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驱动力

2016-05-25 00:37:05蔺雪芹王女英任宇飞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北京市

蔺雪芹 , 王 岱 , 王女英 , 任宇飞

(1.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北京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驱动力

蔺雪芹1, 王 岱2, 王女英3, 任宇飞1

(1.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基于北京市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街道数据,多尺度考察了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2000—2010年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老年人口分布最为集中,城市发展新区增长迅速;10年间老龄化程度加深,区县间空间分布差异增大;老年人口总体呈“中心高、外围低、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社会隔离度区域面积显著扩大且在郊区集中分布,低社会隔离度区域面积缩小;养老设施总体供给不足,老年人口与养老设施空间分布不匹配;基于老年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最后从人口自然加龄、外来人口、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老年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特征;驱动力;北京市

0 引言

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影响日益受到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3.26%,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8.87%。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显示,未来30年中国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65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23%,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目前国内外关于老龄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不同国家或地区老龄化发展现状分析及趋势预测。J.M.Wiener等[1]对2050年美国老龄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姚静等[2]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现状特征、成因、趋势等进行了分析;衣保中等[3]、骆勇等[4]、林宝[5]分别对吉林省、上海市、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2)不同尺度和类型区域老龄化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王泽宇等[6]测度了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水平及空间关联性;林琳等[7]分析了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特征;袁俊等[8]研究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区域差异扩大的内在机制。3)老年人群相关社会问题研究。主要包括老年人口贫困问题[9]、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时空分异[10-11]、老年产业发展和社会养老设施建设[12-13]等。4)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S.Oshima[14]对老年及年轻人口迁移对日本传统社会养老模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张桂莲等[15]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通过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消费、储蓄、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养老保障等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杨雪等[16]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魏立华等[17]对老年人口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陈锡文等[18]测度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的影响。5)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邬沧萍等[19]分析了未来中国特色老龄化发展前景并提出对策;刘清芝[20]、王岱等[21]在系统总结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对策后,提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对人口老龄化及相关问题已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对于城市尺度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还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

2000年北京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114.29万人,2010年达到170.89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56.6万人,年均增长速度4.95%,远高于全国3.47%的平均增长水平。北京市老龄化进程加速推进,并呈现出老龄化程度高、发展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显著的发展态势。老年人口增多和老龄化加剧问题已经成为首都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以及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进程中必须积极、主动应对的重大时代课题。以第五次和第六次北京市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北京市2000—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及其占总人口比重(老龄化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基于核密度的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热点探测。核密度估计法从老年人口数据中获得需要的信息,以探测老年人口空间热点区的分布[22],该函数可根据单位网格内点的密度来估计样本点周围的密度并产生一个光滑的表面。在二维空间中,核密度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1)

式中:λ(s)是地点s处的核密度估计;r为带宽,即核密度函数的搜索半径;n为样本数;φ是街道l与s之间距离dls的权重。

1.1.2 基于全局自相关的老年人口集聚程度判别。全局自相关用于描述区域单元某种现象的整体分布状况,以判断该现象在空间上是否存在集聚性,常用的检验统计量有Global Moran’sI指数,计算公式:

(2)

1.1.3 基于局域自相关的老年人口社会隔离度的空间识别。局域自相关分析可以用来测度以每个地理单元为中心的周边邻近区域的相似程度。因此,采用老龄化率指标,借助局域自相关分析方法,进行老年人口社会隔离类型的划分和地域空间识别。计算公式:

(3)

根据局域自相关LISA图将老年人口社会隔离程度分为4个等级。其中“高-高”关联区域表示老年人口比重高的地区和老年人口比重高的地区邻近集聚分布,这些区域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显著高于其他区域且空间集中,表明老年人与其他年龄段人口空间分离程度高,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区域老年人口社会隔离程度也高,称为高隔离度区,“低-低”关联区域表示老年人口比重低的地区和老年人口比重低的地区邻近集聚,这些区域老年人与其他年龄段人口空间分离程度低,即老年人口的社会隔离程度也较低,称为低隔离度区,“高-低”关联区域表示被老龄化低集聚区包围的高老龄化区,称为较低隔离度区,“低-高”关联区域表示被高老龄化集聚区包围的低老龄化地区,称为较高隔离度区。

1.1.4 基于地理分异度的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匹配程度测度。地理分异度用以反映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设施在空间分布上的联系程度[23],计算公式:

(4)

式中:C为地理分异度;Si为i区(县)老年人口数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Pi为i区(县)养老院床位数占全市养老床位总数的比重。C越大代表2个要素的空间分布越不一致,越小代表二者的空间分布越一致。

1.1.5 基于O-D矩阵的老年人口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分析。首先,以老年人口街道分布数据为基础,结合2010年北京市道路交通网络图和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空间分布图,度量北京市老年人口的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由于缺少比街道更小尺度的人口数据,因此,采用乡镇街道层面图层的几何质心作为人口分布的质心。其次,参照文献[24],设置各级道路速度为高速公路50 km/h,主干道40 km/h,次干道30 km/h,支路及以下20 km/h,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交通网络数据集。再次,通过ArcGIS中的网络分析模块建立O-D成本矩阵,加载307个街道质心为起点,163个全市二级医院作为目的地,得到307个街道到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的通行时间矩阵,有307×163共50 041条记录。最后,根据O-D矩阵汇总得到各街道就医最小通行时间。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0,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街道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据以及《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及各区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

2 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化特征

2.1 集中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增长迅速

在功能区层面,2000—2010年北京老年人口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2000年老年人口由多到少依次为城市功能拓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2010年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其中,城市发展新区老年人口增长速率最快,年均增速7.13%,其次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增速依次为6.83%,3.16%,0.35%。这是因为随着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口逐渐向靠近中心城区且自然环境相对优越、交通便利的郊区搬迁,并且随着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经济活动密度不断增大和环境质量下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的城市发展新区表现出更高的人口增长率。生态涵养区虽远离中心城区,交通便利程度和公共服务配套相对较差,但是由于其良好的绿色生态空间和静谧环境的吸引,老年人口增长率也高于功能核心区。2000—2010年老龄化空间分布格局一致,老龄化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生态涵养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老龄化率增长快的地区依次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发展新区。2000—2010年老年人口密度分布呈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的趋势,即首都功能核心区老年人口密度最大,生态功能涵养区密度最小(图1)。

说明:FR1为首都功能核心区,FR2为城市功能扩展区,FR3为城市发展新区,FR4为生态涵养发展区。

2.2 圈层分布特征显著,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增大

从区县层面看,老年人口数及老年人口密度均呈现“圈层”结构,即由中心到外围,各区县老年人口数量和密度逐渐减小(图1)。2000—2010年老年人口分布最大的区县为朝阳、海淀、西城、东城和丰台,且表现为距离城市中心越远老年人口分布越少的特征,位于远郊区的怀柔、门头沟、延庆老年人口分布最少。2000—2010年老龄化率空间分布格局一致,最高的为东城和西城,次为远郊区的门头沟、平谷、延庆、密云和怀柔。这是因为距离中心城区越远的生态涵养区,总人口分布少,导致远郊区县老年人口比重大,老龄化程度高。从老龄化增长速率来看,远郊区的房山、密云、平谷、门头沟、延庆及近郊区的石景山、海淀、丰台等老年人口比重增长快速。从老年人口密度来看,2000年老年人口密度最大的为东城和西城,并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远郊怀柔、平谷、门头沟、密云、延庆老年人口密度最小,2010年老年人口密度均有所增大,但空间分布趋势变化不大。绘制2000,2010年北京老年人口洛伦兹曲线图(图2),计算2个年份的老年人口数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2000年为0.341 3,2010年为0.384 6,近10年老年人口基尼系数增大,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增大。

图2 2000,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2.3 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

采用核密度分析街道尺度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呈“中心高、外围低、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图3)。2000年老年人口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海淀东南、朝阳西部、丰台西北,另外石景山、通州、昌平、房山也散布有较多的热点区域。2010年,热点区域在原有基础上向外围扩展,海淀、朝阳、房山、石景山区热点区域显著增多,且呈集聚分布态势,通州、昌平热点区域由散布向均衡分布转变,顺义、房山也散布较多热点区域。可见老年人口空间的近域推进特征非常明显,同时靠近城区拥有诸多大型成熟居住社区的通州、昌平等,远较其他远郊区县集聚态势显著。2000年老龄化率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海淀东南、朝阳东部、石景山、丰台东部,怀柔、延庆等也有少量热点区域散布。2010年老龄化热点区域在原有基础上显著向远郊区县扩散,房山、门头沟、平谷、延庆、怀柔、密云老龄化热点区域显著增多,并呈均衡分布态势(图4)。采用Geoda软件对老年人口数和老龄化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老年人口数2000年Moran’sI为0.624 6,2010年为0.570 0,老龄化率2000年Moran’sI为0.593 1,2010年为0.419 6,2个年份各指标Moran’sI均为正值,且通过0.01显著性检验,表明老年人口数和老龄化率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态势,即总体上高密度与高密度分布区邻近,低密度与低密度分布区邻近,但这种空间集聚分布态势10年间有所减弱。

图3 2000,2010年北京市分街道(乡镇)老年人口核密度分布

图4 2000,2010年北京市分街道(乡镇)老龄化率核密度分布

2.4 社会隔离类型的地域分布演化特征

根据前述界定,对2000,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社会隔离程度和地域空间进行划分和识别。基于Geoda软件生成2000,2010年北京市老龄化率的LISA图(图5),可以看出,2000年高隔离度区域主要有2个,其一位于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和西城,其二分布在城市北部,包括延庆东北部、怀柔北部、密云西北部部分地区;低隔离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淀中部、顺义中西部、大兴北部、怀柔和昌平南部部分地区;较高隔离度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西南部;较低隔离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怀柔南部、密云西南部、顺义中部、平谷南部、丰台西部。2010年高隔离度区域进一步向城市北部转移,包括延庆东部、怀柔北部、密云中北部等,中心城区呈不显著区域;低隔离度区面积增大,且空间分布趋于集中,主要分布在昌平南部、海淀、朝阳、顺义西部、通州西部、房山东北部和大兴西北部;较高隔离度区域增多,主要分布在房山东北部和丰台西部,较低集聚区显著减少,在顺义西南角有小范围分布。可以看出,2000—2010年高隔离度区域面积显著扩大且向城市北部的远郊区县转移,低隔离度区域在原有基础上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新区集中扩张,较高隔离区显著增多且在城市外围集中分布,较低隔离区显著减少。

图5 2000,2010年北京市老龄化空间关联LISA图

2.5 老年人口与养老设施空间分布不匹配

截止2015年,北京市养老机构共有386家,共有养老床位722 93个。根据“9064”养老发展目标,到2020年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床位的需求量将达到14万~16万张,与这个目标相比,北京养老总床位数还存在很大缺口。2010年65岁以上老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2个,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从每千人老人拥有的床位数来看,“中心低外围高”的空间格局显著,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石景山每千人老人拥有的床位数显著低于远郊区县,昌平、延庆、大兴、密云、平谷等每千人老人拥有的床位数大于70张。进一步采用地理分异度对老年人口和养老设施分布的空间一致性进行判别(图6)。可以看出,东城、西城、海淀、丰台、房山、大兴、昌平地理分异度较大,说明这些区域老年人口分布和养老床位空间分布差异大,而朝阳、石景山、通州、顺义以及远郊区的怀柔、平谷、门头沟、密云和延庆,地理分异度较小,说明这些区域老年人口分布和养老床位空间分布较一致。从全市养老机构开发建设数据可以看出,近10年来新建养老机构主要分布在远郊区县,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县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少,导致养老设施和老年人口的空间错位,出现“城里排队城外空闲”的现象。养老设施和老年人口的这种空间错位将是未来实现有效养老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6 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与养老设施地理分异度

2.6 老年人口的医疗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

根据O-D矩阵计算得到2010年北京市基于老年人口的医疗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分布(图7)。可以看出,总体来讲北京市老年人口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不均衡,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区东城区、西城区,以及海淀、朝阳,石景山东部、丰台中部和东部、大兴北部、顺义南部以及昌平东南地区,由中心城区向外围的这些集中连片区域,以及怀柔北部和南部、延庆西部、密云东部和西南部、平谷东南部、房山中部等部分地区,这些地区老年人到医疗机构的可达性最高,出行时间在15 min以内,昌平北部和中部、顺义北部南部和东部、平谷区中部、密云的北部和中部、怀柔的北部、延庆的南部及西部、门头沟西部、房山东部、大兴中部、丰台中部、通州西部,可达性相对较低,老年人到医疗机构的出行时间在15~30 min之间,怀柔中部、密云北部和南部、延庆中部西部、门头沟北部、房山南部、大兴南部、通州南部老年人到医疗机构的可达性较低,在30~45 min之间,其余地方包括延庆东部、怀柔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房山西部、通州南部部分地区、大兴南部部分地区可达性最低,到医疗机构出行时间在45 min以上。

图7 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的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

3 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化驱动力

3.1 人口自然加龄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惯性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由0.599 7%,0.514 1%下降至0.590 9%,0.394 1%。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加龄进程加快,老龄化加快,同时死亡率下降较出生率快,导致老年人口结构的高龄化发展。人口自然变动方向会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连续性,老年人口增长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惯性和连续性。2000年老年人口较多的区县,如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到2010年依然为老年人口较多的区县,2000年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县,如西城、东城、门头沟、平谷、延庆、密云,到2010年仍是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区县,而2000年怀柔、通州、顺义、海淀、大兴、昌平等老龄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到2010年仍为老龄化水平较低的区县。2000—2010年老龄化程度高值和低值的空间分布区县基本一致。人口密度大的区域,老年人口密度也大。将2010年各区县常住人口密度与老年人口密度进行线性相关分析,二者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47 2。

3.2 外来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和结构年轻化

外来人口的迁入造成人口机械增长,对人口结构有着直接而迅速的影响。第一,外来人口绝对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全市人口基数迅速增大,使老龄化进程减缓。2000年外来人口为256.77万人,2010年为704.45万人,年增长率为17.43%,而同期常住人口增长603.31万人,年增长率仅为4.45%。第二,外来人口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拉低全市整体老年人口比重。2000年劳动人口占外来人口比重和占常住人口比重分别为86.48%,73.87%,2010年比重分别为89.73%,78.85%。从空间分布来看,外来人口比重大的区县是老龄化水平明显较低的区县。2010年外来人口比重较高的区县,如昌平、大兴、朝阳、丰台、海淀,老龄化程度也较低,而外来人口比重较低的区县,如平谷、延庆、密云、门头沟、房山,老龄化程度也较高。第三,外来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对北京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总体看北京外来老年人口数比重较小,但增速较快。外来老年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然后依次为城市发展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北京老年人口总体分布特征较为一致。

3.3 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老年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同时作为城市居民的一类特殊群体,老年人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其自身特征需求,包括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城市开敞空间等。因此,老年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也是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配置较为全面的地区。选取各区县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每千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个数、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林木绿化率和路网密度,分别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个人生活水平、消费能力、医疗卫生条件、养老服务水平和绿化水平,将2010年各区县老年人口密度与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除路网密度外,老年人口密度与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每千人社区卫生服务站个数、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林木绿化率呈较显著线性负相关,这与养老服务设施等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有关。

3.4 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

2005年开始,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区县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区域发展。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等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教文化产业等迅速发展,开发强度不断增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相应伴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加之首钢搬迁,带来区域生态环境好转,人口有效向此疏解,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而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和房山在内的城市发展新区,是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近些年着重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加强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教育、医疗、文化以及休闲产业的布局牵引,带动市区功能转移,并启动了顺义、通州和亦庄等重点新城建设,分担市区功能。加之新区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社区的建设发展,大批老年人向该区集聚。另外,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市场催生养老房产,这些养老房产大多分布在远郊区风景优美、环境静谧的地区,如将府庄园、汇晨、圣泽峰等,也吸引老年人向城市外围尤其是远郊区县迁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2000—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增长最快;呈圈层分布和“中心高、外围低、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集聚分布态势,10年间老龄化程度加深,空间差异有所增大;高社会隔离度区面积显著扩大且在郊区集中分布,低社会隔离度区面积缩小;城市养老设施总体供给不足,且与老年人口空间分布不匹配;基于老年人口的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表现出“中间高、外围低,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2) 影响北京市老年人口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然加龄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惯性,外来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和结构年轻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及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等。

4.2 建议

未来全市尤其是老年人口集聚分布、老龄化水平高的地区,要着力加强老年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老年人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无障碍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推进老年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和人文关怀;加快全市养老机构建设和均衡布局,保证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一所养老机构,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特点,发展多类型多级别养老机构,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完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以区级老年医院为重点、以综合医院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加强怀柔、密云、大兴、通州等远郊区县老年医护服务设施的建设,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1] Wiener J M,Jane T.Population Ag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rogram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2,31(4):776-781.

[2] 姚静,李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0,15(5):24-29.

[3] 衣保中,张凤龙.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对策[J].人口学刊,2008(6):37-39.

[4] 骆勇,赵明强.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影响及对策思考[J].西北人口,2009,30(6):72-74.

[5] 林宝.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战略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11(1):9-13.

[6] 王泽宇,孙然,韩增林,等.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测度与空间关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138-143.

[7] 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26(5):1043-1054.

[8] 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41-47.

[9] 乔晓春,张恺悌,孙陆军.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特征分析[J].人口学刊,2006(4):3-8.

[10] 张纯,柴彦威,李昌霞.北京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路径及其时空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116-120.

[11] 孙樱,陈田,韩英.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J].地理研究,2001,20(5):537-546.

[12] 陆杰华.关于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现状、设想与前景的理论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0(4):59-63.

[13] 宋韬,汤建中.试析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J].人文地理,2001,16(3):16-20.

[14] Oshima S.Japan:Feeling the Strains of An Aging Population[J].Science,1996,273:44-45.

[15] 张桂莲,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10(5):48-53.

[16] 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1(4):46-53.

[17] 魏立华,丛艳国.老龄人口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人文地理,2001,16(1):20-23.

[18] 陈锡文,陈昱阳,张建军.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2):39-46.

[19] 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28(1):8-15.

[20] 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J].西北人口,2009,30(4):73-75.

[21] 王岱,刘旭,蔺雪芹.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1):138-147.

[22] Chu Honejay,Liau Churnjung,Lin Chaohung,etal.Integration of Fuzzy Cluster Analysis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for Tracking Typhoon Trajectories in the Taiwan Region[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10):9451-9457.

[23] 肖艳秋,杨德刚,唐宏,等.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2,35(2):309-317.

[24] 陶卓霖,程杨,戴特奇.北京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5):616-624.

Spatial Patterns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Elderly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City

Lin Xueqin1, Wang Dai2, Wang Nvying3, Ren Yufei1

(1.CollegeofResourcesEnvironmentandTourism,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2.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3.CollegeofUrbanandEnvironmentalScience,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Based on 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 data of street in Beijing, this article from multi-scale and multi-angel explores the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population and aging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City from 2000 to 2010.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elderly population are most concentrated in Development Area of Urban Function and growing rapidly in New Area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Beijing from 2000 to 2010; aging degree has deepened in ten years, and the spatial disparity enlargens between districts(counties); elderly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general presents “ center high, peripheral low, east high and west low, south high and north low ” spatial patter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agglomeration is weakened; the area of high social isolation region significantly expands and these reg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suburban, and the area of low social isolation region reduces; pension facilities are in general insufficient,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and pension facilities does not match; spatial accessibility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service facilities based on elderly population is imbalance. Final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from net-aging-in-pace of population, migrant pop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o on.

elderly population; ag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driving forces; Beijing City

2015-10-15;

2016-01-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101150)

蔺雪芹(1980-),女,甘肃武威市人,副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lin-xueqin@139.com。

王岱(1978-),男,河北保定市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研究,(E-mail)wangdai@igsnrr.ac.cn。

K901.3

A

1003-2363(2016)03-0158-07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北京市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节能与环保(2022年7期)2022-11-09 00:44:46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中小学校长(2022年4期)2022-05-28 11:40:36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测绘(2021年11期)2022-01-24 07:31:30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28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智富时代(2019年3期)2019-04-30 11:11:1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44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福利中国(2015年5期)2015-01-03 08: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