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是生命之源。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从“三黄五帝”时期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兴水利、除水害,建立了无数丰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世界1/7的耕地养活世界1/5的人口,正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农田水利建设创造了这个奇迹。
【关键词】农田水利;发展建设;新思路
农田水利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计,千百年来,这个大计一直是官办的。随着农村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这种政府包办的建设方式很难和农业发展相适应。
1、建设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靠天吃饭型农业已被高产高效型农业所代替,农业对农田水利的依赖越来强。多年的积习导致农民和地方政府存在等、靠、要思想,而政府可投入的资金有限。
2、建设标准低,抵御灾害能力差
受资金限制,农田水利工程标准低,如遇大灾之年便失去了作用。
3、产权不清,只重建设不重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产权不清,只有人用,没有人管,使用寿命大大低于设计寿命而提前报废。
4、耕地分散,农民建设积极性不高
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口密集地区每户的耕地不集中不连片,农民每块地都修建农田水利工程成本相对偏高,影响的农民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5、投资模式单一,影响建设进程
现在的投资方式多为中央投一点,地方匹配一点,农民自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四点”式投资模式。这种投资方式立项慢、筹资慢、建设慢,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程,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使产权不清。
6、利益分配一边倒
为解决13亿人吃饭的问题,使农民早日富起来,国家拿出了大量资金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现在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农民也逐步富起来了,农业已经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粮食生产转向经济作物生产,由农业生产转向商品生产。农田水利工程为农民增加了巨大的利益,这种利益受益人始终是农民,投资者却没有直接受益。
7、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生产争地,边建边毁
粮食放开后,农业走进了市场的大门,粮价一路攀升。农民为了眼前利益,毁堤种地、毁渠种地的现象非常普遍。
解决办法:
1、修订农田水利工程分类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应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生产(竞争)性三类。
2、合理确定投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正确分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凡是市场可以调节的,由市场主体作为投资主体。市场不能调节的,由国家作为投资主体。市场不能有效调节需要政府部分干预的,由政府牵头建设,并适量吸纳社会资金和金融贷款。
3、根据气候、水文条件制定强制性农田水利建设标准。为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保有量,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作用,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好为农业生产服务,应根据各地气候、水文条件进行分区,按分区建立农田水利工程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使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法可依。
4、农业用水商品化,积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农业用水私开滥采现象极其严重。水应该成为一种农业生产资料,有偿取得,从而实现农业用水商品化。农业用水商品化,一方面可以使水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国家作为资源的所有者,可以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取得收益,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积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
5、集中土地使用权,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人均耕地少,固定成本大,是影响农民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集中土地使用权,使广大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使提高农民建设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6、推广节水省地的新技术。农田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因此现代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只讲求节水是不够的,必须得省地。应充分利用高科技产品和材料,大搞农田水利工程技术革新,研制、推广节水省地新技术是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课题。
7、改变投资模式,实现农田水利设施资本化。提高设计标准,增强单位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农田水利工程资本化,量化农田水利工程价值,合理确定农田水利工程的收益率,改变“四点”式投资模式,组建大型灌溉除涝股份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吕国虎.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要点[J]. 吉林农业. 2015(08)
[2] 韩殿超. 浅谈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J]. 民营科技. 2015(03)
[3] 王玉娟,吴欢欢. 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探讨[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