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用户风险感知因素研究

2016-05-14 06:08:14杨瑞仙张梦君
现代情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程度问卷微信

杨瑞仙 张梦君

〔摘要〕随着微信的快速发展,微信使用者日益增多,但多数用户沉浸于享受微信服务,忽略了微信的各种风险。用户对微信风险的感知程度影响着用户的使用状态以及微信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感知风险理论为基础,从身体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模型构建与假设分析,检验每个风险与用户感知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微信用户;感知风险理论;问卷调查;身体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财务风险;因素;模型构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平台也逐渐精益求精。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微信网络平台仅仅789天,用户数量就突破3亿[1]。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微信凭借着独特的服务特色和不断完善的功能,一直吸引着大众的眼球。该平台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给用户的交流带来了很大便捷,但不可否认,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2013年,张娟就提出了“莫让微信成危信”的观点[2],可见微信的风险也不容小视。对微信用户风险感知因素的深入研究,是对微信网络平台的深层认识,有利于用户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该平台,也利于微信更好地服务用户。

本文以郑州大学学生为例,研究微信使用对用户身体、时间、心理、隐私、财产等方面的风险及其与用户感知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微信的方便、快捷会促进用户的使用,风险会限制用户的使用,因此,用户对风险的感知有助于用户更加理智地使用该网络平台。

1相关研究分析

1相关研究综述

2012年,学者开始关注微信的优势、竞争力和发展等问题;2013年,对微信用户行为的调查研究也日益增多。例如,Noah EFriendkin对微信的“强关系链”沟通网络和现实的社交圈,满足个人使用者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联系的研究[3]。李晨、黄灿等人根据CPAlderfer提出的ERG理论构建模型,验证了普遍化趋势、便捷生活和依赖习惯对微信用户信息分享行为动机有正向影响[4]。陈攀验证了传统的感知有用性并不能很好的解释用户的使用意向,社会影响、使用动机和隐私关注是影响用户使用微信的3个重要因素[5]。郑磊基于TAM框架增加了网络外部性、感知趣味性、感知风险、信任和主观规范等变量,构建模型,对影响微信用户采纳的因素进行研究[6]。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多是关注微信的发展、竞争力、用户结构特征、用户持续使用的原因等,对微信的综合研究居多,特定方向研究较少;对微信的便利、用户采纳行为研究居多,风险隐患研究较少。因此,对微信风险与用户风险感知的具体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2感知风险理论的应用研究

感知风险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Bauer在1960年从心理学延伸得出的。他认为消费者的任何购买行为都可能无法确切地知道购买的预期结果,而某些结果可能令消费者不愉快[7]。Cox在Bauer的研究基础上更加详细地说明了感知风险的概念[8]。后来,Rosehius、Gronhaung等学者对感知风险的概念进一步进行修正和完善[9]。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感知风险一直倍受重视,除沿用经济学感知风险的功能风险、身体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及财务风险6个维度外,还提出两个新维度——隐私风险和来源风险[1]。根据本研究主题,以感知风险理论为基础的风险因素是影响用户对微信风险感知程度的关键因素。研究者从感知风险的8个维度里选取身体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和财务风险6个维度来检测用户对微信风险的感知程度。根据数据分析各个风险与用户感知程度间的相关性,验证影响用户风险感知的因素。

感知模型构建与理论假设

2模型构建

综合以上模型与理论,笔者提出了微信用户风险感知程度模型(如图1所示)。

2理论假设

2身体、时间、心理风险

微信内容丰富、使用方便,受到很多用户青睐。部分用户由于微信上发布的新奇内容或与他人联系的便捷,将大量时间用于微信使用,以至于自己户外活动、课外学习等时间越来越少。用户长时间使用微信,就会对其产生依赖性,心理依赖一旦形成,对微信的使用就更加没有限制,形成恶性循环。微信的使用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为寄托,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对身体是百害而无一利。若用户感知到这3方面风险,就会有限制地使用微信。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2社会风险

微信的社会风险是指用户由于使用微信而造成的盗窃、抢劫等危险事件,以及当今社会的“低头族”等现象。若用户感知到微信带来的社会安全隐患,就会谨慎地使用微信。因此提出假设:

2隐私风险

用户在使用微信时,需要注册账号,登记个人信息;在使用过程中,若安全意识薄弱,可能会将个人姓名、手机号、住址等真实信息暴露给他人。若用户感知到微信存在的隐私风险,就会更加理智地使用微信。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5(H5):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与隐私风险正相关。

4财务风险

用户将个人银行卡与微信绑定时需将个人真实信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录入该网络平台,这就增加了个人财产的不安全性。微商的盛行,也会增加用户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若用户感知到微信存在的财务隐患,就会更加谨慎地使用。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6(H6):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与财务风险正相关。

3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由图1可知共有7个变量可通过问卷题项测量。本次问卷以感知风险理论为基础,运用定类测量的方法进行问题设计。正式调查之前在研究者的授课班级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进行了1次小样本(20人)的预调查和访谈,在吸取大家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对问卷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微信用户的基本信息(性别、学历等)、微信的风险以及用户对微信风险的感知程度。问卷的题目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矩阵量表题,没有设计开放性题目。其中所有矩阵量表题目均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量表,以1~5表示频率程度,其频率从1到5依次增加,1表示几乎没有,5表示经常。

2问卷调查的投放、回收情况

正式问卷的发布主要通过问卷星进行在线调研,然后,通过各大移动网络平台如QQ、电子邮件和微信对话框等方式投放问卷。问卷调查投放时间持续两周,总共回收问卷599份,为保证回收问卷的质量,剔除所选答案全部相同等不合理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50份,占问卷总数的9182%。为确保收集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分析。问卷回收后,研究者利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学科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表1性别、学历、学科结构分析

题目选项数量占比(%)性别男2103818女3406182学历本科生4568291研究生941709学科文科2354273理科1172 27工科12122医学7714

33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效度分析反应问卷的真实程度,在一般的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8就达到要求,通过SPSS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此次问卷得到Cronbachs α为0822,说明量表题目有很高的可信度。KMO值为0805(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09表示适合;07~08表示一般;06~07表示不太适合;05~06表示不适合;05以下表示很不适合),说明结构效度较合适。

4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1数据分析

本研究的假设检验主要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运用线性方程系统地表示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计算每条路径的标准化系数和显著性,并构建模型的关系图,从而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构建如图2所示;假设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2假设检验分析

2身体风险正向影响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

微信使用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为寄托,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对用户的神经系统、肢体运动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使用户身体僵硬、麻木,身体各个系统机能出现异样;另一方面,占据用户大量时间,使用户户外运动越来越少,积极性不断降低。电子产品的无节制使用,还会造成用户眼睛疲劳、视力减退。此外,长时间通过微信联系他人,用户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会由于使用频率减少而逐渐降低。用户身体不适的反应越大,用户对风险的感知越强。

2时间风险正向影响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

微信可以跨越时间限制,使用户联系他人更加便捷,但是微信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果用户自主控制能力差,就很容易被微信上的消息或提供的服务所吸引。使用微信占据了用户工作、学习、运动等大量时间,如果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自己将很多时间浪费在微信娱乐上,就会自觉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3心理风险与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的相关性不显著

如果用户一段时间内没有使用微信,就会感到不安、焦虑,担心有新发布的消息没有浏览、朋友发的信息没有及时查看并回复,这些都是用户心理依赖的表现。但结论与假设不一致的原因:一可能是用户对微信的心理依赖间接地转换为时间风险、身体风险等,从而使用户没有直接感受到微信带来的心理风险;二可能是用户对微信带来的心理依赖已经习以为常,不认为它会带来伤害;三可能是测量项的问题,对心理风险的测量不太清晰,使调查对象对心理风险的界定不清晰,从而导致调查结果不准。

4社会风险正向影响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

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低头族”等现象已引起群众广泛关注。微信满足了用户跨越地域、时间的心理需求,为用户提供了简便、快捷的交流途径,但同时也使用户与亲人、朋友的见面频率不断减少,心理距离不断增加。微信的相关功能可以让用户结交各行各业的人,扩大交际圈,其丰富、新鲜的交流内容使用户沉溺其中,忽略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微信使用过程中,“附近的人”功能的使用会定位用户的具体位置信息,在2013年,微信“三点定位”就已被验证,它可以精确定位他人位置[10],并因此引发了多起敲诈勒索、抢劫等案件。空巢老人、“低头族”、勒索、抢劫等社会现象越频繁,用户对社会风险的感知越强烈。

5隐私风险正向影响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

注册微信账号时,用户会填写个人资料,这些信息很容易被他人窃取;在微信使用过程中,“摇一摇”、“扫一扫”等功能使很多陌生人加入用户的交际圈,若用户的安全意识薄弱,可能会轻易将个人真实姓名、性别,甚至联系方式、住址等详细信息透漏给他人,这就增加了用户个人隐私的安全隐患。若个人隐私被他人窃取,会给用户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扰和伤害。个人隐私的泄露,会增加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

6财务风险与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没有显著关系

微信作为独立的支付平台,需录入用户银行卡号、手机号、姓名等详细信息,网络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用户想象不到的技术手段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银行卡账号以及账号密码,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将用户银行账号的存款及时转账、取出。结论与假设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一可能是用户没有将银行卡与微信绑定,不使用微信支付;二可能是用户将银行卡与微信绑定,但是没有发生过财产损失;三可能是测量项的问题,对财产风险的测量不太清晰,使调查对象对财产风险的界定不清晰,从而导致调查结果不准。

1调查结果讨论

本研究验证了身体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财务风险等与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微信存在的身体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与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正相关,心理风险、财务风险与其相关性不显著。根据本研究,一方面用户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微信,合理谨慎地使用该网络平台;另一方面,微信平台可以根据用户对不同风险的感知情况对其服务加以完善。各个风险与用户感知程度之间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明确显示出用户对身体、社会、隐私风险三方面较为关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个人隐私、人身安全等安全意识相对较高,同时也体现出用户对微信保护体系的不完全信任。用户对各个风险感知程度的不同显示了微信对用户各个方面保护的缺陷,相关显著性高的方面是微信需要完善的重点方向。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时间、财务风险与用户风险感知程度的相关性不显著,但不能说明该项风险不存在,微信平台仍不得忽视对这两项风险的保护。

4规避风险的几点建议

(1)用户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主抵制能力,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一方面要理性地看待微信上的消息,当遇到涉及个人真实信息和财产问题时,一定要头脑冷静,谨慎处理;另一方面,应尽量控制使用时间,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尤其在上课期间,频繁刷微信会严重影响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而且长时间使用微信会使用户产生依赖,导致个人情绪的不稳定。

(2)完善微信平台的信息保护体系并在后台实施有效的监管制度。微信平台存在的隐私风险、社会风险等安全隐患,一方面说明微信的保护体系不够安全,需要技术人员继续完善,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设置权限保护,财产信息实施多层信息验证,另外,对用户的登录信息详细记录,包括登录时间、地点、设备型号等;另一方面说明微信后台的监管制度需继续加强,微信后台应有熟悉掌握先进检测技术的检测人员,及时检测用户发布的消息、进行的交易等信息的根本性质,将恶性信息及时消除,以减少有害信息的发布、不良影响的蔓延。

(3)法律部门完善并有效实施相关法律制度。微信平台存在的个人隐私风险、社会风险等,一方面需要用户采取措施,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法律部门完善并有效实施相关法律制度。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将传播网络谣言、泄露个人信息等行为正式入刑[11]。法律,是维护社会治安的基本依据,有法可依,才能建设安全、健康的网络平台,建设美好的信息社会。

研究身体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财务风险等与用户对风险的感知程度的相关关系,研究者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望微信平台能更好地服务用户。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例如问卷调查对象的学科分布比例相差较大,研究结果不能适用于其他学校;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线上和线下访问两种方式结合得到的结果,会更加具有可靠性,误差会更小。本文只是针对微信风险提出一些理论性的建议,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这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文鹏,蔡瑞.微信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4,(6):156-161.

[2]张娟.莫让微信成“危信”[J].保密科学技术,2013,(4):66-68.

[3]Noah EFriedkin.Information Flow Through Strong and Weak Ties in Intraorganizational Social Networks[J].Social Networks,2013,(4):273-285.

[4]李晨,黄灿.微信用户信息分享行为动机研究[J].现代情报,2015,(5):57-62.

[5]陈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用户采纳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6]郑磊.微信用户采纳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7]Bauer R A.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in RSHaneoek(Ed.)[M].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d 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60:389-398.

[8]Cox D F.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ing in Consumer Behavior In DFCox(Ed.)[M].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1-19.

[9]Joeoby J,KaPlan L.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In MVenkatesan(Ed.)[C].Proceedings,3rd Allnllal Conference,Chicago: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382-393.

[10]王鹤鸣.“三点定位”暴露社交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8):27-28.

[11]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Z].2015-08-29.

猜你喜欢
程度问卷微信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意林(2021年2期)2021-02-08 08:32:47
微信
问卷网
微信
微信
微信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
断块油气田(2014年6期)2014-03-11 15:33:53
幸福的程度
环球时报(2012-03-21)2012-03-21 14: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