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已经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之所以称之为“智能”,是因为它所体现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到了一定程度,但仍未超出工具的范畴。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仍隶属于计算机科学,包括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等,这也是它局限性的体现。本文在比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基础上阐述人工智能的局限,并为人工智能应有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人工智能;局限;方向
人的思维往往是瞬时的,不存在检索和计算的过程。这源于人脑的高度复杂性,电信号传递的状态就能产生意识。所以无论是从输入信息还是处理结果上都比人工智能复杂的多,用时也短得多。下面将基于Hebb原理,自下而上探究人类智能的各个层面,并对应得给出人工智能的根本局限。
1、感知层
感官并不产生感觉,例如人的眼耳并不能产生视觉和听觉。视觉和听觉产生于大脑的感知层。这一层负责保存外界的“印象”、短时记忆、还负责产生概念的一般表象,在概念识别和思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Hebb原理,当感知层接受刺激时,一部分神经元同时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它们之间的连接被增强,这便记录了外界的信息。当大脑再次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刺激时,大脑会感知到这些印迹,这些印迹被综合为一个值得注意的对象,很多基本的概念是这样形成的。刺激是综合的,人可以从中抽象出形状、色彩、声音、温度等,说明感知层是多维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维度是空间和时间。
人工智能的模式识别本质是特征分析,它所记录的外部信息是离散的、数字化的,数字与数字之间无关联,只能针对某一特征对数据逐一分析来达成该特征的识别。人脑的感知层不仅能连续得记录外部信息,以对照的方式进行整体识别,还能感知信息间的关联,提取任何可能存在的共性,从而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知觉。
2、概念层
概念是人思维的最核心要素,语言是它的外像。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问题是概念的产生和概念的识别。上文已经基于Hebb原理阐述了基本概念(用于概括一类直观对象)的产生和识别,这类概念直接来自于感觉,很难为这些概念下一个定义,比如“直线”。复合概念,顾名思义是由基本概念联接而成,其产生和识别都来自于基本概念的关联,即它的定义。
概念间的联接确切来讲是被强化的联接,联接被强化之前也必然存在实质的联接,也就是突触,联接的强化就是突触权值的改变。神经网络模型已经以数据结构的形式模拟了这一过程,但这一模型较真正的神经网络有很大的不同。神经网络模型中神经元的个数是有限的,每个神经元承载了复杂的算法,神经元之间的联接是单一的,这使得神经网络模型只能针对包含有限参数的具体问题,每次信息输入(学习、训练)都会使突触权值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参数逼近。而真正的神经网络可以存储大量的印迹,每次印迹都互不干扰。这说明感知层的各个维度之间,概念层的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完全的,而且绝不是单一的(否则会造成印记覆盖)。这样才能记忆现实中的大量信息,并能抽象出任意模式。
3、思维
三段论是人思维的自然形式。其中小前提是概念的识别,大前提是已形成的概念联接。作出判断则是神经兴奋在概念联接中的一次传递,传递的结果又反馈到当前信息。外来信息会与内在的概念网络形成对照,这也是对外来信息的审核。通过审核的信息会被过滤出去,不被察觉。如果对照后存在矛盾或者不存在对应的联接就会产生问题。特别的,如果人在阅读或者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存在相关的概念及联接,就会启动一个问题解决(或者理解)的过程。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思维存在演绎和归纳两种形式。
3.1 演绎是基于已有联系的。通过演绎来解决一个问题,本质上是找到前提到结论的通路——思路。思路一般按照概念发散的顺序进行,发散的方向主要受概念联接的强度印象,也会受目的及潜在的意愿影响。思路可以是上行的,即通过高层概念来取得联接。也可以是下行的(分析的),即通过底层概念来取得联系。下行的过程会深入到感知层,也就是表象。表象在思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念及联接是外部信息的简化,神经兴奋在概念间传递时耗时和耗能都是最小的,这是人应对日常信息或者解决一般问题的形式。而表象是外在的“印象”,信息丢失的程度较小,会像外部信息一样较为综合的激活上层概念,使上层较弱的且关键的联接被激活,从而形成思路。
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自动推理,但仍无法胜任日常问题的解决。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只能从孤立的联系中思考问题。人脑可以通过表象把问题放在普遍联系中去思考,更容易发现问题的关键,且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 归纳则是建立新的联系。人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连续的,人从中提取的概念及联接则是有限的、离散的,所以永远不可能是充分的。人脑要能适应外界,就必须不断的产生出新的概念和联接,这便是人脑学习的过程。由Hebb原理可知,概念之间存在潜在的联接,它们是人脑在接收外界信息时,由感知层而上在概念层形成的强化,是外部信息在概念层留下的印迹。所谓“潜在”,即这些联接并未获得注意,未形成判断以语言的形式被表达。然而在思维时,当人的注意集中在某些概念上时,相关的潜在的联接会被激活,并被人意识到,进而形成判断并表达出来。这种思维方式即归纳,是哲学家或思想家较为擅长的思维方式。
在人工智能中发现事物关联的技术是数据挖掘。数据间的关联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分析每条记录的属性值得到的,因此从效率上比人类智能要差多。不否定数据挖掘可以发现人所未能发现的关联,但这些关联的价值仍需人来评估。
4、结论
人工智能与人脑的本质区别在于结构,基于存储-计算模型的硬件结构,和基于数据结构-算法的软件结构,决定了现代计算机无法实现真正的智能。目前人对大脑结构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该结构的轮廓已经可以通过认识论、神经生理学方面的成果加以描述。这些成果足以说明人工智能的局限和实现真正智能的方向。要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需找到模拟神经元工作的基本电路,使其具有相同的记忆和计算特性,这点是目前可以实现的。还需揭示神经元协同工作产生意识的完整过程,并以此建立与大脑相似的庞大网络,这点目前还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