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镜鉴

2016-05-13 17:19:46陈凤英赵刚
党员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制造业工业领域

陈凤英++赵刚

重振经济:以智能制造为抓手

美国:以颠覆性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金融危机后的2011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希望通过再工业化重振美国经济。

2012年2月,美国正式公布了《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计划》,2014年10月再次发表《振兴美国先进制造业》报告,并首次提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加快发展以先进传感器、工业机器人、先进制造测试设备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包括先进生产技术平台、先进制造工艺及设计、数据基础设施等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以信息技术重塑工业格局。

为此,奥巴马政府还出台一系列法案,着力兴建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希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推动经济回归可持续增长轨道。

据预测,智能制造业将使美国生产率每年提高1%—1.5%,未来20年内将使人均收入提高25%—40%,为全球经济贡献10万亿—15万亿美元。

2015年10月,美国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明确规定将对九大颠覆性技术进行创新性突破,包括智能制造、精密医疗、大脑计划、先进汽车、智慧城市、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教育技术、太空探索、计算机技术等。

美国希望通过突破上述颠覆性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全面革新,彻底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

德国:以“工业4.0”打造“智能工厂”

2013年4月,默克尔政府正式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希望重塑本国工业在全球的龙头地位,同时解决长期制约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工业4.0”注重借助信息技术,将原有的先进工业模式智能化和虚拟化。德国企业非常重视智能工厂和智慧生产,并把制定和推广新的行业标准放在首要位置,即“工业4.0”的产业集成。

德国希望凭借“工业4.0”战略在制造业革命中追上美国,但两国的制造业战略有一些区别。

美国主张自上而下,注重“软”实力。美国拥有谷歌、IBM等IT巨头和无数IT企业,在大数据应用上拥有绝对优势,几乎全面掌控了德国工业中的CPU、操作系统、软件以及云计算等网络平台。

德国则注重自下而上,希望以自身的“硬”攻克美国之“软”。德国正通过“信息物理系统”竭力阻止美国信息技术入侵,希望快速掌握智能制造业技术,直至占领顶端信息和数据系统,并由此成为“智能工厂”。

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的目标

在日本经济中,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仍是制造业,这也是日本最终能否实现经济复苏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日本在产业机器人技术、生产、供给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安倍政府于2015年1月制定了《机器人新战略》,目标有两个:在国内,以机器人革命解决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劳动力不足和社会保障费用过高的难题,计划近五年内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护理、基础设施和救灾及建筑、农业等五大领域全面推进机器人替代自然人的战略;在国际上,力求实现日本成为世界机器人创新基地、世界第一应用国家和引领产业发展目标,重振日本经济,重返世界经济与技术前沿。

英国:确定智能制造三大平台

2013年,英国发布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提出要注重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和智能制造基地的建设。

英国政府认为,未来20年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的七个潜在领域分别是:未来制造业、智能基础设施、第二次互联网革命、能源转型、低碳型新材料、再生医学、知识产权。其中,未来制造业、智能基础设施、第二次互联网革命是最具改革潜力的领域,是其他领域创新的平台,会对英国社会和商业的不同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最终支撑起英国制造企业在全球发挥重要作用。

锁定目标:抢占技术制高点

瞄准焦点,精准发力

经过前期的摸索和研判,世界强国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更为明确,未来五年将聚焦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汽车技术等重点领域,精耕细作,以待突破。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2009年至2015年共发布了三版《美国创新战略》,重点领域基本一致,主要圈定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先进汽车、清洁能源、教育技术、医疗、太空等方面。除此之外,美国还另外实施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清洁能源计划》等,用以重点支持这些领域的发展。

从欧洲的情况来看,欧盟发布的《地平线2020》以信息、纳米、新材料、生物、先进制造、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空间等技术为重点领域。欧洲以德国“工业4.0”为引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并在《地平线2020》中重点强调了气候变化,以确保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和领先水平。

交叉融合,全民创新

未来五年,科技领域交叉融合的特征将更为明显。在强大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下,部分领域的科研和创新将不再是大企业的天下,中小型企业和创业者将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为科技强国,美国最新的创新战略提出要打造创新者国家,联邦政府将保护私人部门创新者的相关权利,鼓励其进行实验和创新活动,向创新者开放相关联邦数据,这可谓美国版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种趋势下,除了一些高精尖领域,未来的科技创新将成为全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抓住要害,弯道超车

对中国来说,若想在科技领域弯道超车,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抓住要害。

一是要加强重点技术攻关。“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这与世界各国瞄准的重点领域不谋而合,中国必须集中力量,加强攻关。

二是要创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为顺应技术跨界融合的趋势,中国必须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提高科技研发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同时,为激发民众的创新活力,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科技创新服务。

三是要实施全球创新战略。中国必须形成全球性思维,立足于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创新网络和全球创新中心。

(张源荐自《环球》201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制造业工业领域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领域·对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工业人
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 11:30:01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51:50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
“工业4.0”之思考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