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的企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2016-05-20 07:56:27李忠亓婷婷李桐
日本问题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松下幸之助

李忠+亓婷婷+李桐

摘要:日本企业家对教育相当重视,松下幸之助可谓其中代表。他将企业首先当作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然后才是生产经营场所,在重视“人”的基础上培养人的“才能”,在强调经验型知识与反省型知识的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获得,在重视实践与反思的同时兼顾教学。依据这种教育思想,松下幸之助对日本的“教育荒废”“学历社会”等问题做出分析评判。这种分析和评判,对处于追赶阶段的中国教育改革颇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松下幸之助;教育目的观;教育内容观;教育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6)02-0040-08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602005

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社会支持。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支持力量,企业家的教育观念无疑对企业参与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松下幸之助(1894—1989年)是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他将初创时期只有3个人、70日元启动资金的电器开关制造所,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余万职员、数千亿美元固定资产的全球性跨国企业,成就了一个传奇。但是,如果将这个传奇仅仅视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显然有失片面。这位只有四年小学教育经历的学徒出身者,先后出版著作60多种,被译成20多国文字广为流传;首创“事业部”“终身雇佣制”等制度,被誉为“经营之神”;获得早稻田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得到日本、荷兰、马来西亚、美国等政府表彰。他还对日本经济、政治、文化有独到见解。日本历史学家奈良本辰说:“我看了松下先生写的‘怎样挽救溃散中的日本和‘忧论后,很受冲击。但这种警惕之书,为何不出自学者之手,而出自只有小学程度的企业家呢?[1]”不仅如此,松下还对企业与教育做出独特理解。他认为,企业的首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其次才是生产制造,教育的首要职责是培养人然后才是培养人的才能,进而选择合适的内容与方法,服务于人类的繁荣、和平与幸福。他将企业当作人才培养机构,使松下电器公司富有生机与活力。作为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松下幸之助对日本的追赶型经济以及与之适应的教育发出警告,这种警告对长期处于追赶进程中的中国经济与教育颇有警示意义。在创业成为时代背景的社会氛围中,在企业成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的制度安排下,需要对企业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予以足够重视。

一、对企业的定位:

“造物之前先造就人才”“造物之前先造就人才”是松下幸之助企业经营的重要理念。他说:“身为企业家要能看清什么对公司是至关重要的,确定主面,负起重大责任,

收稿日期:2015-11-02

等:松下幸之助的企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16年第2期做不到这一点,不能算是真正的企业家。”“造物之前先造就人才”就是被松下视为企业发展的“主面”而予以重视。他说:“松下电器在制造人才,当然我们是在制造电气产品,但是在这之前,先要培养人才。制造好的产品当然是公司的使命,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先培养适当的人才。[2]21”人才培养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成为松下电器公司的特色:“松下电器公司与其他公司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员工的培育与训练上。[3]48”这是松下电器公司得以长盛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多数人眼中,企业是赢利性生产经营单位,松下对此直言不讳。在他看来,企业不赚钱,要么不再是企业,要么破产倒闭。但是,与多数人不同,松下认为企业还有更为重要的职责:其一,企业要服务大众。企业是社会公器,必须透过业务造福社会。他说:“我想惟有从‘替社会培育优秀人才的观点上来说,才最能表现‘企业是社会公器的使命价值。由此可知,企业确实是培育人才的场所,而人才的培育,也正是贡献国家社会的重要任务。”其二,企业赢利必须以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方式实现。赢利很重要,但要服务于人,“人的生存意义不在于赚多少钱,而在于你为你的民族做了多少事。”其三,企业必须有对意义的追求。如果企业以赚钱为唯一目的,无异于一个无法填满的黑洞,这是灾难而非福祉。他说:“我们之所以在一起工作,完全是为了提高生产,使包括彼此生活在内的整个社会逐渐进步。经营公司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唯有这样松下电器公司才有存在的意义。这就是我们的最高使命,我们必须觉醒,并基于这种使命而努力奋斗。[4]42”

松下对企业意义的强调基于他对人和人类的认识与尊重。他认为,企业经营服务于人,经营就是人类相互依靠、为了人类幸福而进行的活动。要使经营妥切进行,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人以及人的特性,即具有合理的人类观。在松下看来,人类是万物之王,伟大而崇高;人类有天赋能力,既能遵循生长规律使人类繁衍不竭,又能活用万物使人类持久发展。人类就是依循生长的自然法则、“使人类以及万物的共同生活不断发展所需要的权能、责任”的万物之王[5]25。人类要对天赋的伟大能力以及王者的责任有所自觉并全力践行,即以爱与公正的态度以及充分照料的精神,将人力、物力、财力做最有效的运用,使人类永不休止地得到发展。在他看来,经营企业就是要服务人、服务人类。

正是出于对人、对人类的认识与尊重,松下将企业当作人才培养机构。它大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企业只有获得合适人才,方可发展,即“缺乏人才的组织等于亡灵。[4]45”(2)人才是承担企业使命的主体。“生产品质属优的东西,是公司的使命,为了达成这个使命,有必要培养合乎这种条件的人才。”因此,“经营事业必须以求才、育才为基本方针。[5]63”(3)松下电器公司的成就归功于人才培养。在松下电器公司还是一个小公司时,他就对职员说:“松下电器是制造人才的地方。我们也制造家电用品,但是,在制造家电用品之前,先要制造人才。”随后,他又在多种场合强化这种观念,以至“造物之前要先造就人才”成为松下电器公司广告词。这也巩固了他将企业当作教育机构经营的信念,“企业能否对社会有贡献,是否能够继续成长和繁荣,可以说完全取决于人。因此,经营事业时,首先必须考虑的,就是如何获得和培养人才。[2]54”

二、企业教育目的观:

以“人”为重、兼顾“才能”企业发展需要人才。在松下看来,企业无论如何强调人才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他说:“这工作我一个人无法胜任。因为要专门知识和技术,而这些正是员工们的长处,唯有他们肯动,工作才能完成。[4]47”但是,对于人才,松下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人才是“人”与“才”的综合体,知识、技术、能力是“才能”范畴,是力量的标志,有助于企业发展;自我意识、道德、情感、服务精神是“人”的范畴,是人格的标识,有助于企业对意义的寻求。在两者关系上,“人”为本“才”为末、“人”为体“才”为用,只有“人”健全了,人的“才”方可得到有效培养并能发挥出正面作用:“真正的教育是在培养一个人的人格,知识传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3]96”在人才培养时,需兼顾“人”与“才”并以“人”为重。他说:“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还需要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能够胜任工作,却缺乏优良品德的人,仍然不是称职的现代生产从业人员。员工在公司、社会里,必须彼此能携手合作,特别是今天许多企业已国际化,这一点更显得重要。[3]57”

企业所需人才,大致包括生产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生产技术人才负责生产制造,是企业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保证,人的品质决定产品的品质,“只要有优秀的人才,自然能够生产好的东西。[3]55”知识全面、技术精湛是生产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这类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停顿下来,就会落后于人。”这也是松下“造物之前先造就人才”的出发点。正因重视技术人才,在20世纪70年代,松下集团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人员多达4000多人,年均经费达到400亿日元,使其产品质量持续保持领先,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经营管理人才的水平决定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方式,保证企业对意义的追求。技术人才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但是,这种产品是中性的,可以服务人类,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松下对此深有体会。在松下看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技术取得的成就不无关系。因此,与技术人才相比,经营管理人才更为重要:经营管理人才不仅负责企业人、财、物、事的合理调配,还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即保证企业对意义的追寻。“事业成败操在人的手里,企业当然渴望求得优秀的人才,尤其是能胜任经营干部的人。”企业产品要有利于人类生活而非相反,尤其不能产生公害。他说:“就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绝不允许制造出会困扰消费者的不良产品。[4]59”可见,经营管理人才不仅决定着技术人才的能力发挥,而且影响到企业产品被用于何种目的。

松下认为,人的“才能”必须服务于“人”。他说:“经营的基础是人,对于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在企业经营上,资金、生产、技术、销售等固然重要,但人却是这些东西的主宰,归根结底人是最重要的。”培育人才须知道人性,使人富于人道。二战结束后,松下主持成立PHP(peaceandhappinessthroughprosperity),用于“忠实探究人的本质”,目的是“要替人类谋求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繁荣,靠它建立更大的和平与幸福。”在松下看来,自识力、行动力、计划力、领导力、交往力、说服力等人的“才能”必须服务于人。他说:别误以为只会善于工作、技术高超就是一等人才,本领、技能都强当然好。但是,必须同时兼备一个“人”与“社会的一份子”的条件,“我们务必牢记:作育人才的原则是,不但把他们培养成理想的企业人,也要培养成理想的社会人。[6]67”三、企业教育的内容观:以经验型、

反省型知识为重,兼顾书本知识在知识成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现代社会,企业发展无法离开知识。“无知识则无法发展,所谓‘知识就是力量,所以奖励教育是必要的,有新颖的知识才能发展高度的文明。[7]179-180”但是,学徒出身的松下对知识有独特理解。在他看来,对企业而言,理论知识虽然重要却仅能维持企业的生存,经验型知识与反省型知识才是企业发展以及更好服务社会的知识。他曾言:“事业或生意可以说都是活的东西,随时在变化,在流动。在这种环境当中,单靠头脑中所学到的理论是无法推动工作的,必须要透过实务的经验,培养活的做事方法。这种实务专家单靠学校教育是培养不出来的。[8]71”“学到的理论”是书本知识,“实务的经验”与“活的做事方法”是经验型知识和反省型知识。

企业与人的生存延续,离不开原理性的书本知识。松下曾耗资70亿日元创办“松下政经塾”,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包括哲学、科学、政治、经济、传统文化等内容。他认为,人的教养如尊师、孝亲、爱社会、爱国家等观念没有新旧、不分国别,是做人共通的基本道理和生活态度,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如此。所以,文化知识不可或缺。但是,松下知道,对于学习者而言,书本知识是死的、别人的,对企业与人仅能起到维持作用。他说:“光有认知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去应用。[7]67”在松下看来,对企业与人的发展而言,经验型知识与反思型知识更为重要。

经验型知识是在实践活动中或应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是应用知识的知识或明智解决事务的能力。松下给经验型知识以高度重视,“要培育人才,我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临床专家。”临床专家的特点是活学活用、富有经验,“这种实务专家单靠学校教育无法培养。[8]71”经验型知识是力量的标志或才能的体现,是人的“才”的基本构成,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重大。但是,经验型知识虽然强而有力,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对目的和意义却是盲目的。在松下看来,企业要获得成功,还须有通过反思活动获得的反省型知识,即“必须使理解力足够,经过大彻大悟才能恍然而知的东西。[5]153”松下认为,反省型知识有如下作用:

首先,反省型知识有利于使人成人。反省型知识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让人产生自我意识,使人自主而非依附。松下说:“所谓作育人才……需要将经营理念化入其心灵,但又使其自主、不能使其唯唯诺诺而产生依附性。[5]65”反省型知识还利于提升人的品质。因为如果“只授予所用工具的知识,那就不能把知识有效地运用。……所以,第一是要提升人的品质,这才是真正的教育。[9]173”同时,反省型知识有助于人所具备的能力发挥出正面作用,因为,“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一定会想些歪主意害人,有了知识反而会助长气焰。[7]67”

其次,反省型知识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松下将企业经营视为艺术创造活动,“经营是一种艺术,艺术是一种创造,经营也是一种创造。[5]80”企业产品从构想到供应大众,从无到有、从头到尾,构成一连串的创造性行为。因此,与一般的艺术不同,企业经营是网罗了各种艺术的综合艺术。当然,只有具备反省型知识的人才会具有“日新又新”的观念与至正至中的经营理念,才会使得企业万古常新、生命恒远。

最后,反省型知识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社会繁荣与人类幸福,即保证企业对使命的担当和意义的寻求。松下认为,作为社会公器,企业长久发展需要具备三个要件:(1)透过企业本来的事业,贡献于社会生活进步与人类幸福;(2)借助事业活动所产生的适当利润,回馈于国家与社会;(3)企业的活动过程,必须与社会活动相协调,“绝不允许制造出会困扰消费者的不良产品。[2]67”松下还认为企业要承担管制公害的职责,即企业承担因产业发展引起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破坏自然景观、侵害人体健康甚至构成人类生命威胁的社会公害问题。如果一味以赢利为目的,就不会有这种反思,也不会有这种反省型认识的出现。

四、企业教育的方法论:以实

践、反思为重,兼顾教学教育方法不同,获取的知识不同,能够达成的教育目的也不相同。教学侧重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掌握,理解、吸收、掌握是其特点,是获得前人经验的途径;实践侧重行动、实际参与,探索和应用是其特点,是获得经验、提升能力的途径;反思侧重思考与体悟,批判与反省是其特点,是获得意义与价值的途径。教育中应根据教育目的选择教育方法。结合企业的特点以及企业经营理念,松下重视教学,但更重视实践与反思。

作为常规的教育方法,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不必事事亲自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松下重视教学,甚至强调“管教”,“训练人才应以人性为管教的模式,并确立赏罚分明的制度。”他认为,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及自身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及时予以训导,使其具有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和行动能力;让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都能置身于这种人性管教的教育环境里,这是造就人才的第一先决条件。他甚至说:“日本首先要确立人性管理的模式,再考虑能否充分实践的方法;也就是孩子该如何、学生该如何等等,具体的理想标准应先确立起来,才能从管教谈到‘造就人才。[3]65,68”

教学是获得书本知识的捷径。但是,书本知识是拿来用的而非用来记忆或背诵的。对于以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实践与反思为特点的学校教育,松下持保留态度。他引用柴田幸二郎的话说:“各位受的教育是时下流行的——‘O.X(是非)选择式的教育。在脑中‘既有问题,必有答案的观念根深蒂固。惟其如此,对于‘有没有正确答案、‘答案是什么等须要自己去寻求答案时应如何,则没有受过训练,也很少有耐心地去求得答案的经验。[10]79”松下重视实践和经验,松下公司的店训就是实践,新进人员必须实习:一方面让他们到现场实际参加生产线的工作,另一方面让他们到各处经销商去帮忙销售工作,让他们亲身去体验什么是生意,什么是社会。[8]73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是提高人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实践是为了获得经验与提高能力的话,反思则是产生新思想、新价值与对意义追寻的方式。首先,反思有利于产生新思想、新价值。松下以爱迪生为例指出:“他对于一切,总有‘为什么的怀疑,为什么非这样不可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松下自己也善于质疑与反思。他说:“如果我们能以充沛的热忱用自力去开拓,而以事物为师,用心学习的话,前途实无可限量。……在人的言语中,在自然的事物里,蕴藏着伟大的真理和创造事物的启示。”[10]124,125松下电器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正是松下及其同事不断反思与创新的过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反思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对意义的追求上。松下说:“我们应该以批评为警示,并且牢记培育人才的重要与方法,努力为社会造就更优秀、更杰出的人才。不要眼光短浅的认为赚钱才是企业的目的,要能贡献国家社会,而负起更积极的意义。”[3]64他指出:“企业界在面对舆论的批评时,应该深切的自我反省。我想,遭受这么多评论的主因,还是日本企业界不重视人才品德的修养,才使企业的形象一直无法端正。”[3]27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思与批判,就不会有这种体悟与认识,这也是松下将反思作为教育方法的原因。

五、从企业教育的视角对

日本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从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日本的经济社会就处于追赶之中并取得不凡成绩。即便有两次战败经历,日本经济依然能够迅速恢复,学校教育在其中功不可没。可以说,日本的学校教育一直以适应经济需要的方式存在,并为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好处需要付出代价。日本学校教育在为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遭遇到危机,进而演化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日本的学校教育问题,松下从其企业教育思想的角度予以尖锐批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对“教育荒废”的批判。“教育荒废”是由科技进步引发学生的物质中心主义与精神空虚的教育现象,表现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激烈的入学竞争、欺负弱小学生、逃学、校内暴力、道德堕落乃至自杀等,实质是学生的“心灵荒废”。由于日本的学校教育过度强调对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缺乏对人、人性基本认识与尊重,结果培养出大批缺少人格的模式化人才,这可能也是日本容易走向军国主义的根源。作为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松下从企业人才观的角度对此给予尖锐批判。他说:“今天的教育虽名为教育,可是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还是个问题,教育是什么?是提高一个人的人性。仅传授知识不能算是教育,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给成长中的人知识,是给他们兵器,绝不是教育本身。极端一点的说法是,日本根本没有教育可言。也许这种说法是过分了些,教育的中心,还是以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以说是附带的教育。”“以第二意义的东西,当成教育中心,把培养人性的教育给忘了”[3]95,96。

其二,对学校教育的批判。企业是追求功利的,但是,作为企业负责人的松下幸之助却对日本学校教育过度追求功利予以揭露和批判。在他看来,无论是企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处在第一位的都应该是人——人的健康发展。然而,日本的学校教育过于功利,结果把人培养成了“机械人”。他说:“现在我国的教育,好像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却疏忽了真正把人调教好。我认为这是教育界值得反省、值得忧虑的问题。在教育上,我们不只希望就学率增多而已,一定要籍教育使人的品德提升。”[9]173由于日本学校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培养出大批“任劳任怨、多做少求的机械人”,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企业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但是,社会上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却越来越多,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5]62,212。其次,批判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而非全部,学校教育的作用有其限度。但是,日本的学校教育过度膨胀,抑制了其他形态教育的发展。松下以其从事企业教育的实践批判道:“学问并不限于学校才可以研究的。走出校门,在现实社会能够独立做事所做的研究与努力,才是决定你的人生的。”他甚至发出“万事皆吾师”的呼吁[10]125,建议将教育从学校中解放出来,发挥其他社会机构尤其是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服务于人的发展。

其三,对“学历社会”的批判。学历社会是学校万能与学校过度发展的一种结果。学校教育有一项特权,即颁发学历证书。日本政府与民众普遍认为学历即能力,学历越高能力越强,结果形成学历社会。松下从其自身学徒教育经历出发,指出:“近来学校万能的思想很风行。过于注重学历。如果没有学历,似乎注定是个落伍的人。不要说找职业,或升迁,甚至连结婚,没有学历就不行。”他进而批判道:“不能因为没有进高中、大学,就认为这个人不行。我认为要紧的是,能有效地活用命运。在社会上最重要的还是实力,这样才合理。我认为不管有没有走出校门,正常的社会应该以实力做本位。为了培养实力,除了专门做学问或做别的研究外,通常以尽早走进社会做事较为理想。若要具备做人的良好基本教育的话,我认为进去社会认知做适合自己的工作,是最有效的方法”[10]166。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用人单位的负责人以及重视教育的企业家,松下对日本学校教育的批判可谓切中时弊。1986年日本成立直接隶属于首相的“临时教育审议会”,专门解决教育荒废、学历社会等问题。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报告中指出:日本学校教育“在完善人格、尊重个性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全体国民殷切希望恢复教育的人性,要学校还其本来面目。”[11]7问题表现在:(1)学生将过多时间与精力花费在学校,大大减少家庭教育和社会活动时间,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关照。(2)日本政府将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学校获得充分发展,却使教育带有明显书本知识教育色彩,不仅使学生发展失去平衡,而且危害到学校教育自身。(3)促成了学历社会形成,延缓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这种学历主义不仅助长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思潮,而且还阻碍了终身不间断学习的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11]194。

启示

松下是企业家而非教育家、是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而非学校中的教育者,但因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进而将企业当作教育机构加以经营,形成了不同于教育家的教育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对中国企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有现实参照价值,而且对于中国学校教育改革尤有启示意义。

首先,企业能够承担培养人才的教育职责。“公司是培养人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工作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与态度。”[3]50松下有这种观点,不是因为日本的学校教育滞后,而是因为企业有教育需求并能承担教育职责。而且,企业教育在某些方面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日本学者细谷俊夫曾指出:“我们历来都是只从教育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这一面来看企业内教育,往往会轻视与这种教育制度化不同类型的教育和训练。如果改变一下看法的话,这种在企业内展开的、以生产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有时会远远地比在大学里所进行的教育有利得多。”他将企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称其为“第三教育场所”,并言“这个第三教育场所并不是单纯在职业技术教育上,而且在培养人的场所上,它也在逐渐地担负起巨大的作用。”[12]日本的企业教育相当发达并对日本经济社会做了巨大贡献,这与日本职业教育法注重发挥企业作用以及日本企业家重视并参与企业教育有着因果关联。同时,企业教育有助于终身学习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建构,工业化国家的企业教育发展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13]。然而,中国企业教育尚未得到应有重视,企业教育基本是自发的,视企业主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定。中国职业教育法律中关于企业承担教育职责的内容少且缺乏相应的规范措施,这与日本及其他工业化国家的职业教育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形成显著差异。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以及企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亟需发挥企业教育的职能,依托企业教育形成学习型的社会组织,并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其次,企业家应该关注教育。企业家虽然以经营企业为主业,但是,如同松下所言:“企业是人,成也在人,败也在人。”“经营者是社会大学的教授,他有责任将经营理念传授给员工。”[2]20“对员工精神和常识上的教导,是身为经营者的责任。”[2]31“企业除了争取利润、培训员工的知识和工作效率外,还应重视礼仪与应对,因为企业还肩负替社会培养好国民的责任。”[2]25作为用人单位的负责人,企业家关注教育不仅有助于企业发展,而且有助于发挥企业家在公共教育事务中的参与权。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中,亟需企业家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积淀对教育的感悟,能够与教育家以及政府等相关利益方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以提升教育质量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再次,松下的教育观对中国教育改革颇有启迪。由于企业教育发展不充分,国人在言说教育时多指学校教育而非其他,企业中的教育活动多以培训的面目出现。但是,在大众心目中,与教育相比,培训多为短期、阶段性、指向明确且缺乏系统性的代名词,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而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才”轻“人”、重书本知识传授轻经验型知识与反省型知识获得、重课堂教学轻实践与反思等现象,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成人,甚至在成才方面也成问题,集中表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孱弱。松下提出——在重“人”的前提下培养“才”、在重经验型知识与反省型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原理性知识、在重视实践与反思的同时重视教学——的企业教育观点,不仅对企业教育发展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学校教育改革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最后,松下对日本“教育荒废”、学校教育以及“学历社会”的批判需要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方式谋求发展,并被学者当作“教育规律”规范教育活动,虽然取得一定成绩,问题却同样显著。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强化了民众对学校教育的认同进而引发教育问题与学历问题,使得这种发生在日本的“教育荒废”与“学历社会”等问题日渐成为中国教育和社会中的严重问题,需要中国予以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江新.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上[M].北京:燕山书社,2007:15.

[2]松下幸之助.松下经营理念精华——松下幸之助选才、育才与用才文选[M].阮明,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

[3]松下幸之助.经营管理全集·21·如何选材育才[M].台北:名人出版社,1984.

[4]石山四郎.松下经营与美式经营[M].黄柏松,编译.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5]松下幸之助.企业王国指挥塔[M].黄柏松,编译.台北:大展出版社,1986.

[6]德川.造物先造人: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哲学与人事理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128.

[7]松下幸之助.经营管理全集·17·美好的明天[M].黄柏松,编译.台北:名人出版社,1984.

[8]松下幸之助.知人用人成功法则[M].戴宪明,译.台北:前程企业公司,1982.

[9]松下幸之助.经营管理全集·9·人性的挑战[M].台北:名人出版社,1984.

[10]松下幸之助.企业经理人名言录:第一流经营者的想法看法[M].杜武志,译.台北:大学图书出版社,1973.

[11]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2]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江丽临,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210-211.

[13]李忠.20世纪后半叶工业化国家企业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猜你喜欢
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的『用人之短』
松下幸之助的“用人之短”
松下幸之助:妻子大爱无边伴随终生
现代阅读(2020年8期)2020-11-28 07:20:36
宽容是一种智慧
被拒绝之后……
快乐语文(2019年7期)2019-05-30 08:39:28
松下幸之助的宽容
当代工人(2018年19期)2018-01-22 12:28:28
松下幸之助“求职”
松下幸之助“求职”
把眼镜卖给松下幸之助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2
囚犯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