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水环境的介绍,针对问题,全面分析了产生水污染的原因及根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水污染治理措施,对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提高全民幸福指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对策
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我们讲:“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新时期我们又讲,“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可见水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当谈到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时,大家肯定会说,水的确重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小到关系个人身体健康,大到事关人类存亡。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人均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虽工业化程度得到了更大的提高,逐步走入发展中国家前列。但工业废水大量排放,水资源的大量开采,农田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都让水资源收到了严重的污染。根据统计,我国的人口中,有将近7亿人饮用的水源不合格,有1.6亿人的饮用水受有机物的污染。虽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防治水污染,但水污染防治仍然滞后。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2、产生水污染的原因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口的迅猛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也会随之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造成,它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在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3、水污染治理措施
3.1 分级防治
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内应设立水源保护区标志,视情形实施封闭式管理。按照《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要求,不得有与取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及其他禁止行为。
主要治理措施:建筑物清拆、排污口关闭、人口搬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集约化农作物种植及垃圾堆放场搬迁等。
二级保护区:按照近期清拆违规污染源、远期预防的原则进行整治。按照《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要求,禁止新建、改建和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关闭。
主要治理措施:拆除现有点源、建设集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将尾水引至水源保护区外排放、控制畜禽养殖和集约化农作物种植、建设隔离防护设施。
准保护区:按照《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要求,禁止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3.2 分类防治
河流型:应注重全流域综合防控,严格实行容量总
量控制,坚决取缔保护区内排污口,严防种植业和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主要防治措施为:从全流域尺度保护水源,保障保护区上游水质达标;严格限制利用天然排污沟渠间接在水源上游排污;取缔保护区内排污口和违法建设项目;禁止或限制航运、水上娱乐设施、公路铁路等流动污染源
湖库型:应强调蓝藻水华控制。根据藻类种类严格控制氮磷总量,发生藻类水华时,及时启动藻类水华应急工作,分析水华发生原因,根据水华发生的不同特征,研究制定控制方案。除河流型水源污染防治措施外,其他主要措施为:严格控制入湖(库)河流水质,实现清水入湖;根据水华特征,科学实施氮磷总量控制;提倡沿湖(库)农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制定藻类水华暴发应急预案;
地下水型:重点围绕地下水污染源、污染羽和污染途径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防治措施为:取缔通过渗井、渗坑或岩溶通道等渠道排放污染物;取缔利用坑、池、沟渠等洼地存积废水;改造化粪池及农村厕所,建设防渗设施;取缔污水灌溉,控制农田过度施肥施药;取缔保护区内鱼塘养殖、人工筑塘;防止受污染地表水体污染傍河地下水型水源;建设控制、阻隔措施,防止受污染的地下水影响下游水源;
3.3 水源地应急防范处置
水利部门在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可概况为“报”、“测”、“调”及“督”四个字。一是“报”。就是要及时发现,及时上报上级水利部门,及时通报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二是“测”。就是要做好应急水量水质统一监测,密切掌握情况,采取“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检测水质。可采取眼看、舌尝、鼻闻、查水温、查沉淀物判断水质。三是“调”,就是要协助做好水量释污调度,发挥水利工程作业,加强备用水源管理,保障供水安全。根据事件性质和应急需要的不同情况,应对地表水污染可选择采取 “拦”、“排” 、“引” 、“截”等方式应急处置。 四是“督”,要从维护河湖健康角度提出明确的治理要求,并督促、协调、指导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控源截污,妥善处置,同时,利用水利部门及流域机构水质水量基础信息全面的优势,采用水质模型,准确预测污染团在河流内的变化趋势,为保障饮水及供水水质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结束语
本文作者全面阐述了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危害,详细分析了形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和类型,分层次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值得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