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滩涂盐碱地所含水土盐分高,而在我国东部沿海的分布范围较广,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滩涂盐碱地成为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和盐生植物资源,如何利用多学科技术合理开发、合理利用滩涂盐碱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滩涂盐碱地资源,利用技术分类等方面进行综述,加深对盐碱地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关键词】滩涂盐碱地;土地利用;治理技术
盐碱土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盐碱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战略资源,利用潜力巨大。利用多学科技术治理和利用盐碱地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趋势。滩涂盐碱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沿海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着重要作用,滩涂盐碱地的利用技术是滩涂盐碱地改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滩涂盐碱地的主要利用情况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沿海滩涂总面积65.33 X 104hm2,沿海滩涂的围垦和开发利用率很高,是一个滩涂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典型研究对象。江苏省的土地面积减少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滩涂、未利用地、园地和草地,说明江苏省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滩涂盐碱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国内仍缺乏对滩涂盐碱地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滩涂盐碱地的发展潜力得到重视。
2、滩涂盐碱地改良利用办法
盐碱地治理常用方法有水利工程措施,化学改良及生物修复。国外盐碱地生态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对盐碱地的原生态修复和盐碱湿地的保护,现在国内外治理和利用盐碱地的主流是发展盐土农业,盐碱农业是指在传统“淡土”和淡水作物无法生长的盐碱环境中进行的农业生产,一般以盐生植物的作物化种植为特征。传统利用技术则以工程措施为主。
2.1 工程措施和水利措施
工程措施的原理是通过机械深翻,平整土地等工程手段对盐碱地进行脱盐和灌水洗盐,其中平整土地的目的是让地表盐分脱盐均匀,防止局部积盐等。工程措施使盐碱地的盐分浓度下降到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浓度范围,主要侧重于对盐碱地本身土壤性质的改造。工程措施主要适用于土壤的透水性良好,田边排水沟的通畅的情况。水利措施的目的与工程措施一致,主要通过灌排结合,控制地下水位来达到对滩涂盐碱地脱盐的效果,并抑制盐碱地返盐。
2.2 化学措施
化学措施即在滩涂盐碱地中使用化学改良剂。化学改良剂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改善土壤结构,加速洗盐排碱过程;二是改变可溶性盐基成分,增加盐基代换容量,调节土壤酸碱度。如前苏联利用制碱工业副产品氯化钙等,对改良苏打盐化碱土和碱土都有明显效果。石膏在盐碱地改良中的作用已得到国内的认可。参考不同地区的化学试剂对海滨盐碱地的试验,改良剂使土壤电导率明显下降,具有较好的压盐降盐作用,还能增加盐碱地地土壤微生物量,增强土壤呼吸,由此提高作物产量。
2.3 生物技术
在滩涂盐碱地中生物措施包括盖草、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养护自然植被和种植耐盐植物等,种植耐盐植物被认为是最有效且经济效益最好的途径。发展耐盐植物不仅能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使用高质灌溉水的费用,并且有利于盐渍环境下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改善环境,也有利于加强盐生植物开发利用,对推进盐碱地区农业调整、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盐生植物中蕴含重要的基因资源,对培育耐盐作物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引进和筛选耐盐植物是生物修复盐碱地的基础。
也有学者指出,目前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耐盐转基因植物。因为植物的耐盐机理极其复杂,受多基因控制,涉及到一系列形态和代谢过程的变化。植物在逆境下会产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上的响应,而引起这些响应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转移单个基因往往只能获得部分耐盐性,要获得更高的耐盐性可能需要同时转移多个基因。目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抗逆应答基因的功能及表达调控上,与抗逆相关的信号传递途径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整个信号传递网络系统的机理,还没有明确的结果。因此,深入了解植物耐盐的生理特性与分子遗传基础,明确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遗传网络系统是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3、总结
滩涂盐碱地发展潜力巨大,沿海滩涂盐碱地是农业发展的后备资源,特别是对沿海发达地区来说,滩涂盐碱地兼具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旅游景观效益,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在治理模式转型的今天,应当更加注重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并在原有基础上,考虑多学科知识的应用,一些新兴的技术,比如基因工程,就可以引入到滩涂盐碱地的治理研究中。
参考文献:
[1]李彬,王志春,孙志高等.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154-157
[2]严长青,孙伟等.江苏省沿海滩涂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研究[J]生态科学,26(3):263-268
[3]贾敬敦,张富.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我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 16(5);1-7
[4]牛东玲,王启基.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33(6):449-453
[5]李旭霖,刘庆花等.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2)
[6]王晓洋,陈效民等.不同改良剂与石膏配施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3)
[7]曾华宗,罗利军.植物杭旱、耐盐基因概述[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 4 (3 ): 270-273.
作者简介:柳真扬,(1996-),女,福建宁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农业水利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