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湟中县地处湟水上游丘陵农业区,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是全国128个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总土地面积2688.5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57.8km2(据最新遥感资料),占总面积的39.34%。2009-2015年期间,我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3.59km2,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坝系建设、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维护了生态安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关键词】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1、水土流失危害
1.1 减少耕地面积,破坏土地生产力,加剧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水土流失,使土壤涵蓄能力降低,导致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土壤肥力下降,致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加之我县境内降水分布不均,一般冬春季干旱少雨,常发生春旱、伏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及植被的生长;7-9月份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易发生洪涝灾害及冲沟的形成。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水土流失愈演愈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2 淤积下游河道及水利设施,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水土流失产生的径流泥沙,时常冲毁道路,淹没农田,而且淤积下游水库、河道及水利设施,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正常行洪能力、水库的正常运行及水利设施效益的正常发挥受到影响,直接威胁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2、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
2.1.1 县内降雨分布时空不均,多集中于6-9月份,而且降雨历时短、强度大、侵蚀力强。
2.1.2 春季消融集中,表土层下冻结土壤渗透小,而表层土壤经冻胀后疏松,易受水蚀。
2.1.3 我县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土质绵散,垂直节理发育,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
2.2 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因素。我县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超载、过度放牧等导致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3、2009-2015年期间完成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3.1 完成黄河水土保生态工程湟水河流域鲁沙尔、火烧沟、丰台沟、条子沟、西纳川等8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项目,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9.44km2,其中:完成坡改梯1175.84hm2,水土保持造林7503.31hm2,种草634.17hm2,林灌配套31.16hm2,农田水利配套80.05hm2,新修田间道路15km,封禁治理5342.66hm2、工程围栏15km、设立标志牌2个,植被恢复2287hm2,新修骨干坝3座、中型坝2座、石谷坊203座。完成总投资6967.2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138.73万元,地方配套1828.49万元。
3.2 完成湟中县2013年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工程和拦隆口等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3项,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41km2,其中:完成坡改梯2222.24hm2,新修田间道路58.86km、排水沟47.93km。完成总投资437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500万元,地方配套875万元。
3.3 完成西宁市小型蓄水拦泥水土保持工程维修改造2012、2013年度湟中县项目,共维修改造淤地坝35座,涝池3座,小沟道环境整治300m。完成总投资456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
3.4 完成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12批,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75km2,其中:完成坡改梯1175.01hm2,农田水利配套14475亩,低产田改造20070亩。完成总投资3347.2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429.75万元,地方配套917.51万元。
4、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1 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几年,尽管加大了植被保护力度,《水土保持法》等法规的贯彻落实明显加强,但随着开发建设项目等基本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地貌植被往往没有很好的恢复和补救,甚至将弃渣弃土随意倾倒,且不采取任何措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2 治理投资不足、速度缓慢,规模小、标准低、综合配套措施不完善,致使目前治理效果仅为初步治理阶段。
今后,我们要认真总结治理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和教训,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注重治理实效,巩固扩大治理成果,以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大流域为依托、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自我修复,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的成就
5.1 综合治理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县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当中普遍实行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措施,凡是经过水保治理的流域、村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充分展示了综合治理的独特成效。
5.2 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建设取得了长远效益。坡耕地综合治理、退耕区基本口粮田的建设,使“三跑田”变为“三保田”,彻底解决了群众的缺粮问题,真正成为当地群众的“口粮田”、“致富田”。
5.3 重宣传促齐抓形成全社会共识。水保生态的宣传逐渐由原来的单一标语宣传向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上规模上水平,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协作共赢、全面推进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