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中国与南亚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西藏地处中印两国边境,印度的涉藏报道是研究印度在西藏问题上态度的重要资料。《印度教徒报》是印度发行量、影响力较大的英文报刊,文章通过对《印度教徒报》2015年的351篇报道进行统计整理,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概括出该报涉藏报道整体负面的报道倾向与负面倾向的文本表现方法,并欲以此为进一步研究印度主流报刊媒体的涉藏报道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字:《印度教徒报》;涉藏报道;负面;达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39-02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印度教徒报》的涉藏报道,1950年中印开始建交, 2015年时值中印建交65周年之际,我们探讨《印度教徒报》有关西藏问题的报道,试将印度主流媒体构建的西藏形象与中国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为进一步改善西藏对印传播技巧与提高西藏自身传播能力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涉藏报道。
我们应明确“涉藏报道”的概念含义,所谓“涉藏报道”指的是以西藏地区地理地貌、政治问题、法律法规、会议决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宗教问题、文化发展、风土人情以及达赖为内容的新闻报道,这类报道无论报道倾向是否客观,都因其特殊敏感性在国际视野中博得众多眼球。因此本文关注《印度教徒报》涉藏报道的相关信息,分析《印度教徒报》涉藏报道的文本本身从而得出印度主流报刊媒体的涉藏报道概况,为我国西藏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做出有益的探讨。
(二)印度教徒报。
随后本段阐述选择《印度教徒报》作为样本的原因,据中国外交部网公布,印度的报刊大多属私人或者财团所有,至 2008年底,共有报刊69323种,总发行量2.07亿份,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①虽然印度英文报刊的数量和比例均低于印地语报刊,但由于《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主要的读者是印度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士,由于这些知识分子、专家、社会上层人士对政府机关决策和民众认知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而这些英文报刊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文本分析法,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世界报刊中找到对2015年1月至12页的351份报道样本,对其报道倾向进行分类,并随机选取20篇负面报道为样本,对其标题、文章结构、用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得出《印度教徒报》构建的西藏形象。
三、文本分析
所谓文本分析法指的是研究者用以阐述和解释媒介所包含讯息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侧重于文本内容的描述、文本结构的分析和文本潜在含义的解读,很少使用数字或者统计的方法呈现研究的结果。②
(一)标题分析。
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眼睛,通过标题我们能了解新闻报道的大体内容,传神的标题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够吸引广大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分析指的是对报道标题按照报道倾向是否明显、标题中含有的信息单元数量对标题进行分类。“标题中拥有的信息单元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根据标题中包含的信息单元数量,我们可以把标题分为一元标题,二元标题,三元标题等等。”③
1.信息单元数量划分。
首先笔者将已收集的351篇样本标题按照所含有的信息单元数量分为一元标题、二元标题、三元标题和四元标题,其中一元标题即包含一个信息单元的标题。就涉藏报道的新闻文本来说,一元标题多为单行的主标题,例如:
■Tibet after the Dalai Lama(2015年7月14日)
这类标题言简意赅,将主要的文章看点列为标题,这类标题简短而富有深意,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元标题即包含二个信息单元的标题。就涉藏报道的新闻文本来说,二元标题有单词量大信息数量也多的标题,例如:
■Forced conversion not okay, says Dalai Lama in Surat - He was in the city to receive the 9th Santokba Manavratna Award(2015年1月3日)
也有单词量小但信息数量多的二元标题,这类标题简短但信息数量较一元标题略大,能够简明扼要的表明文章的梗概。例如:
■Obama, Dalai Lama to appear in public; move set to rile China(2015年2月1日)
同理三元标题即包含三个信息单元的标题;四元标题即包含四个信息单元的标题,在在样本中三元标题和四元标题的数量是很少的,这类标题单词数量多,句型冗长,常常引用某人的话表达记者的潜在观点。例如;
■No religion teaches violence, no religion is negative, says Dalai Lama - Pearls of wisdom | The Tibetan spiritual guru enthrals audience with his thoughts on religious tolerance, secularism, science & Buddhism, and on how to lead a happy and full life(2015年1月4日)
这个标题是四元标题,记者引用达赖喇嘛的话作为标题,这段话中用也隐含着记者的立场。
2.报道倾向划分。
根据报道倾向文章将标题划分为正面倾向标题、中立倾向标题和负面倾向标题,所谓正面倾向标题指的是在标题中反映支持中方维护主权的标题;中立倾向标题指的是标题中呈现出客观不偏不倚态度的标题;负面倾向标题与此相反,指的是在标题中反映支持达赖反分裂集团的标题。例如:
■India lucky to be home to Dalai(2015年7月5日)
在分析中发现标题中负面标题占多数,中立倾向标题较少而正面积极标题尚未发现。这说明从标题上看《印度教徒报》的涉藏报道呈现出一边倒的负面报道倾向。
(二) 导语分析。
分析的20篇统计样本中导语的字数在21-90之间,且与中文新闻报道相同,即新闻重要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齐全的出现在导语里。同时多数文章的立场倾向也在导语中表现出来,例如:“Tibetan spiritual leader Dalai Lama”、 “pay warm tributes to the Dalai Lama on the occasion of his 80th birthday”、“ Nobel laureate the Dalai Lama”、“The Dalai Lama is the Tibetans' godking”。这样的导语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表明了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报道基调,明显的展现出其政党和印度政府的意志,这与一直鼓吹的“新闻自由”体制相差甚远,与自我标榜的 “不左倾、 不反动、不进步,但信仰自由”的办报宗旨并不相符。从导语部分可见《印度教徒报》的涉藏报道倾向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面倾向,并不客观。
(三) 主体分析。
主体部分是报道的躯干,也从更为充实的内容和详实的资料上表达出记者、编辑、报社的政治立场和舆论引导倾向。
1.词汇分析。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语素,本文从文章的动词、形容词、名词的应用上分析报道本身带有的强烈政治倾向性,与这些词汇所含有隐藏含义,从而确定《印度教徒报》涉藏报道所构建的西藏形象和中国形象。
本段文章分析高频动词的使用情况,以“exile”和 “fled ”为例,这两个词在文本中常用于示意达赖叛逃事件,“exile”的英英释义是“voluntarily absent from home or country”或者“the act of expelling a person from their native land”即志愿离开家乡国土或被驱逐离家;“fled”指的是逃离,逃跑。显然这个词在意义不能完全解释“叛逃”的中文含义。叛逃的中文意思是叛国然后而逃,这显然不是因为英文词汇里没有表达“叛逃”之词。再如“Tibet is ruled by China” “lose its independence to China”“Chinese control of Tibet”这样的表达则露骨的表达出记者、报道、报社反华的反动立场,他们带着有色的眼镜将达赖叛逃解释为“流放”,将“和平解放”解释为“统治、占领”,这样的反动立场和反华鼓吹溢于言表。
本段以定语修饰词“Tibet's rightful political and spiritual lead”、“ the Tibetans' godking”、“ Nobel Peace Prize laureate”为例,这些词汇是Dalai前的定语修饰词,用于修饰达赖喇嘛,将“真正的政治、精神领袖”、“法王”、“诺贝尔和平奖”等具有正面积极、褒扬性质的词汇修饰达赖喇嘛,却只字不提其叛逃、打砸抢的丑恶嘴脸,可见报道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公平客观是新闻报道的要求,但一向以“不偏不倚”自称的《印度教徒报》也会政治立场至上,蓄意成为达赖的发声筒。
从这些词汇分析,《印度教徒报》的涉藏报道呈现出负面性、鼓吹反动性的特点,而且在鼓吹反动问题上言辞露骨、颠倒黑白、并不隐晦。
2.句子结构分析。
据文本分析,《印度教徒报》的涉藏报道的句式呈现出句式结构复杂的特点,句式多样,句子较长且多数句子为复句形式,单句较少,但句中意思直白明确,能明确地体现记者、报刊、报社的有关报道方针政策,表明了在西藏问题上的反华立场和负面为主的报道倾向。另外主从句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表达能力较强。例如:“Beijing says the Dalai Lama, who fled to India after the 1959 uprising, i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who seeks to use violent methods to establish an independent Tibet.”这个句子中用两个定语从句阐述北京方面对达赖的定位“自1959年暴乱后逃至印度”和“试图用暴力手段制造藏独”虽然这句话中有比喻、有两个定语从句,句子结构为复句形式,但句子意义明确,易于理解。
3.段落分析
据文本分析,《印度教徒报》的涉藏报道呈现出段落句子转折对比,报道倾向明确的特点。 例如2015年3月10日一篇题为“中国抨击达赖喇嘛终止藏传佛教转世言辞”的报道中最后一段写道“北京方面说自1959年暴乱后逃至印度的达赖喇嘛是披着羊皮的狼,他试图用暴力手段制造藏独。达赖喇嘛说他只想要一个真正自治的西藏并否认鼓吹暴力和独立。”
像这样前后对比的段落在涉藏报道的样本里数量较多,文章的段落对比常给中国政府营造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态势,而将达赖包装成“正义的和平家”,这样强烈的情感反差是为读者接受达赖反动言论作出的情感铺垫。另外在表述达赖言论时,常在段落开头先给达赖冠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精神领袖”等称号,试图让读者对其先有好的印象,然后再叙述达赖的分裂言论以图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四、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印度教徒报》涉藏报道并非客观中立,而是呈现出消极负面的西藏形象和中国形象。这种消极负面的西藏形象和中国形象是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构造出的;是从每个单词的择选使用中构建的;是从句子的参差结构和段落的反差中构建的;是在强烈的情感反差中构建的。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
②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4页.
③李杰.《媒体新闻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
[2]周宏刚,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常宁,印度主流英文报纸对中国形象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4]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4页.
[5]李杰,媒体新闻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2015年印度主流媒体涉藏报道研究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G-20151411。
作者简介:冯平(1989-),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