实离我们很近,如成语、俗语等中大量的留存。例如:“于”在成语中作介词,指出范围或对象,如:“喜形于色”的“于”相当于“在”;“青出于蓝”的“于”相当于“从”;“安于现状”的“于”相当于“对于”。

(2)多些自主,多学益善。初高中对文言要求的悬殊,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或理解不深,记得不牢都无法做到知识的正迁移。高中文言虚词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需要一定的语法知识——最基础的汉语词性、句子成分和句式等。学习文言千万不可用功利的分数掩盖了文言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老子《道德经》云:“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以“弗居”的态度学习文言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乐。此外,尽管常考的虚词只有18个,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量,但文言虚词远不止这些,对不常考的虚词也要有一定的关注,这对文本的理解和常考虚词的解读是有益无害的。

一、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把握

《考试说明》对文言句式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外加常见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文言文特殊句式共有6大类。有的同学常苦于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判断,一学到特殊句式往往靠死记硬背应付老师的检查。要改变现状,必须重视理解和了解必要的语法知识。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式这个标准而言的。我们虽然会说标准语,但并不真正了解标准语的结构,再加上初中基本不讲任何语法,这就导致了很难说清句子成分,更别说分析成分间的关系了。句式的考查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且以主观题的考查形式为主。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即主要放在句子翻译中进行。为此,要想攻破特殊句式的解题难关必须从语法和虚词两个方面着手。

(一)特殊句式的语法定位

不论现代汉语,还是文言,句子成分的次序一般都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但在文言中,为了强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句子的次序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而文言翻译是要把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出来。也可以说,文言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式这个标准而言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能识别特殊句式,还要全面准确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和句子结构方面的语法知识。如①“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愚公移山》)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劝学》)③“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赤壁赋》)在使用成分划分法的同时,要了解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二)特殊句式与虚词的关系举隅

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在文言中有“遭受”的意思。其句式的实质是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被动句的翻译一定要把有关对应的词语翻译为“被”,文言被动句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主要在于构成方式。常见的与虚词有关的被动句有“于”字式、“被”字式、“为”字式等。

①“于”字式:“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②“被”字式:“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为”字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何也?”(《伶官传序》)

鉴于某些特殊句式和虚词的亲密关系,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这些虚词对于句式的提示作用,这样才不至于在句子翻译中因看不出句式而丢分。

(三)特殊句式在句子翻译中的考查

2014年四川卷:“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梁书·王筠传》)(画线部分为被动句和省略介词“于”的省略句)

译: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当世人看重。

2015年浙江卷:“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太平州学记》)(画线部分为状语后置)

译: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在文言文句子翻译时要特别关注常用的特殊句式,一般来说,句子翻译中有某种特殊句式的必然会占1分。所以关注重要实词的同时,还必须对常用的特殊句式进行全面而透彻的分析。我们可根据特殊句式的难易度和繁简度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我们对特殊句式出现环境的敏感性。

文言文虚词和句式的掌握,除上述方法外,还需要增加趣味性文言文的阅读量,只有多读才能在无形中培养语感。

猜你喜欢
虚词文言现代汉语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6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