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城铺灌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6-04-29 00:00:00胡德岩
水能经济 2016年10期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阳谷县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用水量需求较大,同时黄河流域降水量持续偏少,受引黄水量指标限制,致使灌区可利用水源紧缺,造成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为保障灌区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运行,走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加剧的困境,有力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整体良好发展。

【关键词】现状;发展;对策

1、工程措施

1.1 开源。开源是灌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灌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受黄河枯水期影响,灌区引水量大幅下降,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灌区必须采取开辟新水源,缓解或根除灌区缺水问题,才能走出目前灌区缺水效益下降的困境。阳谷县陶城铺灌区南临金堤河,可以综合运用现代气象、工程调配等多项措施,充分利用现有渠道科学调引金堤河之水,入陶城铺灌区之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灌区缺水问题,走出一条引黄灌区开辟新水源的蹊径。

1.2 兴修塘坝水库蓄调。农村坑塘处于农村水系的末梢,既承担农村灌溉与排涝的重要功能,也是改善区域水环境状况,保护生态与环境的重要载体,各灌区应充分利用河谷、坑塘等有利地形,加大水源调配,维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在低洼涝碱地区域,可以适宜地通过工程措施兴修水库蓄水,在灌区水源不足时,补调灌区水源,解决灌区缺水问题,在这一方面,黄河下游的位山灌区,走出了一条兴修平原水库蓄源,补调灌区水源的新路子,蓄调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1.3 拦蓄补源。陶城铺灌区属大型农业灌区,灌区下游某些区域下水贫乏区,由于近些年地下水提水工具的改进,提水量大大增加,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较快。为防止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程度的生态破坏,在降水高峰期,充分利用现有沟渠、坑塘等科学拦蓄降雨径流,补给地下水源,增加地下水储量。当灌区水源不足时,可提取地下水源灌溉,缓解灌区水源不足问题,阳谷县寿张镇对现有沟渠、坑塘深挖治理,科学拦蓄,地下水位由原来的8.5m回升到现在的5.3m,拦蓄补源效果显著。

1.4 井渠结合。由于灌区大量引用黄河水,灌区中、上游区域借助河渠便利,农田灌溉一般利用河渠水,地下水埋藏较浅,储量丰富,科学开采浅层地下水灌溉,走“以河补源、以井保丰,井渠结合”的路子,是缓解灌区水源紧缺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阳谷县根据陶城铺灌区缺水状况,鼓励和扶持灌区中上游农民增打机井,提取丰富的浅层地下水灌溉,使丰富的浅层地下水得到了科学开发利用,有效缓解了灌区水源紧缺状况。

2、经济与管理措施

2.1 调整灌溉制度。目前,灌区供水到哪里,灌溉到哪里,供水灌溉混乱无序,由于供水渠道及供水时间较长,水源浪费严重。因此,灌区应科学制订和严格执行供水计划及供水方案,在灌区水源紧缺时,应及时调整供水计划和供水方案,基本思路是大流量集中供水,分段限时限量灌溉,先远后近,轮灌与续灌相结合。

2.2 水源调配。随着灌区规模的发展,灌区主要节制性调水建筑物,存在布局不合理、工程老化等问题,造成水源调配困难,水资源流失等情况。因此,灌区应加强管理工作力度,搞好工程配套及维修,灌溉期应对重点节制性调水建筑物加强管理,科学调配,防止水资源流失。

2.3 控制灌区规模。近几年来,由于县、乡(镇)对水利的投资加大,灌区的渠系条数不断增加,长度不断延伸,灌区控制规模不断扩大,致使灌区水源更加紧缺,供需水矛盾更加激烈。因此,应根据引水流量现状和渠系布置情况合理确定灌区规模,防止小马拉大车现象,缓解灌区水源紧缺状况,让各农业生产区根据所在的位置和当地水资源情况科学制定农业用水计划,确保农业丰产丰收。

3、田间灌溉措施

3.1 改良畦灌法。目前,各灌区90%以上的农田采用传统畦灌,一般亩次灌水量约为80m3,原因一是畦田太宽,灌水流速慢;二是畦田太长,灌水时间长;三是畦田灌水逆坡或平坡,水流慢,积水严重,必须科学改进传统畦灌法。改良畦灌法,是以传统畦灌为基础,吸取了传统畦灌设备简便、省工、成本低等优点,克服了传统畦灌灌水量大、灌水不均匀、能耗大等缺点。改良畦灌法与传统畦灌法相比,具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长畦改短畦;二是宽畦改窄畦;三是平畦改坡畦。改良畦灌法灌水,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田灌溉,一般亩次灌水约55m3,具有灌水量少、成本低、灌水均匀等优点,节水效果显著。

3.2 喷灌。喷灌与传统畦灌相比,具有地形适应性较强、机械化程度高、灌水均匀及灌水量少等突出优点,亩次灌水量为20-25m3,节水约70%,适宜在集约化生产的地区大力推广。陶城铺灌区部分实验地块应用多年,节水效果与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工程效益显著。

3.3 滴灌。滴灌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灌水新技术,可使农作物生长土壤层,保持最佳持水状态,基本达到农作物需要多少水和养分,供多少水和养分,同时,还可输送需要药剂防虫治病,水的利用率可达90%以上,节水效果十分显著,适宜在缺水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种植区大面积推广。

4、工农业措施

4.1 控制工业用水和加强水源保护。目前,灌区水源紧缺,需要利用经济手段和国家强制性政策推动工业企业自身搞好节水及水的重复利用,减轻工业企业供水量增加压力,对那些经济效益低、污染严重的用水大户,强制实行关、停、并、转,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出现有水不能用的情况。

4.2 农业措施

4.2.1 农艺保墒。主要包括水肥综合管理技术,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技术,采用化学药剂抗旱等。灌区水源紧缺,农业种植要积极推广农艺保墒措施,减少农作物灌水次数及灌水量,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扩浇面积。

4.2.2 种植耐旱农作物。根据目前灌区水源紧缺状况,在高亢偏远水利条件较差的区域,农业生产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严格控制需水量较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种植高产耐旱优质农作物,减少农作物灌水量,注重水土保持,做到发展生产要与现实的自然条件相适应,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陶城铺灌区通过工程措施、经济与管理措施、田间灌溉措施、工农业措施等多项综合治理方法,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解决水源紧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