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人学中的自为与为他

2016-05-14 20:25:09佟亚冬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利他主义

佟亚冬

摘要:面对唯一的人生,我们如何度过,是只为自己而活,还是只为他人而活?文章通过人学中的自为和为他的分析,阐述了人应该采取适度原则,在适度地享受生活的同时,奉献社会,有利他人。

关键词:享乐主义;适度奉献;利他主义

人生注定是一场与死亡约会的游戏,有生就有死,它们是相对的,面对唯一的生命,我们该如何度过?或者是,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横察中外,纵观古今,关乎生命的本质的哲学思索比比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也有这样两种观点,一种是既然生命就这么一次,当然要好好珍惜它并且尽情地享受它,在短暂的人生中享受人生的美好,及时行乐。与之对立的观点却认为,生命诚可贵,仅有一次,在有限的人生里,只顾自己未免太自私狭隘,我们要考虑他人,通过为别人做出贡献,我们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愉悦,才能得到灵魂的拯救,让生命更加丰盈而美好。这两种观念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决无共同之处,有水火不容之势:前者重视自我感受,生命只是属于我自己的,与别人无关;后者则强调,我来到这个世上,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我是集体的一份子,我的行为要为他人负责,世间不单有我,还有别人,在个人向他人超越的进程之中,生命的价值才得以体现。那么,我们的生命该何去何从?是选择奉献呢?还是选择享受?是选择自为还是选择为他?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选择自为者,极为可能走向享乐主义,视奉献、为他为伪善;假定选择为他者,一味选择奉献,也会有导致利他主义的可能,认为自为是堕落与自私的表现。那么,自为与为他,享受与奉献,真的是难以并存?针对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为

自为主义又称享乐主义(Hedonism),也就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享乐主义一词最初萌芽于古希腊的一种叫昔勒尼的学派称为“快乐主义”,来自于希腊语中的“pleasure”,产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享乐主义是剥削阶级非常推崇的一种观念,它认为人的天职就是寻找快乐的感觉,这就是人最高的本质的东西。在这种观念的严重影响下出现了极端的享乐主义思想也就是狭义的享乐主义思想,娱乐自我,把人生的最高目标定为追求肉体和感官的快乐。

在古老的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抵制这样的做法和思想,素来节欲廉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在中国也有极端享乐主义的表现。古代从酒池肉林的纣王到阿房宫修建者的秦始皇,在建国初期,从张子善到刘青山,在现代社会,从胡长清到成克杰等,无一不是在追求享乐主义,这种处世价值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战国初期,有一位哲学家名叫杨朱,主张“为我”和“重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作为他人生处世的基本法则。这种人生观认为人是自私的,人生的目的就是发财致富和享受生活。关于这一生活态度,马克思说:“享乐哲学一直只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至于他们的享乐方式和内容始终是由社会的整个制度决定的,而且要受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影响,则已经不用说了;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变成了空话。”这一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其实享乐主义就是利己主义和极端的纵欲主义,资产阶级的纸醉金迷和骄奢淫逸享乐建立在对人民的血泪上的,是建立在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无情压迫的基础上的。享乐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时空的角度看,贫穷的年代可能发生,富裕的年代更有可能泛滥;在对象的角度看,不分地位高低、不分阶级、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党派。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受享乐主义的考验。 现如今,物质发展极大丰富,生产力发展十分迅速,一些人的价值观就是向钱看,钱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花钱不计后果,极端享乐的人有的在工作中讲场面,铺张浪费,不在意金钱等也是享乐主义的苗头和倾向。

因为享乐主义强调尽情纵欲,鼓吹利己主义,甚至把社会财富当作自己财产公然使用,畸形地挥霍并浪费了大笔的社会财富,追逐物欲,侵扰社会秩序,放荡无度,败坏社会道德,腐化社会风气,造成家庭矛盾,毒害人们心灵,滋生社会腐败,玩物丧志,引人走向歧途,沦落为赌徒、沉湎于酒色,怪嗜成癖,萎靡不振,身心颓废。这些严重的后果大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社会的进步。极端的享乐主义是滋生虚假繁荣的毒瘤,最终它会葬送我们已经创造的文明成果。

二、为他

为他又称为利他主义,一种形式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利他主义者在帮助别人之后不要求得到回报。例如,汤姆逊(Thomsons gazelles)生物学家观察到:当有大的猛兽如狮子靠近时,发现危险的瞪羚往往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来通知同伴们有危险。如果我们按一般的行为原则,发现危险马上逃跑才是上策。但是汤姆逊瞪羚的“英雄主义”,却放弃了在第一时间能够逃生的机会,向同伴报信,使自己在危险之中,随时可能有被吃掉的可能。

亚当·斯密说:把在利益的分配中优先考虑的是他人,并努力使他人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使利益天平更倾向于他人的行为原则奉为伦理观。

威尔逊说:将牺牲个体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的适应性的行为原则视为道德总原则。

儒家伦理观的核心是 “仁”,仁的意思就是利他而无私。历代儒学大家把仁界称为“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朱熹说:“公而无私便是仁。”

墨家的核心是 “兼”,“兼”也就是无私利他,“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这说的是文王兼爱的广大天下,好比太阳和月亮能兼照天下,无偏私,说的就是文王的兼爱。

基督教的核心是 “爱”,“爱”也是无私而利他:“爱的本质,是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所说,不求自己的益处,反求别人的益处。”

勒维纳斯这位法国著名哲学家,他打开了存在的秘密之门; 他把哲学与基督教、犹太教教义融会贯通,建构了一种新的伦理哲学,“为他”的伦理哲学是直面这世上的邪恶与残暴,他要把现代人——不知自己生活在何方,可能是废墟抑或火山口上的存在,把人们从政治昏睡的诺言或是从江湖骗子的梦中唤醒。

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繁衍都是以自然的物质世界为基础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熟悉的自我感觉安全的一个世界, 所以人出生之后,存在世间,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他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他是家庭的一部分,或社会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都会与他人发生联系,哪怕他买一个包子,吃掉了,那他与卖包子的发生了联系,他的存在使卖包子的人得到了既得利益。社会就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在集体中生活,我们要认清我国的国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遵循适度原则享受生活

但是,我们反对享乐主义就是应该过苦日子、“当苦行僧”、实行禁欲主义吗?著名诗人海子说:“来人间一趟,要晒晒太阳,和心爱的人,走在大街上。”既然为人,就应该享受到人生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不是那种极端的快乐,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凡事要讲适度原则,一定的量变会发生质的变化,我们享受人生是在我们的物质能力范围内,开心生活,体味生活中的每一点小感动,一味地强调自为,会跌入享乐主义的深渊,而一味地强调利他,只追求道德上的繁荣可能会失去现世的幸福。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把共同富裕和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当作我们的理想和目标,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和鼓励消费,引导大家旅游、买车、买房等,为了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鼓励人的合理消费,扩大内需是为了刺激经济,人的正常消费是正当的享受,而非享乐主义。

现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过度使用已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日益减少的可耕作土地、逐渐枯竭的可利用资源等,现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在人类要尊重自然,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能满足我们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不会损害后代人的基本利益,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不论是焦裕禄,还是王庆平,都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中体味到了超越个人创造财富的人生的幸福快乐,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这是更高层次的体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选择站在了人生的更高的位置上不断地超越自己、战胜自己,为更多的人服务谋福祉,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活着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这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奉献与索取是一对矛盾,一心索取的人,他人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再者,没有别人的奉献,自己又能索取什么?

人类的千百年的实践证明,过度的享受未必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统计证明,20世纪90年代的人的生活水平,比起他们的祖先的生活水平平均富裕四倍半,可是幸福感并没有相应提高。所以,无论是对人类、国家还是个人来说,享乐主义都是非常有害的。奉献精神是人文主义的一部份,关心别人,使世界变得更好,你也会更幸福。

猜你喜欢
利他主义
初探婚姻家庭法中的利他主义
法制博览(2020年18期)2020-11-30 08:31:59
最大或更好地行善:有效利他主义的兴起及其争议 *
论克鲁泡特金的自我牺牲道德观
考试周刊(2018年42期)2018-05-18 09:29:02
利他主义:保障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本行为准则和商业伦理规范
科学与管理(2017年4期)2017-09-13 19:16:25
进化论与心理利他主义
道德与文明(2016年5期)2016-12-07 00:57:09
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干预
法制博览(2016年27期)2016-02-01 13:55:12
个人特征?社交网络信息分享态度和分享行为
现代情报(2014年1期)2015-01-09 10:06:31
1783名三军官兵利他主义及其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居民慈善捐赠影响因素分析
利他主义下科技企业孵化器多任务激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