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阳谷县引黄灌区实施高效节水管道灌溉的建议

2016-04-29 00:00:00时书文
水能经济 2016年10期

【摘要】发展高效节水管道灌溉技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采用沿输水渠道建设提水泵站,采用恒压变频设备控制,通过管道输水进入田间的模式,即实行田间输水管道化,真正实现农业灌溉“自来水化”,从分散流动提水作业向集中建站统一组织灌溉转变,将大量劳力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灌排分设,高效节水。

【关键词】工程;灌溉;改善

1、工程概况

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总面积1064km2。高庙王乡是阳谷县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区之一,属于阳谷县陶城铺引黄灌区,涉及耕地面积2.82万亩;其中以河道为水源,面积1.716万亩。

高庙王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建提水灌溉泵站5座,安装变频供水设备5台套,铺设管道105.625km,新建农田墒情测报点1处。

2、布置方案

高庙王乡项目区主要以河道为水源,建设提水泵站。高庙王乡位于陶城铺引黄灌区下游,灌区东南部靠陶城铺灌区南干渠,北临陶城铺灌区北干渠,内有明堤东干渠南北穿过,中孔支渠、贾海支渠横亘项目区东西,水源条件较好。项目区主要设计沿北干渠、明堤东干渠、中孔支渠及贾海支渠建设提水泵站,通过管道输水进入田间,即实行田间输水管道化,真正实现农业灌溉“自来水化”,从分散流动提水作业向集中建站统一组织灌溉转变,将大量劳力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灌排分设。

项目区以平均3000亩地为单元建设泵站,依据地形、地块、道路等情况布置管道系统,使管线最短,控制面积最大,便于机耕,管理方便,由于项目区地势平坦,尽可能双向分水,方便浇地、节水。管道布设尽可能沿地块高程较高一侧布置,保证了给水栓以后的自流灌溉,基本维持原灌水方向、田间道路、沟渠和地块不变;主要构筑物为泵房、进水池、进出水管路及保护装置,水泵采用恒压变频启动控制,提高了水泵运行安全、方便。给水栓平均每50米布设一个,采用全隐蔽型给水栓,使用方便,经久耐用。在管道三通处设检查井、蝶型闸阀,在管道高程最低处设一泄水井,便于在灌水结束后放空管道内的尾水。系统管网首部包括进排气阀、闸阀、水表等设施。另外,在管网系统每500m设进气阀一套。在管道拐弯处或直管段每隔30m设置镇墩一处。

3、工程要点

本工程按管道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95,田间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9,固定管道每亩不少于6米进行设计。

陶城铺灌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根据《灌溉与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50%。根据项目区内种植现状,结合《陶城铺灌区规划》,确定复种指数为165%,通过作物需水量分析,采用设计典型年法进行有效降雨量分配,进行水量平衡分析,确定平均灌水定额为45m3/亩。再根据各代表作物的灌溉制度计算综合灌水率,绘制综合净灌水率图并进行修正,得出本项目区的灌水率为0.333m3/s/万亩。灌水延续天数取8天,平均每天工作18小时,计算泵站设计流量以及轮灌组数。该工程各泵站流量在1100-1787m3/h之间。以系统最不利运行时的工作状态来进行管道系统管网水力计算,按经济流速法确定各级管径,根据《灌溉与排水设计规范》,取经济流速为1.2m/s。根据确定的管道布置情况和运用方式计算水泵的扬程,利用“水泵性能曲线”选择适合的泵型。该项目所选泵型全部为中开双吸离心泵,扬程在23-24m之间。

为了实现农田墒情自动测报,该工程建设土壤墒情系统一处,通过农田墒情自动测报系统对旱情的自动监测,了解旱情发展动态及变化趋势,并通过灌溉预报系统实现对农作物的适时适量的灌水的系统管理。该系统由地下水位监测系统、降雨量监测系统、土壤含水量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太阳能供电系统等组成。

4、资金筹措

高庙王泵站项目区总投资1649.44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948.32万元,市财政108.38万元,县财政361.92万元,投劳折资191.38万元。

5、效益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可改善灌溉面积1.716万亩,项目区年增产粮食31.13万kg,年净增产值87.60万元,年节水111.54万m3,节地223.08亩。

6、推广

经过实际运行,该项目成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模式那种灌排合一、多级提水、大水漫灌,费时、费水、费工、成本高的特点。该成果在广大引黄灌区大田作物种植区进行推广,前景广阔,效益显著,真正实现了:

没有机器水泵照样浇地--省事

家中没有劳力照样浇地--省工

不用着急抢水照样浇地--省心

节水省时节约各项开支--省钱。