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现状及修复探讨

2016-04-29 00:00:00单忠举
水能经济 2016年10期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与资源开发的不断加快,阜新市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笔者就阜新市水土流失现在、演进趋势等进行简要评述,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修复治理策略。

【关键词】水土流失,现状,修复

一、水土流失现状

阜新位于辽宁省西部,降雨集中,雨强较大,水力侵蚀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春季多风,风蚀危害较为突出,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环境一直采取掠夺式开发经营,重产出轻投入,重建设轻保护,引起森林、草原、农业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其水土流失严重程度在辽宁乃至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水土流失反过来导致阜新坡耕地土层变薄,沟壑增多,土地生产能力进一步退化,粮食减产,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环境恶化。阜新市于2006~2010年实施了包括大凌河和柳河等河流在内的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生态修复等在内的水土保持策略,区域内中轻度以下水土侵蚀流失面积明显减少,但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仍呈现增加态势。

二、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原因

(一)老矿区水土流失严重

阜新市这个因煤而兴的能源城市素有“煤电之都”的美誉,许多老矿区缺乏基本的水土保持设施,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矿区煤炭资源的不断枯竭,矿山相继停采关闭,致使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发。

(二)新建矿业治理不到位

目前阜新市已探明种类的矿产有50余种,新建矿业企业数量众多,点多面广,许多小型矿山没有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先采后治与只采不治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三)水土保持缺乏系统性,整体防御能力差

2000~2010年阜新市先后实施了两期大凌河流域国家重点治理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km2,在大凌河水土流失总面积中占27%;2002年阜新市又启动了经济转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这一国家水保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仅实施了两年,水土治理面积占规划面积的8%。上述项目只是在短期内得到了实施,没有持续开展,缺乏系统性,阜新水土流失并未得到根治,水土保持整体防御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四)投入不足,避重就轻

按照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标准,财政对于阜新市正在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标准应该是12万元/km2,而省财政所投资的补贴资金为10万元/km2,补贴标准尚未达到国家规定,在此情况下,只能选择治理难度小、水土流失较轻的区域,成本较低的项目实施治理,而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只能望而却步。阜新市水保生态建设项目包括林业生产、农业开发、牧区建设和移民水保等部分,但是各个部分缺乏统计规划与系统性安排,只是将治理修复重点放在坡度较缓、水土流失较轻的区域。

三、水土保持修复策略

(一)做好前期规划,争取国家(省)重点水保项目

结合现实情况,制定阜新市水土保持与治理规划,重点放在矿区、城区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及水力、风力侵蚀较严重区域,编制阜蒙县大凌河流域、沟壑矿区、城市周边水土流失防治3至5年可研报告,争取获得国家(省)重点水保项目政策扶植与资金支持。

(二)坚持因地制宜、特色水保的修复路线

阜新市在进行矿区水土恢复治理过程中,借鉴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级矿山公园和孙家湾煤矿旅游度假村的成功经验,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山区水土恢复治理过程中,参考阜新水平梯田栽烤烟,坡耕地栽树莓,荒滩建葡萄园、栽山杏等成功做法,大力引进名优新特作物品种,因地制宜,即达到了水土恢复治理的目的,又切切实实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积极探索新的治理修复模式

以水利部新出台的治水思路为指导,结合阜新水土治理修复经验,逐渐探索适合新形势的水土流失治理修复模式。

在对坡耕地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配合梗植物带工程,比单纯的水平梯田造价低、见效更快;充分发挥自然修复作用的同时,配合以人工补植、修围栏、重饲草、建储窖等辅助性治理措施,恢复植被的同时提升环境承载力,加快养殖业的发展;在坡度陡、土层薄的坡面采用生态修复很难见效,必须辅之以截水沟工程、沟埂栽植蓄水植物、拦蓄淤积、塘坝、植物封沟等综合性措施,保证植被恢复。

科技支持作为现代化水保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可以大大提升水土流失治理修复的功能效益,为此阜新市各级水保管理部门必须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高校建立广泛的长期合作,推进水土保持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其在规划、初涉和生产等环节的运用推广,真正实现科学指导、合理配置、目标明确,提高治理效益。

(四)加强沟通,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

阜新水保部门必须就当前水保工作的基本形势及所面临的难题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与沟通,争取政府部门政策与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通过水保、环保、国土、计委等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严厉杜绝在没有获得行政主管部门水保方案批复的情况下便进行建设行为发生。统筹兼顾农业开发、林业建设、牧业生产等行业的生产建设行为,必须从水土保护与治理大局出发,切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短期行为。将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之中,通过“一事一议”依靠行政力量加强水土保持与修复工作。

(五)加快水保生态工程“三制”建设原则的实施

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这同时也是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程序的基本要求,在资金来源、投资渠道、政策扶持与引导等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完善水保工程项目“三制”管理,通过制度约束完成水土保持建设任务。

四、结论

水土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影响的加剧,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结合阜新水土流失现状及修复治理经验来看,不同生态退化类型水土流失的原因不同,在治理修复过程中也应采用不同的修复原则与对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建设项目全面调查,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力度,对于已经验收实施的水保项目,加强后续管理,而对于未验收的建设项目,严格监督检查水保方案的执行情况,对于未批准建设的项目,遵循法律程序,责令限期整改。

参考文献:

[1]李凤荣,邹吉余,阜新市水土流失发展趋势分析及防治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1(3):42-43.

[2]王勇,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11(3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